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小学教育论文

培养小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得方法分析

2015-09-07 08:4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现代社会是一个人才激烈竞争的时代,需要素质全面的人才。不论在任何领域,都要求人们不仅要有全新而深刻的思想见解,还要能够用语言予以准确、恰当地表达出来,不仅要用自己的行为对社会作贡献,还要用语言与人沟通交流,并去感染人、说服人。这是现代创造型人才必备的素质,也是待人接物以至于竞争生存的基本能力。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就要从孩子抓起,从小培养他们好的习惯和性格,为其一生打下坚定的基础,这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和教师的职责所在。《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的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方法,运用听、读、写、说的综合训练,“文”、“语”、并举,“读写”、与“听说”结合,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培养和开发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一、明确和摆正说话训练的位置
  说话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体现,从中能够反映出一个人对待事物的思路清晰与模糊,思维的敏捷与迟钝,知识的渊博与浅薄,思想的高尚与低下,等等。但说话能力的提高又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就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说话训练,重视听、说、读、写能力的共同培养、提高和相互促进,通过有效方式的训练,从小培养学生说话的良好习惯,使学生逐步学会说话,学会表达,不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二、营造良好的说话训练的氛围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作为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首先必须不断地追求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教师的口语表达要声情并茂,幽默风趣、娓娓动听,讲究语言的准确性、逻辑性、简洁性、启发性、生动性,以良好的语言修养给学生良好的示范和影响。同时,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课堂教学应该是开放性的,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着重培养学生民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通过师生、生生互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敢说、想说、能说,培养学生的自信心。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不断提高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继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指导学生说话训练的技巧
  可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进行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应遵循“大语文”的规律 把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学习结合起来;把不同学段的口语表达训练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结合起来;把学校学习与家庭、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充分利用一切时间和机会让学生进行语言能力的反复实践,同时要求学生讲普通话,开展经典诵读,设立英语角,等等。
  2.进行口语表达能力训练要以教材为载体 语文教材突出了口语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地位。每单元都有“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单元活动,并且在课时安排上也给予了一定量的时间。与此课文后面的一些补充材料也涉及到了口语交际的一些技巧,如说话的语调、语速等。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的同时,注重说话的训练指导,落实好教材,认真备课,科学组织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的口语表达和交际能力必定会不断提高。
  3.采取灵活多样的训练方式 如,利用好课前三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口语训练,讲故事,谈读书的收获,谈对某种社会现象的看法等。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认真思考问题,开展讨论,踊跃发表见解。可以设计讨论、辩论、表演、演唱、复述课文、口头作文等不同形式进行,还可以让学生将此整理下来,同时也提高学生的综合归纳和写作能力。
  4.引导学生多读书,并加强对学生朗读及背诵的指导 “腹有诗书气自华。”培养和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仅仅依靠技巧的训练以及教科书上的几篇范文的阅读还远远不够。要让学生多读,多背诵,多积累,以弥补学生语言文辞素养贫乏的不足。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古今中外的优秀书籍、作品,让学生课下阅读,使其从中汲取营养,丰富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潜移默化,进而不断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5.联系实际,课外延伸 为使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更好地得到培养。还必须依赖于社会实践。把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与学生课外生活实践密切联系起来。养成良好的交际习惯,教师要联系学生中的典型事例及亲身感受,创设更具有实践性的情境(如“接打电话”、“购物”、“校园小导游”等),同时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有关的杂志或电视节目等。如《演讲与口才》、《名人演讲集》等杂志书籍,《百家讲坛》、《老严开讲》等电视节目,相声、口技、绕口令等艺术形式,让学生的口语交际从课内练习向课外延伸。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地提高口语交际能力,要仿中有创,培养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动态语言实践中进行。无论采用哪些方式,只要我们把握原则,正确引导,持之以恒,科学训练,就一定能够达到预期的效果,实现教学培养的目标。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