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特殊现象。随着我国现代化、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而他们的子女由于各种条件限制被留在农村上学,从而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儿童。从现实上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关系到国家社会稳定与发展,关系到农村下一代的健康成长。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外出务工将增多,留守家庭模式必将在一段时间内长期存在,留守儿童问题也必将延续。如何更为妥善地进行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使其更加健康成长,是每一名教育工作者都有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主要问题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留守在家乡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需要其他家人照顾的年龄在14岁以下的孩子。”[1]他们通常被交由父母单方、长辈或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以中西部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居多。由于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家庭关爱缺失等原因,留守儿童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常呈现出很多问题:
1、学习成绩偏低,辍学率较高。很多农村父母外出打工后,学生学费的支付能力确实增强了,但是由于监护人精力有限,或者是文化水平底等原因,学生在课外几乎得不到任何有效的辅导。加之监护人对学生的督促力不够,很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低,缺乏学习动力,不上进,继而产生怕学习、厌学等情绪,辍学率反而增高。
2、思想意识行为等出现偏差,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家庭的关爱和模范作用对儿童而言至关重要,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但是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得不到父母家庭的关爱,也不能从父母那里获取受教育的机会,不知道什么是错什么是对,明辨是非的能力欠缺。另一方面,父母由于长期在外,照顾孩子的方式主要就是以寄钱为主,金钱的纵容致使子女好逸恶劳、奢侈浪费、摆阔气,产生“拜金主义”等思想。
3、心理素质不高,心理健康受到影响。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和关爱,往往心理非常敏感,且缺乏安全感,容易焦虑、紧张;性格偏向内向、自卑、悲观、孤僻;人际交往能力较差。
二、改进学校教育方式,关爱农村留守儿童
对农村的留守儿童而言,学校是除了家之外,接触的最多的地方,是他们生活的中心之一,学校教育的优良程度对儿童的身心发展有时候甚至起到决定性作用。但是,在很多农村地区,中小学校的办学条件较差,教学设施简陋,师资力量薄弱,教师工作、生活压力都比较大,种种原因使得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校方对学生的关注多停留在学习成绩上,相应地,只有少数成绩好的学生才能得到老师们的关注,相对处于劣势地位的留守儿童因此渐渐被忽视了。所以,改进学校教育模式,加强师风师德的思想教育,使每一位教师都能自觉地关心、关注留守儿童,是改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的重要一环。
1、关心、关注留守儿童,首要是要关爱,在情感上走进这一劣势群体,弥补他们缺失了的那一部分家庭的关爱。蒙台梭利说过,爱是儿童成长的土壤,儿童只有得到了充分的关爱,才能够具备健全的人格、心智、道德。可以说,爱是儿童成长的背景和环境,是其生长过程中不能缺失的最重要的一个部分。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对爱的诉求较之一般儿童更为渴望。学校是儿童日常生活中停留时间最长的场所之一,老师的爱对他们而言同样重要。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仅是在课堂上有义务教授所有学生知识,生活中更要引导所有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把更多一点的目光停留在留守儿童的身上,多一句的问候、多一声的关心,对他们而言也许就是最温暖的一刻。
2、公平、公正的处理方式。儿童成长过程中,总是在不自觉地寻找着“模范”,通常情况下是父母、长辈,因此,老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很大的影响。对留守儿童而言,老师的模范作用无疑是更大的,且敏感的心理使他们对此更加关注。教师公平、公正地对待留守儿童,可以使其被尊重的心理得到充分满足,更能树立自信心,对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着积极作用。
3、加强对留守儿童的课后辅导,积极组织课余活动。留守儿童虽也有监护人,但大多数父母所委托的临时监护人由于年龄,经济,生活等各方面的原因,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管制和辅导。针对这一现象,校方可以适当增加课外辅导时间,把无人辅导的留守儿童和自愿接受学校辅导的儿童集中起来,统一安排辅导老师。积极组织课余活动,鼓励每一位学生参与组织、策划,这样,一方面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成绩,减少留守儿童因缺乏管制而养成恶习如厌学、上网成瘾等;另一方面,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互动增多,学生有机会参与组织、策划自己的活动,有助于提高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组织能力、独立自主能力等等。
留守儿童的教育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且随着现代化、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留守儿童现象必然还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持续。对留守儿童这一新的教育主体进行有效教育,不仅仅需要校方和教职工的努力。这是一个社会问题,与教育体制、社会经济、主流思想、科技发展应用等各领域均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留守儿童是这个时代不可避免的现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爱。
参考文献:
[1]王爱莲.关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思考[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6).
[2]莫艳清.家庭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的影响及其对策[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