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学前教育论文

大班幼儿陶艺活动的组织形式与指导策略

2015-07-29 09:1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幼儿园的陶艺活动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活动,进入大班的幼儿,在陶艺活动中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技能技巧和表现方式,但从他们的作品中我们发现,有的孩子想象力很丰富,但技能不足,作品常常达不到自己想要的效果;有的孩子技能技巧掌握得不错,但只停留在模仿阶段,没有自己的创意,表现形式单一。因此教师需要根据不同幼儿发展水平和身心发展需要,尊重幼儿的个性差异,遵循幼儿艺术学习的特点,开展不同形式的陶艺活动,并提供适宜的指导,让陶艺活动成为幼儿喜爱的、能帮助和促进他们健康快乐成长的重要方式。
  大班幼儿陶艺活动的组织形式包括个人陶艺活动、小组合作陶艺活动、集体陶艺活动。陶艺活动中各种组织形式是相互作用的,教师应善于分析、判断和反思,灵活运用各种活动形式,让幼儿在积极主动的陶艺活动中获得发展。
  一、个人陶艺活动的指导策略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理的发展,大班幼儿不再满足于追随教师,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张,他们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水平明显提高。在个人陶艺活动中,教师可根据大班幼儿的发展水平提供具有层次性、丰富性和新颖性的操作材料,鼓励幼儿充分活动,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并养成专注于活动的良好品质。
  1.挑战激发法
  对于大班的幼儿,教师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优势,赋予他们一定的任务,保持他们对于活动的兴趣。在幼儿完成作品后,可以给予他们更高的挑战,以此激发幼儿的创造性,并带动其他的幼儿。如在陶艺活动“手的变形”中,教师要求孩子们根据手的形状进行联想创作,激发了他们的创造能力,有的幼儿把手变成孔雀,有的变成兔子,还有的变成大树等等。
  2.适时帮助法
  当幼儿在操作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可运用语言或动作对幼儿进行适宜的帮助。而当幼儿在创作过程中有所收获时,教师应及时予以肯定和鼓励,从而保持幼儿对于陶艺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如幼儿在创作“龟兔赛跑”故事中的主角形象时遇到了困难,无法将动物的头、身体和四肢连接起来,这时教师用儿歌的形式引导幼儿:“大圆小圆做朋友,它们想要手拉手,泥浆水儿沾一沾,火柴棍儿连一连,大圆小圆不分离。”让孩子们在游戏的情境中创作出陶艺作品。
  3.潜移默化法
  教师还可以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引导大班幼儿进行创作。潜移默化的途径主要是通过作品欣赏、气氛感染、教师自身的创作表现影响幼儿,以达到激发幼儿陶艺创作积极性的目的。
  此外,在个人陶艺活动的指导中要注意几点。第一,不要越俎代庖,否则会助长幼儿的依赖心理,削弱幼儿的尝试欲望,降低幼儿的自信心。我们不是主张对孩子放任自流,而是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教师的职责是适时协助和指导。第二,不可过分干预。在以往的陶艺教育中,都是由教师通过示范或语言来统一操作的标准,幼儿只能盲目地跟着教师的行动,成了一个模仿者,无法体现幼儿主体性的地位。第三,不能千人一面。每个幼儿都是有差异的,他们在操作过程中的表现也是不同的。教师只有充分了解他们的特点,采取不同的策略,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才能让所有的幼儿在活动中获得发展。
  二、小组合作陶艺活动的指导策略
  大班幼儿开始有了合作意识。他们会选择自己喜欢的玩伴,也能与三五个小朋友一起开展合作性游戏,共同分享他们有关材料和工具的一些发现,他们的发现会激起其他同伴的创新意识。幼儿逐渐明白公平的原则和需要服从集体约定的意见,也能向其他伙伴介绍、解释游戏规则,并具有一定的合作水平。
  1.建立合作小组
  由于陶艺活动的特殊性,并不是所有的题材和形式都适合开展合作性活动,因此,在活动中除了要考虑幼儿的兴趣、经验水平,还应考虑陶艺活动中的分工与合作特点。如在陶艺活动“多彩的海洋鱼”中,教师请家长和幼儿一起收集关于海洋鱼的图片和资料,然后让幼儿自由分组结伴,并引导幼儿通过小组协商解决问题,共同完成陶艺作品。在创作的过程中,教师尊重幼儿的自主选择,鼓励孩子相互学习和协商,运用集体的智慧解决问题。
  2.关注合作过程
  在创作过程中由于分工的不同,幼儿之间偶尔会有冲突产生,教师应注意观察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为幼儿营造开放性的陶艺创作氛围。如在陶艺活动“我们的幼儿园”中,月月自作主张在齐齐的泥板上画了一个太阳,这让正准备画太阳的齐齐很生气,老师见状先是启发月月要学会互相商量、做好在活动中的分工,并提议月月和齐齐共同为作品进行美化。因此,活动中的幼儿之间虽然出现了小冲突,但由于教师的及时引导,逐步提升了幼儿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3.运用多种方法
  创意接龙法,即为小组内每个幼儿提供一个泥团,让孩子在音乐中自由创作,由于每个孩子的感知经验是不同的,所以设想的创意也是不一样的。在播放一段音乐后,再让孩子们交换位置,面对同伴已有的创作基础,幼儿有的改变创意,有的会延续同伴的想法,进而继续创作。这样的创作方式有利于挖掘孩子的创意,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同中求异法,即让幼儿在小组活动中根据同一主题或同一材料,在陶艺制作过程中展现不同的制作手法,展示各自有创意的作品。创意组合法,即以一定的故事、生活、游戏为创作内容,让幼儿协商合作共同完成一组具有情境性作品的创作方法,它可分为故事情景组合和生活化情景组合。
 三、集体陶艺活动指导策略
  大班幼儿的规则意识逐步形成,他们开始学习遵守集体的一些共同规则。幼儿园集体陶艺活动是以全班集体活动为形式,教师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里,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教育资源,促进幼儿在原有陶艺水平上得到一定发展。
  1.创设探索环境
  大班幼儿由于小肌肉运动技能的发展,操作能力大大提升,他们越来越喜欢那些能满足想象和创造的各种多变性的玩具。他们能够长时间专注地探索物体的多种操作可能,常常会别出心裁,想出独特的玩法。陶艺 创作能反映出幼儿主观和情感的表达,每位幼儿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感受各不相同。多为幼儿提供动手的机会,让幼儿手脑并用,是培养创造力的有效途径。幼儿陶艺活动带有鲜明的个性,教师应对幼儿富有个性的表现予以鼓励和支持。因此,教师应当为幼儿提供自由、创造的环境和氛围,激发幼儿创造的愿望,并积极引导、悉心指导,多鼓励多启发,使幼儿的创造意识得到充分地发挥,发展幼儿自我表现的能力。
  2.提升直觉感受
  丰富表象的储备是想象内容更为生动的前提条件。在活动中,教师可以为幼儿提供一些直观素材,让幼儿带着问题去看和找,引导幼儿从搓、拍、捏中进行自我探索,鼓励幼儿大胆运用夸张、拟人等表现手法,创造出不同的陶艺作品,表达自己的意愿,发现玩泥的乐趣,从而提高幼儿的观察力,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如,在“秋”的主题活动中,教师先带领幼儿走到大自然中看一看、闻一闻、听一听、摸一摸,观察、寻找秋天的特征,感受秋天的气息,回来后用画、搓、贴、捏等方法在陶艺角布置“美丽的秋”。孩子们的作品可谓是精彩纷呈:有的将绿纸剪成树叶,用泥做出各种各样的水果,并用颜料涂上了相应的颜色;有的用旧挂历纸剪蝴蝶、蜜蜂,再用细铁丝穿起来插在花从中,构成立体造型;有的用花布剪贴小鸟、燕子,用陶泥捏娃娃、鸭子等等。
  3.欣赏优秀的作品
  大班幼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可以通过欣赏美术作品产生认知体验。教师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理解能力,在选择欣赏素材时,要关注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强调素材的艺术性与独创性。让幼儿在欣赏后再进行创作,使他们充分展开想象。幼儿从作品中获得的启迪可以拓展他们表现的空间,对他们的陶艺创作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经过一段时间,这种潜在的影响将会表现为审美与创造水平质的飞跃。
  4.关注幼儿的自我评价
  大班幼儿的自我意识开始发展,主要体现在自我评价的能力上。他们的自我评价从依从性评价向独立性评价发展,他们不再轻信成人的评价,当成人的评价与幼儿的自我评价不一致时,他们会提出申辩。同时,幼儿的自我评价开始从个别性评价向多面性评价发展。 如在“我们的幼儿园”陶艺活动结束时,教师请各组推选代表介绍本组的作品,并引导幼儿说说合作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情”“有什么发现”等。孩子们很快就提出了几个问题,“我们这组的人太多”,“月月没经过我同意就帮我做”,“我们可以把各小组的作品全拼到一块儿,变成一幅大大的合作画”等等。
  幼儿园的陶艺活动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具有明显的个性化特征,是幼儿表现内心世界的一种载体。教师应充分了解幼儿的水平和能力,以个人陶艺活动、小组合作陶艺活动、集体陶艺活动为载体,在不同的陶艺活动中合理采用有效的指导性教学策略,促进幼儿在艺术领域的成长。
  【参考文献】
   王振宇.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Ann.S.Epstein著.有准备的老师——为幼儿学习选择最佳策略.李敏宜,张晨晖,郑艳,李雅静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达蒙.儿童心理学手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王振宇.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国家教育部.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2012.
   孔起英,庄新宇.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资源库——陶艺.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