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学前教育论文

幼儿科学教育生活化的探索研究

2015-07-16 08:5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幼儿园科学教育作为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幼儿主动地参与各种科学探索活动以丰富幼儿的科学知识与经验发展智力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科学探索精神的教育过程本文本着『生活化』的理念出发引导幼儿参与到生活化的科学教育内容日常化的科学教育活动自然化的科学教育情境中进行探讨研究并将科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融于幼儿的生活之中让幼儿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学习提高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使孩子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得以发展
  关键字幼儿科学教育 生活化 日常化 自然化  
  在我国幼儿园教育的早期,陶行知先生就已倡导“生活教育思想”。在其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纲要》中也强调“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即提出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生活化的教育要求,为幼儿认识周围世界提供了获得直接经验的前提和可能,也为幼儿理解科学对人们生活的实际意义提供了直接经验和实际背景,帮助了幼儿保持永久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一、生活化的科学教育内容
  罗杰斯认为:越是儿童不熟悉,不需要的内容,儿童学习的依赖性、被动性就会越大。只有当儿童觉察到学习内容与他自己有关时,才会全身心投入,意义学习才会发生,这时,儿童不仅学习的速度大大加快,而且会产生自觉主动的学习行为。为此,我们把科学教育内容生活化是为了让幼儿理解和体验到所要学的内容是当前想要知道的东西或是想要解决的问题,他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和理解事物及其关系。
  1.关注幼儿身边的事物和现象
  幼儿的科学探究应从身边的事物开始,引导幼儿关注周围生活和环境中常见的事物,发现其中的有趣和奇妙,有益于保持幼儿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使他们从小就善于观察和发现。例如,幼儿在用餐时都用过不锈钢的碗和勺子,一些孩子会发现表面光滑、明亮的碗和勺子能照出自己的影像,于是他们高兴地用勺子照来照去。那么照出来的影子是否和真人一模一样?用勺子的凹凸两面照出来的影子是否相同呢?一系列的科学疑问随之产生,我们就可以鼓励幼儿带着猜想、带着好奇自己去探索,寻求答案。
  2.关注幼儿生活中具体问题的解决
  以前,我们重视的是传递知识、教授技能,结果发现幼儿的认知与言行脱节,当遇到具体问题时,他们常常不知道如何解决。为此,我认为关注生活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引导幼儿探索、解决,会促进幼儿多种能力的发展,帮助他们较好、较快地适应不同的环境。例如,在中班主题活动《我是家庭小主人》中,教师根据在生活中接触过的经验,设计了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大米、黄豆混在了一起;许多带有泥巴根的青菜;许多硬币掉进了水里等等,引导幼儿想办法解决困难。虽然一些幼儿想出的方法不够方便,如:用手一个一个地把黄豆、硬币捡出来。但是通过自己的实践,观察、学习同伴的方法等,最终幼儿掌握了各种又快又好的方法,如:用带孔的小筐把黄豆筛出来;用小剪刀剪去青菜的泥巴根;用磁铁吸出硬币等。使得幼儿在解决问题的同时,知道生活中存在许多困难,我们可以运用不同的方法,可以选择方便、快捷的方法去解决。
  3.关注幼儿已有经验,开展相关的科学探究
  教育要适时地将教育目标融入幼儿感兴趣的活动中实现其教育价值,幼儿运用已有的经验进行自己的猜想和假设,这是幼儿主动建构知识的前提条件。为此,教师为幼儿选择的科学教育内容应是符合幼儿认知发展水平的。如:我们发现小班幼儿对各种各样的玩具汽车感兴趣;中班幼儿对各种各样的球充满疑问;大班幼儿对各种各样的风筝爱不释手。为此,我们根据不同年龄班幼儿的兴趣和经验,开展了“嘟嘟,汽车开来了”、“圆圆的球”、“风筝飘飘”等科学系列活动,通过观察、探索,各年龄班的幼儿都在自己原有的认知水平上有新的发现和提高。
  二、日常化的科学教育活动
  幼儿天生的好奇心是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的基础。幼儿的一日生活内容十分丰富,其中包容着许许多多的科学,他们的好奇和疑问也无时无刻不在发生。因此,幼儿科学教育更多的应是随机教育,也就是让他们在一日生活中自然而然地习得。
  1.从观察孩子中生成活动
  观察是教师开展教育的前提,通过观察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孩子的生活习惯和兴趣爱好,以此开展的科学教育就能充分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如:户外活动中明明不小心踩到了一只小虫子,红红说:“中班时老师就说过要爱护小动物,你为什么要踩死小虫子?”明明委屈地说:“我没有……”强强打抱不平地说:“虫子又不是动物,踩了也没有关系。”明明得到了支持,理直气壮地说:“这是一只坏虫子。”红红不服气地说:“我爸爸说它们都是动物,所有动物都要保护。”“不对,你说的不对。”“对!”……孩子间的辩论开始了。从上例中可以看出,我们教师可在孩子日常谈话中获取有价值的教育信息,他们对什么问题感兴趣?在哪些方面存在疑惑?又有哪些不正确的经验等等,若据此话题解读幼儿,开展活动,通过师幼之间、同伴之间的交流、启发和合作,就能将孩子的短暂的兴趣转化成一种较为持久的兴趣,变成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性学习活动。
  2.从孩子的问题中生成活动
  孩子们兴趣广泛,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瑞吉欧教育者有一句名言:“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孩子提的各种问题,就像是抛向老师的球,是接过孩子的球和孩子一起拍,还是教师自己拍,或者对幼儿抛来的球不理不睬,不同的选择对孩子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其教育效果也是不同的。如:一次在游戏活动中,申申说:“昨天,妈妈带我坐船去南京上故事班的。”昊昊说:“我每个星期五都要坐船回南京的家,上次我还看见有一艘装满沙的船在江上开!”孩子们发出疑问,小船能装那么多的沙子吗?受到这个启发 ,小宇小朋友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铁做的船不会沉呢?”哲哲问:“木头做的船和铁做的船哪个结实?”天天问:“世界上最大的船有多大?最大的船是不是航空母舰?”……可见,孩子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好奇,他们会提出很多问题,我们应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和孩子一起探究问题的答案。犹太人很重视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他们认为,学习是以思考为基础的,而思考则是由怀疑和问题所促进的,学习便是经常发问,怀疑是智慧的大门,知道的越多就越会产生怀疑,而问题也就随之增加,我们的教育应通过发现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促使孩子不断进步。
  三、自然化的科学教育情境
  著名心理学家潘菽教授指出“教育是一种环境,是人类有组织、有计划地传递社会经验、发展技能的方式”。因此,科学活动应还原于生活本色,创设出生活的、有蕴涵科学的探索环境,让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感受科学、发现科学奥秘。
  1.创设班级环境,把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请进来”
  马克思说:“人创造了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了人。”可以说,人是环境的产物。特别是对以实际操作活动和直接经验为心理发展基础的幼儿来说,受环境的影响更大,环境对其身心发展起着交互作用是个体心理发展的根本途径,幼儿是在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得以发展的。因此,当我们发现幼儿喜欢玩具汽车时,就可以把幼儿、成人收集的各种汽车集中起来,在班级的一角创设“汽车王国”;当我们看见幼儿偷偷地玩水时,就可以在水池、大盆中蓄满水,创设“玩水区”……  
  2.“走出去”,让幼儿置身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环境中
  “大自然、大社会就是活教材。”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于生存发展的最主要前提和基本条件。自然界中有各种各样的植物,通过观察和探索,不同的根和叶,不同的茎、花和果实,不同的生长环境和条件等,都使幼儿感到好奇;自然界中有各种各样的动物,通过观察、饲养和照料,他们会惊喜地发现动物有感觉、有生命,是人类不可缺少的朋友。同时,自然界也受到了人类的重大破坏:水土流失、沙漠化迅速发展,草原退化,森林资源锐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水体污染严重,垃圾包围城市等等,应让幼儿亲身感受,帮助幼儿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和行为。
  (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中心幼儿园)
  【参考文献】
  张俊:对当前幼儿园科学领域课程改革的思考《幼儿教育》2006年
  刘占兰:新《纲要》中的幼儿科学教育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