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小学教育论文

抓住意象,抓住诗词的灵魂的语文策略

2015-11-17 09:2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意象是诗人情感的凝聚,是客观物象在经过诗人情感的升华而创造出的独特之象。教师在高中语文诗词教学中,引导学生从意象着手来鉴赏诗词,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内涵,对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也有积极意义。
  一、在情境中体会意象
  1.上课之前,找准意象
  就高中语文的诗词教学目标而言,既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也是让学生在感悟诗词意象的同时体验作者的情感,从而深刻了解诗词的主题。意象是指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形象,也就是有作者思想的有着深刻寓意的形象。那么如何体会诗词的意象呢?这就需要教师在诗词教学中,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找准诗词的意象,把握诗词的深层内涵。通过教师的指导,让学生明确,意象已经不单单是某个事物的客观形象了,而是深刻蕴含着作者思想情感的形象。因而教师在上课之前务必引导学生明确诗词中所包含的意象。
  2.创设情境,体会意象
  教师在引导学生找准意象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诗词中的相关意象,最为有效的手段之一便是让学生置身于相应的意境中,于潜移默化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因而在高中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根据诗词意象来创设情境,让学生真切体会诗词的意象。
  创设情境的方式有很多种,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来具体实施。如进行《春江花月夜》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与之相关的动画图片,让学生充分感受江南春天的夜景,并体会意境中人物离别相思的愁苦之情。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多媒体形象直观的展示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对诗人的情感体验更为深刻。
  二、在角色中寻找共鸣
  1.字面理解
  诗词的语言极为凝练,许多字词都值得我们认真推敲。因而在诗词教学中,为了更好地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教师可以通过对诗词字面意思的分析来进行。通过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诗词的字面意思,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真情。
  如进行李白《送友人》的教学时,教师就可以从字面意思的理解上来帮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诗中“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一句,通过“孤蓬”这一意象,充分表达了诗人李白对朋友今后漂泊天涯生活的深切关怀,离开家乡,犹如无根之木,生活定是漂泊无依。这一句中,教师尤其要引导学生分析“孤”字。一个“孤”字,充分写出了朋友今后漂泊无着的生活,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朋友深切的怜惜之情。这样,通过字面意思的分析理解,学生更容易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
  2.角色扮演
  语文教学中,经常会有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要求,主要是为了在朗读过程中,学生读出感情,真切体会作者的情感。同理,在诗词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通过类似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掌握诗词内涵的基础上,切实置身于相应的意境中,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体会诗词的意境,从而感受诗词所蕴含的情感。
  仍以李白的《送友人》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诗词欣赏的过程中,试着进行角色扮演,真切感受作者离别时的不舍之情:在山清水秀的城外,朋友即将远行,二人策马前行,作者送了一程又一程,不忍分别。可是即使送君千里,也终究要别离,连马儿也懂得主人的离情别绪,嘶鸣不已。目送着朋友渐行渐远,惜别之情仍弥漫心间。如此,学生置身其中,更能感同身受,从而对诗词的离别之情感受自是深切。通过这样的方式,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有效地提高诗词教学效率。
  三、在拓展中丰富认识
  1.课内拓展
  要想较好地学好诗词,还需要对诗词中的意象有丰富的认识。因而,在高中语文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多种方式来丰富学生对意象的认识。有了充足的意象知识,学生才能在诗词鉴赏中应对自如。
  如诗词中的“柳”通常代表送别及留恋。尤其“柳”和“留”谐音,作者更多的是通过“柳”这一意象来表达依依惜别之情。如《折杨柳》和《雨霖铃》中,学生就能根据“柳”这一意象充分感受作者的离情别绪。然后教师可以进行课内扩展,让学生回忆与之相似的意象还有哪些。这样,学生便能找出李商隐《无题》中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的“丝”与“思”同音,表达了无限的思念之情。再如《西洲曲》中的“莲”与“怜”同音,而“莲”的意象,也充分表现了作者的“怜爱”之情。通过这种课内拓展的方式,有效地丰富了学生对意象的认识。
  2.意象归纳
  通过课内拓展,有效地丰富了学生对意象的认识,为了进一步让学生在诗词鉴赏中理解意象,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相关意象进行归纳,理解不同意象所代表的含义。通过这样的方式,只要学生对意象的认识越多,在诗词意象的分析中就越得心应手。
  而各种意象所代表的含义通常有其普遍意义,对于学习诗词鉴赏的高中生而言,不能不把握。如“月”通常代表着思念:“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对故乡的思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既是对亲人的思念,也是对亲人的美好祝愿;“菊花”是坚贞高洁的象征:“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等,都表现了诗人高洁的品质;再如“梅花”有着傲霜斗雪的象征意义:“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等,都充分展示了梅花的具体意象。学生对这些知识有所了解后,在诗词鉴赏中的意象分析便能信手拈来。
  四、在朗读中体验意象
  1.读对读准
  就诗词教学而言,朗读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朗读能加深学生对诗词内涵的理解,所以才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说法,同时,有感情的朗读还能充分体会作者的情感。当然,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时,务必让学生读对、读准字音,这样,对于那些谐音或者同音的字所表现的意象,才能准确地展示出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引导学生读对读准诗词,是体验诗词意象的关键。
  2.读出感情
  语文教学中的朗读通常会做出“有感情地朗读”的要求,可见在朗读中读出感情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在 引导学生反复的朗读时,务必要在有感情的朗读过程中,充分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与想象,从而更好地掌握诗词中的意象,进而充分体会作者的感情。
  如朗读《春江花月夜》,学生在反复朗读时,既要读出诗中所表现的美景,又要读出诗中所蕴含的相思离别之情。读出感情,更利于学生对整首诗内涵的掌握以及所蕴含情感的把握,进而从整体上理解诗歌。
  总之,在高中语文诗词教学中,从多方面来引导学生对古诗词的意象进行分析,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意象,在角色中找到和诗人共鸣的点,在对意象的多层次了解中,在反复的朗读中来认识意象,体会意象,通过意象来了解诗词的内涵,体会诗词的情感,进一步让学生从意象中感悟诗人的情感,并在感悟中升华,这才是古诗词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施春晖,汤苗苗.论古诗词中的意象教学[J].教学与管理,2011(11).
  [2]宋全龙.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欣赏古典诗词的意境美[J].学园,2010(6).
  [3]陆青柳.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的五个切入点[J].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2010(7).
  (作者单位 府谷县同创中学)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