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学前教育论文

幼儿园小空间班级 开展区域活动的策略

2015-07-28 17:5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一、小空间班级的内涵
  小空间班级是指有的幼儿园由于硬件设施有限,活动室的面积较小,格局较差。小空间班级受幼儿人均面积的局限,实际能够利用的空间比较少。一般认为最佳的空间密度是2.32平方米,但是小空间班级却达不到这个标准。因此,小空间班级在开展区域活动时存在着很多局限性,合理利用有限的空间开展区域活动是保障小空间班级区域活动有效进行的前提。  
  二、小空间班级开展区域活动存在的问题
  (一)空间不足,影响幼儿尽情活动
  《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珍视幼儿生活和游戏的独特价值,充分尊重和保护其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30多名幼儿同时在活动室中进行区域活动,虽然教师将安静活动区域和比较嘈杂的区域进行了分割,但是由于空间的局限性,在活动室中进行区域活动的幼儿经常发生大声喧哗、争抢玩具、吵闹与攻击能行为,让教师应接不暇。教师在区域活动时间将主要精力放在组织与管理工作上,由于幼儿之间的相互争执,区域中所开展的游戏往往不能够深入进行,幼儿不能够尽情地活动。
  (二)区域布置繁乱、不合理
  在有限的空间中,区域的布置就显得至关重要。有的教师将区域布置得异常花哨与拥挤,影响到幼儿的活动;有的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制作精美的悬挂物,这些悬挂物看似精美,但是在小空间活动室中悬挂就显得繁杂、拥挤,不仅对幼儿的活动无益,反而起到了画蛇添足的作用;有的活动室玩具柜往往占用了大量空间,封闭、固定的玩具柜局限了教师对区域活动材料的有效投放;有的教师在幼儿进行完区域活动后将活动材料随意摆放,每一种活动材料在玩具柜中没有固定的位置,没有适合本年龄段幼儿的标记,这样就容易使原本就小的空间变得更加杂乱无章,幼儿也不能养成良好的活动习惯。
  (三)活动材料堆砌,使幼儿无从选择
  有的教师在开展区域活动的过程中没有按照活动主题与幼儿活动兴趣及时更换和调整区域活动材料。调整区域活动材料往往会消耗教师过多的精力与时间,而教师制作的活动材料使用寿命很短,幼儿玩两三次就容易损坏掉,教师又不得不重新修整、制作。显然,教师并没有充分挖掘出区域活动材料的使用潜力,没有做到物尽其用。由于教师经常制作新的活动材料,又不舍得抛弃原有的活动材料,就容易造成区域活动材料的堆砌。“幼儿在进行区域活动的过程中教师不断提醒幼儿去选择新材料,剥夺了幼儿自主选择活动材料的权利;幼儿不断地接触新的活动材料,不能培养幼儿钻研事物的持久性,不利于幼儿的深入探索”。
  三、“小空间,大利用”的策略
  (一)统筹规划空间布局
  对于有限的横向面积,我们可以选择向上发展的策略,从而使活动室的实际使用空间得以延伸与扩大。对于典型的小空间活动室,为了妥善改变其空间小的现状,我们可以在活动室的角落设置悬吊式橱柜,将幼儿不适用或暂时不使用的材料及物品放置其中,使整个活动室的地面都让幼儿充分利用。这样既保障了幼儿的活动面积,又增加了活动室的实际使用空间。为改善小空间班级的局限性,我们可以将区域活动向外发展,这样能够妥善分割安静的区域与相对嘈杂的区域。我们还可以利用户外、走廊或午睡室来设置区域活动空间。如果幼儿园的走廊较宽,可以将相对嘈杂的区域设置在走廊上,将门用作区域的通道。如果幼儿园的走廊较窄,可以将走廊与室内相结合,成为一个动态的空间,将安静的区域设置在活动室的最里面。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幼儿园的公共空间,像楼梯的宽拐角,活动室旁边的楼梯间,将这些空间充分利用起来,设计成班级与班级之间的共享活动空间,可以设置大型的娃娃家、建构区等。在进行区域活动时,不同班级的幼儿都可以在此活动,从而在解决空间有限性问题的同时,增加幼儿之间的互动,培养幼儿的社会性,实现同龄班与跨龄班共同游戏。
  (二)合理进行区域布置
  “对于小空间班级,合理布置区域对幼儿的区域活动能否有效进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将活动室布置得过于拥挤,就会影响到幼儿的活动。”布置好小空间班级的区域,需要注意三个方面:第一,要设计少且透明度高的悬挂物。不同的活动区域应当呈相对分隔状态,可以在活动室中悬挂区域标志进行区域之间的分隔。对于小空间的班级,可以充分利用墙面与桌面,尽量少在空中悬挂,如需悬挂,应尽量使用透明度高的饰物,这样会显得比较清爽;第二,最好选用通透、方便移动的玩具柜。虽然活动室的空间小,但是设置若干玩具柜是必要的,因此应当将玩具柜设置成方便移动的,可以根据区域活动内容随时移动玩具柜,作为区域活动的隔断,根据活动需要随时安排每个区域的活动面积。与此同时,将玩具柜中的格子设计成相通状态,这样不仅方便使用,而且能够在明确划分区域的同时又不会封闭区域。第三,要将材料放置在固定的位置上,方便幼儿取用。小空间班级中的大多数区域进行完游戏后就要重新归位,将活动材料放在玩具篓或玩具柜中。教师应当将每一种玩具放置在固定的位置上,每一层玩具柜上所摆放的活动材料都是相对固定的,并且贴上适合本年龄段幼儿辨别的标志,让幼儿活动后自行收拾玩具。通过这样的设计与安排,能够使区域活动材料摆放得有条不紊,并方便调整。
  (三)区域活动材料物尽其用
  区域活动材料是幼儿在区域中进行活动的操作对象,区域活动材料蕴含着深远的教育意义,它带领幼儿在区域中进行无限的探索、创造与发展。所以,教师应当将区域活动材料的选择与制作作为重中之重。每当区域活动开展到了一定阶段,教师都要及时更换与调整区域活动材料。但是,更换与调整区域活动材料耗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与精力,透支了教师的脑力与体力。其实,教师可以换一种方式,减少自己的工作量,延长区域活动材料的使用寿命。我们可以在一些原有的材料上进行加工与改造,这样既能发掘材料的使用潜力,又有助于幼儿的深入探索,做到真正的物尽其用。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第一,通过增加区域活动材料使区域活动得以进一步 发展。当区域活动开展到一定阶段,教师在原有的材料上进行加工与改造,使活动得以进一步的延伸,让幼儿进行进一步的探索与发现。比如中班美工区的“折扇子”活动材料,教师可以在原有“折扇子”基础上,投放彩纸、剪刀、胶棒等材料,让幼儿“装饰扇子”。有的时候一种“新材料”可以是一种“新信息”,引发幼儿进一步的思考与创造。比如中班表演区的“花伞舞”活动,可以进一步引导幼儿配合铃鼓或其他乐器进行舞蹈,这样既开拓了幼儿的眼界,又增强了活动的意义;第二,组合旧材料,形成新材料。教师可以将原有的两种以上活动材料组合在一起,创设一个新的活动材料,形成一个新的活动方式。“幼儿在每一个独立的活动中获得了相应的经验,幼儿的经验不断积累,当幼儿面对新的活动材料时,如果能够引发幼儿的思考,能让幼儿结合原有的经验解决问题,会使幼儿获得极大的满足感”。比如,让幼儿在建构区中拼摆“公园”,幼儿就会结合原有经验,将以前学过的“花”、“树”、“滑梯”等事物结合在一起拼摆出“花园”。恰当的组合材料,拓展了幼儿的思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开展区域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师应当持有正确的区域活动理念,小空间班级要充分挖掘每一处能够利用的地方,不断拓展区域活动空间,使幼儿的身心得以解放,让幼儿在尽情的游戏中不断发展,真正达到区域活动的效果。
  参考文献  
  鄢超云等.《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学习品质解读. 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3(6).
  崔利玲.尊重儿童稳住脚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早期教育(教师版),2013(3).
  杨枫等. 幼儿体育游戏情节的构思法初探. 学前教育研究,2006(5).
  何敏宏.教师,请给幼儿自主.早期教育(教师版),2006(7).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