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小学教育论文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的问题和路径分析

2015-12-11 16:5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教师培训是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正处在教育信息化大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通过有效地培训切实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和水平,对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的任务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梳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形成有效的培训机制是十分有价值的研究问题。
  一、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2000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展开。经过十多年努力,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虽然得到了整体提升,但在培训中暴露的一些问题还是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一)教师缺乏长远目标
  首先,参加培训的教师没有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参加培训的目的就是解决短期内遇到的问题。其次,教师的学习具备很强的目的性和功利性。教师在学习技术的时候,主要考虑的是它的功能对自己有什么帮助,如果看不到目标与工具之间的联系,他们迫于压力也许会参加培训,但多数都是敷衍了事,缺乏学习的动力。
  (二)培训内容与实际应用脱节
  尽管现有的培训教材多种多样,但大部分教材都不能达到培训的目的。现有的教材都把精力放在技术层面上,学习内容主要以操作系统和软件学习为主,没有突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重点,内容的编排和信息技术在教师教学中的具体运用相脱节,没有结合中小学教师的实际情况,对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师的教学与管理工作论述不清,使得中小学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工作无章可循。
  (三)培训模式缺乏创新
  国内现有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模式大多限于校本培训模式、集中培训模式、任务驱动模式等,而教师远程培训、远程教育、远程研修等新的教师培训模式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应用的范围和深度还很有限,效果也不理想。
  (四)培训缺乏支持力度和政策导向
  1.组织上的强制性
  现有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多以行政命令和政策性手段督促教师参与培训,许多教师主要为了完成任务而参与培训,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使得中小学教师在培训中带有抵触情绪和应付心理。
  2.培训经费不足
  由于种种原因,政府对教师培训方面投入的经费很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经费得不到保障,甚至一些培训经费都是由教师自己承担,导致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经费不足导致培训环境很难改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学校的师资、教学条件、管理设施条件难以跟上技术的更新,难以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
  (五)培训缺乏考核制度和评价标准
  我国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工作在全面开展之后,缺少相应的考核评价制度和标准来进一步规范培训过程,培训效果的好与差不影响教师自身的工作,难免会使得培训工作流于形式。
  二、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质量的对策
  基于以上存在的问题,在设计和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项目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以教师发展为中心,尊重教师的经验
  尊重教师经验意味着尊重他们的人格和个体价值。在为中小学教师提供的培训中,应让教师参与到培训活动的教学设计和实践中来,调动教师学习的积极性,把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活动引向深入,从而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质量。
  (二)创设层级培训类型
  根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的水平不同,我们可以采取三种不同层次的培训类型。
  1.普及型
  普及型主要针对没有信息技术基础的中小学在职教师或教学行政管理人员,通过培训使教师了解信息技术及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初步学会利用计算机开展教学活动。
  2.提高型
  提高型主要针对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使用知识与技能的中小学在职教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这些教师的信息技术知识与能力需要更新或完善,通过培训使得他们能更新信息技术观念、扩充知识面、丰富信息技术理论、完善知识结构,使得这些教师能够成为相关工作领域内的信息技术带头人。
  3.研修型
  研修型主要针对有着丰富信息知识的学科教师,通过培训使得他们掌握最前沿的信息技术发展动态和理论,最终使他们成为本地信息技术教育专家。
  (三)提供教师自由支配时间与反思的机会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要给教师提供充分的资源、时间和一个宽松安全的氛围去体会和探索知识,使教师能够懂得所学的技术能够做什么,并让教师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教学计划,让教师能够自己摸索掌握技术。反思自己的学习内容有助于教师检查自己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培训者可以提出问题和指南,帮助教师形成自我评价的标准,教师依据标准进行反思,决定下一步做什么。
  (四)根据教师需求安排培训内容
  在开展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前,应对接受培训的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地区文化、风俗等事先做好调查,预先拟定培训方案。调查的对象主要以当地的教师、领导、教育局教研员为主,采用座谈、问卷等方式,以此来了解当地中小学教师对信息技术掌握的程度。在了解当地中小学教师培训需求后,针对教师的期望值合理安排培训内容,培训内容要有一定的深度,因为,教师的接受能力是有很大潜力的,简单的培训内容难以调动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失去了培训教师的意义。
  (五)创新教师培训模式
  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培训模式是由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组成的一个动态系统。选择不同的模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1.基于网络的培训模式
  基于网络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就是利用交互性网络平台,构建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研究性学习环境,教师通过参加网络论坛的专题讨论,交流经验、自由发言、展示自我、争取支持、积极参加各种研讨会、发表教学成果等,使教师学员在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中主动探索,端正研究的态度,提高认知能力。
  2.案例培训模式
  案例培训是指围绕教育教学实践中已经解决或有待解决的各种实际问题而进行的完整、真实和具体的情景描述,它主要侧重于对中小学教师的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的培养,是指教师所在学校根据教师成长规律和培训目的,通过引导教师对各种教育教学案例进行阅读、分析、 讨论,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运用到相应的教育教学实际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培训形式。
3.“整合型”培训模式
  “整合型”培训模式旨在综合利用各种资源,有效整合培训目标、培训方式与培训策略,优化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效果,期望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提供一个具有理论指导意义的实践框架。
  (六)优化考核评价方式
  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考核评价是培训工作的重要环节,我们不可能用某种单一的标准去考核评价所有的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层次中小学教师的培训目标和课程内容,采用终结性考核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绩效性评价等方式,把科学的评价本身转变为有效的激励手段。
  (七)加强后继联系与辅导
  由于中小学教师任务重,导致中小学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培训时间短,在培训过程中学习到的知识如果没有及时进行实践很容易遗忘,此外,教师在培训过程中受活动氛围的影响容易形成认知结构的变化,对教育教学工作有一些新的想法,因此,在教师培训结束后,要加强后继联系与辅导,引导与督促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使其在培训期间产生的想法得以实现,从而提高培训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郑燕林,李卢一.“整合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培训模式构建与
  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1,(11?雪.
  [2] 王伟娟,赵蔚.让农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有声有色[J].中国
  教育信息化,2008,(16?雪.
  [3] 于海英,张宝歌.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的实效性思考[J].教学与管
  理(理论版),2011,(4).
  [4] 赵勇,雷静.国外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经验教训及启示[J].中国电
  化教育,2005,(10).
  [5] 郭晓梅.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模式的研究[D].兰州:西北师
  范大学,2007.
  [6] 李建珍.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培训[J].电
  化教育研究,2003,(3).
  ?眼7?演 姬杰峰.关于教师培训实效性的思考?眼J?演.继续教育研究?熏2005?熏?穴5?雪.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