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小学教育论文

优化教材习题功能 升华学生思维

2015-12-15 11:0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数学习题是数学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学生思维训练的载体,数学习题的设计是否得当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益,同时也反映出教师的专业水准和敬业精神。下面结合教学实践(主要依据本人上的“认识分数”和“认识图形”两个案例)谈谈自己几点做法:

一、认真挖掘例题功能,理解编者意图。

教材中的例题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桥梁,学习方法的探究,解题方法的示范,能起到贯通知识,归纳方法发展思维等作用,因此教师要充分挖掘例题功能。比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分数”时,教材通过把一个蛋糕平均分认识1/2,随后引导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纸,先折一折,把它的1/2涂上颜色,再在小组里交流”。从教材表面看,仅仅是认识1/2,其实编者意图让学生通过动手折一折用不同方法表示1/2,进一步认识1/2,丰富1/2的表象,从而帮助学生进行抽象概括,把握分数的内涵,同时也为为后面继续认识其他分数提供思路和方法。因此我在教学进行这一活动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长方形折法不同,涂色部分的形状不同,为什么涂色部分都是这张长方形纸的1/2?帮助学生进行抽象概括,揭示数学本质。只有如此解读教材,才能理解编者意图,才能挖掘出例题功能。

二、优化使用教材中习题,让学生在练中提高。

有一道习题是这样的:把下面每一个图形都分成三角形,最少能分几个?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题意,我引导学生将第一个图形分割成两个三角形。有了这一基础学生很快顺利完成随后两小题。通过巡视发现学生做的也很好。但我并没有就此结束,因为这道题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思维价值,教过中、高年级的数学老师都知道,随着边数的增加,多边形所能分割的三角形的个数也会相应增多,而且多边形边数-2=三角形的个数。这时候我引导学生观察这三个图形的边数及分成的三角形个数,说说自己有什么样的发现;在学生初步获得结论后,出示七边形和八边形,引导学生先猜一猜,可能会分成几边形,然后再通过动手操作验证猜想。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了对这类问题的理性思考。

教学中有许多题目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不能只限于让学生知道答案。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每一道习题的作用和功能,并充分发掘这些习题的功效,把习题用“足”用“活”,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依托教材,精心“开发”习题,提高学生数学素养。

教师要善于挖掘课本上的例、习题中题设与结论之间的关系,加以改编,形成“问题链”。既“似曾相识”,又“推陈出新”,让学生吃透问题的本质,构建认知结构。这样学生达到“做一题,通一类,会一片”的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比如我在教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分数”一课,习题中有这样的一道题:“科学天地”“艺术天地”各约占黑板报纸版面的几分之一?(见左下图)

引导学生观察这幅图:你用今天所学的分数说一说,谁占谁的几分之一;生在前面练习的基础上较好的回答出,即“科学天地占整个黑板报版面的1/2”“艺术园地占黑板右边部分的1/2”

上面练习这实际上对分数认识的巩固。在此基础我对习题进行了开发设计:如果老师在“科学天地”中再设置一个“科普”栏目(出示右上图),那么,“科普栏”大约占“科学天地”的几分之一呢?占整个黑板报版面的几分之一呢?学生观察思考得出:“科普栏”大约占“科学天地”的1/2,占整个黑板报版面的1/4;我又让学生思考:同样是“科普栏”, 为什么一会儿占1/2,一会儿又占1/4呢?生看图思考出:第一次是和“科学天地”比,它是2份中的1份,所以是1/2,第二次是和整个黑板版面比,结果是4份中的1份,当然是1/4了。我不失时机的追问:题目中还有其它分数吗?学生这时候发现“艺术园地”也占了整个黑板版面的1/4。继续追问:如果去掉“科普栏”,“艺术园地”还占黑板版面的1/4吗?通过这样对比练习进一步加深了对分数内涵的理解和把握。

要想充分发挥习题功能,要想提高习题设计开发水平,我想只有认真研读教材,了解编者的意图,达到“读懂、读通、读透”教材,从而才能活用教材,重组教材。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