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学前教育论文

如何培养幼儿的爱心的策略

2015-08-05 08:3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作家雨果说:“人世间没有爱,太阳也会死。”关爱他人不仅是一种传统美德,也是未来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现在的独生子女大多是在众星捧月似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有的家长甚至把孩子当成“小祖宗” “小皇帝”,对孩子百依百顺,给他们无限关怀与疼爱,却不注意启发孩子爱父母爱他人的情感,从而使孩子 认为众人对他的爱是天经地义的,差一点儿也不行,久而久之,孩子只知道获取,而不知去爱别人,不会体谅他人的难处与痛苦,爱心缺乏教育严重。如何培养幼儿的爱心呢?在这里,我结合自己来谈一谈这方面的体会。
  一、教师要以身作则,注重身教
  孩子单纯、幼稚,喜欢模仿。教师首先要以身作则,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对人对事要热忱友好,为幼儿树立楷模。爱心是在人与人的接触中培养起来的,记得有一次,我和孩子们一起在草地上散步,有个孩子发现了一只小瓢虫,要抓回教室,我说:“这小瓢虫要是被我们抓走了,它找不到妈妈,妈妈也找不到了它了,多伤心啊。”这时,小朋友马上就停止了这个行为,我就跟孩子们说:“你们喜欢小瓢虫,可以在这里观察它,咱们悄悄的,别吓着它,好吗?”孩子们静静地围在一起悄悄地观察起来,过了一会关心的说:“小瓢虫,你快回家吧。”有时候,有孩子不小心摔倒了,我总是当众给受伤的孩子表示关爱,这时小朋友也会被我的真情打动,纷纷学着我的样关心起受伤的同伴来,还问他疼不疼。用小手给同伴抚摸。
  通过这些事,我进一步体会到教师投入真情的重要性。只有教师自身具有丰富的爱心并能自然而真切的表现出来,才能自然地带动幼儿产生爱心,使幼儿能主动地关心、帮助那些需要关心、帮助的人。可以这样说,教师的真情投入在幼儿爱心的培养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二、通过故事、儿歌等形式对孩子进行爱的情感教育
  如《孔融让梨》《弟弟摔倒后》等,每讲完故事,再结合身边的事考考孩子,帮助他们分清是非、辨别真假。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效仿故事中的语言说话、做事。成人要及时加以肯定和鼓励,使孩子逐步理解这样做会给人带来快乐,也是自己的快乐。
  三、利用节日对幼儿进行爱的教育
  结合“三八妇女节”,我们开展了“三个一” 活动(做一朵小红花, 讲一句祝贺语、帮妈妈做一件小事)。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孩子知道妈妈,阿姨工作的辛苦。每年的重阳节,我们组织爷爷奶奶来幼儿园,我和孩子们精心准备了节目献给爷爷奶奶,从中让幼儿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长辈用辛劳换来的,平时要学会体谅父辈的艰辛,要尊敬长辈、孝敬长辈。使幼儿从小养成尊老、敬老的良好品德。
  四、家园合力共同对幼儿施以良好的教育影响,增强教育力度
  许多父母只知道一味地疼爱孩子,却忽略了给孩子提供奉献爱心的机会。其实施爱与接受爱是相互的,如果让孩子只是接受爱,渐渐地,他们就丧失了施爱的能力,只知道索取,不知道给予,并且觉得父母的关心是理所当然的。有的父母以为给孩子多点关心和疼爱,等他长大了,他就会孝敬父母,疼爱父母。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你没有给孩子学习关爱的机会,他们怎么会关爱父母呢?还有的父母认为孩子的任务就是学习,其他的都不重要,只有学习好了,将来才会有一个好的前程,于是什么事都为孩子着想,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学习固然重要,但是孩子的性格、习惯、品质、心理对孩子的成长、成才更重要,并且这些都需要在生活、学习中培养的,不会一蹴而就。为培养孩子爱的感情,父母应该给他们提供奉献爱心的机会和条件。如,让他们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教育孩子关心照顾虚弱生病的亲人;教育孩子每天问候老人;给老人让座;把跌倒的小朋友扶起来等。新闻报道有人缺钱做手术,生命垂危,家长带孩子去捐款,献上一份爱心……爱只有落实到具体的事情和人身上,才能得到及时的加强和反馈,感觉到快乐和幸福,才能巩固爱的行为,丰富爱的感情。父母在创造孩子表达爱的机会和条件时,对孩子的助人行为和同情心等爱的表现,应该给予及时地鼓励,使他们感到无限的快乐。
  总之,老师和父母有责任为孩子营造爱的氛围。只要我们注意日常生活中对孩子一点一滴的培养,一言一行的引导,扎下“爱心”的种子,随着孩子的成长,这颗种子就会在孩子心里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