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小学教育论文

浅谈数学课堂的“活动教学”

2015-12-15 11:0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盐城市第一小学教育集团聚亨路校区

关键词:活动;情境;生活;氛围
数学课堂""活动教学""就是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具有活动性的数学问题的解决,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全面发展的教学形式。
  一.创设问题情境,促进主动参与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数学课堂中不断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引入“提出问题—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从而使学生始终保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情绪,全身心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如:教学《圆的周长》,我创设了:(1)出示一个用铁丝围成的圆圈,怎样求它的周长(化曲为直);(2)出示一个用硬纸片做成的圆,怎样求周长(用滚动法);(3)出示一个圆形的花坛,怎样求一个圆圈的长度(用测绳法):(4)出示一个钉子一端连接一条线段,然后在空中旋转一圈,怎样求钉子在空中转过的痕迹(学生为难)。这样把学生想知道的问题作为学习的起点,能极大激发他们的内心需求,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情境可以营造出一种具有感染力的催人向上的氛围,使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只有当学生有了学习数学的需要和愿望时才会出现一种激励,推动自己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联系现实生活,促进主动实践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也必须扎根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把数学知识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既符合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和技能。
  因此,教师要整合教学内容,把教学根植于生活,将枯燥、乏味的教材内容(如计算、应用题、几何初步知识等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有价值、适合学生发展的数学学习内容,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三.提供合作时空,促进主动探索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成为一名发现者,探索者。”探索又是数学的生命线。所以我们要大胆放手,努力为学生主动参与创造条件,让学生尝试探索新知识,凡是学生能直接学懂的知识,教师决不直接讲授给学生,尽量提供机会,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
  如:教学《三角形三边的关系》,我让学生小组合作,用4根小棒(3厘米、5厘米、8厘米、10厘米)任意选择三根围成三角形,同学们在围的过程中出现了两种情况,一种是围不成三角形的情况(3厘米、5厘米、8厘米)、(3厘米、5厘米、10厘米);另一种是围成三角形的情况(5厘米、8厘米、10厘米)、(3厘米、8厘米、10厘米),在合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为什么有的小棒围不成三角形有的小棒围得成三角形它们的三条边之间有什么关系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它能弥补一个教师面对众多有差异学生时的教学不足,许多问题在有限的时间内不可能靠一个人的力量完成,必须靠大家的力量。它便于学生主动参与,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讨论,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竞争意识。
  这样的数学课堂,教师尊重和善待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生获得多方面的满足与发展,则会给课堂增添许多意外的惊喜和乐趣,学生也因此碰撞出创造的火花。
  总之,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课堂不只是传授知识的阵地,而应该是探究知识的活动场。我们应该关注学生,建立一种“以活动促发展”的新型教学观,引导他们在活动中学习数学。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