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小学教育论文

低年级学生唱读现象的成因及对策

2015-09-30 09:3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唱读是指学生在读书时不顾文章应有的停顿和节奏,每个字音都用同一腔调、同一节奏,拖长音读的现象。《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第一学段(1~2年级)学生明确提出:“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据调查,低年级学生存在较严重的唱读现象,俨然已成一类“顽疾”。唱读时,学生把不同的文章都读成了同一种方式——呆板而生硬,这显然与《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朗读要求相违背。如果不对唱读现象进行对症治疗,长久下去,不仅会影响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还会影响学生对课文的深层感悟。
  一、低年级学生唱读现象的成因分析
  (一)学生方面。
  1?郾说话习惯造成读书尾音的拖长。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大多在父母的万般呵护下成长,平常他们说起话来就有些娇声娇气,这种发音习惯被带到朗读中,使朗读拖着尾音,带着唱腔。
  2?郾识字量少造成朗读的频繁中断。
  低年级学生识字量较少,朗读课文时常遇到不认识的字,他们往往会停下来拼读拼音,这种较频繁的朗读中断极易造成一字一顿的唱读。
  3?郾好胜心强造成朗读变成“喊读”。
  低年级学生好胜心强,他们喜欢用最响亮的读书声向教师和同伴证明自己是个好学生,当他们竭尽全力地提高音调把朗读变成“喊读”时,唱腔就无可避免了。
  (二)教师方面。
  1?郾范读不够标准。
  由于教师普通话不够标准,或是对教材理解不透,对课文所表现的情感把握不准,在范读时带着唱腔,低年级学生模仿能力强,你先唱罢我学唱,唱读就变得理所当然了。
  2?郾忽视朗读指导。
  教师只注重让学生读准字音,识记字形,理解字面意思,对感情朗读方面缺乏必要的指导,学生根本没有接收到“感情朗读”的信息,唱读也就成为“必然”了。
  3?郾过度要求齐读。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于追求“步调一致”,让齐读成为朗读的“主旋律”。由于学生朗读水平不一,在齐读中只能互相等待,“拖长音,慢节奏”的唱读则应运而生。
  二、预防和纠正唱读现象的对策
  低年级学生出现唱读现象并不可怕,只要教师冷静下来,对该“病症”引起足够的重视,认真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再对症下药地进行引导,就不难“治愈”。
  (一)顺应学生身心特点,预防唱读。
  1?郾多给学生贴些“标签”。
  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很在意并会不自觉地向别人为他们贴的“标签”靠拢。因此,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有意识地在各种场合为他们贴“标签”。如:“你们已经长大了,在平常说话或读书时不会还像幼儿园的小朋友一样,娇里娇气,拖拖拉拉的吧?”这一招很见效,因为低年级的学生都很想向别人证明:我已经是小学生了,我长大了!如果教师这样巧妙地将“唱读”与“没长大”画上等号,他们一定会在心里产生督促自己的愿望:我不能唱读,因为我已经长大了!
  2?郾指导学生理解文本。
  学生只有理解了课文内容,把握了文章的思想感情,才有可能预防唱读,读出真情实感。如教学《邓小平爷爷植树》一课时,我发现学生们唱读得很严重。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经过询问才知道,原来是学生的生字词没过关。《邓小平爷爷植树》是一年级学生第一次遇到的长篇课文,生字词很多,其中诸如“兴致勃勃、手握铁锹、春风拂面、茁壮”等学生平日接触很少的生词出现在了课文中,而我教学中仅在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方面下了工夫,却没有引导学生去理解这些生词的意思。所以,学生也就把“邓爷爷兴致勃勃地挖着树坑”读得平平淡淡的了。于是,我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理解了课文中生词的意思,学生也就把“兴致勃勃”的感情朗读当做礼物送给了我。
  3?郾诱发学生朗读热情。
  针对低年级学生有意注意持续时间较短的特点,教师要创设情境,营造气氛,诱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有效地预防学生唱读。如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时,我用白纸剪了许多漂亮的雪花图形贴在黑板上,引起了学生的一阵惊叹。这时再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下雪的美丽景象,南方多数的孩子们都没见过雪,他们被课件中粉妆玉砌的雪景吸引了,“多美啊,一群小画家也走进了这块美丽的雪地,他们的心情会怎样呢?”在我的启发下,学生感同身受地理解了雪地里的“小画家”们在雪地里“画画”时的高兴之情,朗读自然而然地充满了激情。
  (二)提高教师朗读水平,拒绝唱读。
  1?郾提高朗读能力。
  教师是学生的“朗读启蒙人”,要注意加强学习,要学会说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对学生的朗读进行有效的指导,消除对学生的不良影响。
  2?郾重视范读的作用。
  范读就是教师亲自读给学生听,激情的范读是引导学生拒绝唱读的一条捷径,能使学生更真切地感受语言的情感美、音韵美、节奏美。如在《夏夜多美》的朗读指导中,我根据文中蚂蚁、睡莲、蜻蜓和萤火虫之间故事内容的变化起伏,适当的变换语调进行范读,生动地表现故事的内容。学生听得津津有味,跃跃欲试,朗读效果就好多了。当然,范读也要选择好时机,当学生读得不尽如人意,读得艰难生涩时,教师就应该及时引领示范:“老师也想试试看,行吗?”
  3?郾善用丰富的表情。
  教师应该是一个感情细腻而丰富的人,要用自己的一颦一笑和丰富的脸部表情神态激发学生的视觉感受,让他们更直观地体会课文的情感变化。如特级教师窦桂梅执教《葡萄沟》一课时,窦老师戴上维吾尔族的小帽子,脸部表情特别丰富,让学生看着她读,听着她读,不知不觉中就被带到了“葡萄沟”。
  (三)指导学生朗读方法,纠正唱读。
  1?郾循序渐进读准音。
  对于读字读词,最重要的是“读得正确”,要求学生发音准,不念错。词语读好了可以训练读句子,要求不任意添字、丢字,要根据意思读出相应的语气来。在读句子时还要引导学生关注标点符号的停顿。 标点符号虽然不是语言文字,但能表达一定的情感,它在朗读中也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明确:逗号处稍加停顿,句号处有较长时间的停顿,问号处读出疑问的语气,感叹号要读出表示惊叹的语气。并反复给学生范读几种标点符号的不同语气,让学生反复训练,建立初步的句子概念,培养良好的语感。
 2?郾唱读的最大特点是没有鲜明的节奏和重音,所有的字和词在朗读中都成了没有区别的“孪生兄弟”。教师要纠正低年级学生唱读,就一定要引导他们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重音。所谓朗读的节奏,就是在朗读时词语与词语间的逻辑停顿。对低年级学生只需通过具体的例句分析,让学生在长期积累的过程形成良好的语感。如教学《棉鞋里的阳光》一课时对“他轻轻地把奶奶的棉鞋摆在阳光晒到的地方”进行朗读指导时,设计这样几个提示性问题:他在摆什么?他的动作怎样?他把奶奶的棉鞋摆在了什么地方?引导学生画出“轻轻地”、“把奶奶的棉鞋”、“摆在阳光晒到的地方”三个部分,朗读出适当的节奏来。朗诵的重音就是在朗读课文时需通过增加声音的力度及强度体现出来的词语,也就是关键词。教师可在学生朗读前先引导学生找出关键词,如表示动作、感情变化的词语。对含义比较深刻的复杂的句子,可以用直接提示的方法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如把要读的句子抄在黑板上,一句一句标出停顿、重音、节奏等,让学生较快地读好重音,读出感情。
  (四)采用多种朗读训练,远离唱读。
  形式单调反复的读书是造成低年级唱读现象的原因之一。教师应在指导朗读的训练中不断地“变换口味”,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1?郾表演读。
  低年级学生好动,注意力的指向性较差,表演读正好适应他们的心理特点,能更好地辅助学生理解课文。如在《荷叶圆圆》一文的朗读训练中,让孩子们用动作表现“青蛙说:‘荷叶是我的歌台。’青蛙蹲在荷叶上,呱呱地放声歌唱”,学生兴趣高涨,在手舞足蹈的朗读中更深刻地体会了青蛙对荷叶的喜爱之情。
  2?郾分角色读。
  分角色朗读能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角色体验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如教学《春雨的色彩》一课,采用分角色朗读的训练方式,一边播放课文动画,一边让学生扮演小燕子、麻雀、小黄莺,对照课文给画面配音,体验做配音演员的乐趣,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角色朗读中就读出了春雨的美、动物的乐。
  3?郾联系生活读。
  在《失物招领》一课的教学中,课文中有一处写到“四十张小嘴一齐喊:‘唐老师,我没丢东西!’”学生读了几次都是拖得厉害。这时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平时你喊人的时候是怎么喊的?妈妈喊你吃饭时用的是什么语调?”学生联系生活,一下子就有了感觉,纷纷喊了出来。
  4?郾想象读。
  想象是最具创造性的思维,有了想象,学生发自内心的朗读就会克服唱读的毛病。如我在教学《柳树醒了》一课时启发学生进行想象:“春风吹来了,有一棵贪睡的柳树还在冬眠呢!你想知道春风会对她做什么吗?”通过播放优美的钢琴曲,伴随着音乐中悦耳的鸟鸣声,学生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赞美春天的情感就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
  感情朗读的训练方式还有配乐读、比赛读、师生共读等,目的都是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想读、会读、乐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
  (五)师生互动多元评价,消灭唱读
  1?郾教师赞评。
  教师评价低年级学生的朗读时,要以鼓励为主,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用鼓励赞扬的评语激发学生朗读的欲望,自觉主动地朗读课文。如:“你真聪明,一点就通!”“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仿佛被你带进课文了!”等等。
  2?郾生生互评。
  学生之间相互进行评价,往往更具有吸引力,来自同伴的提醒、认可和称赞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好胜心,还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教学中我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评读,如“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能夸夸他吗?你能像他那样读吗?”“哪里读得还不够,你有什么建议吗?”……一段时间下来,生生之间的互动评读效果十分明显,甚至对我的范读会用掌声鼓励或提出自己的看法,“老师,你这个字的后鼻音没读准!”“老师,我觉得这里应该读得更高兴一点”……
  3?郾学生自评。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自我评价能引导低年级学生用批判的眼光剖析自己,认识自己,在反省中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如一位学生读完课文后,我请他进行自我评价,他说:“我认为我字音读得很准确,声音也很响亮,就是没读出课文中难过的感情。”我顺势引导说:“再给你一次机会,你能读得更好些吗?”他又读了一遍,这次真的好多了。
  低年级学生的唱读现象并不是“绝症”,只要教师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实际情况,认真地范读,耐心地指导,采用多种训练方式和多元评价方法,让每一个学生得到锻炼和提高,让他们在朗读中焕发出勃勃的生命力,就能让无声的文字变为一句句动听的童音,一幅幅绚丽多姿的画卷!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