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学前教育论文

论学前儿童多元文化教育活动的实施

2016-06-15 11:0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为探究学前儿童多元文化教育的实施途径,文章以多元文化为研究对象,结合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实际概述了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分析了多元文化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多元文化教育活动的五大实施路径。

 

  一、多元文化教育概述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的交流和沟通变得愈加顺畅与自由,社会文化的更新转型也日益加快,新的文化形式层出不穷,文化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在现代复杂的社会结构下,必然需要不同的文化类型来服务社会的发展,这就造就了文化的多元化,也就是复杂社会背景下的多元文化。

 

从教育的角度看,多元文化教育最早兴起于美国,是美国现代教育所倡导的一种文化教育理念,一种教育改革运动。克瑞斯汀(Christine)认为,多元文化教育是基于对民主的珍视和信仰,在有文化差异的社会中和多种文化相互依赖的世界中确认文化多元化的一种教学和学习取向”[1],其目标在于使属于不同文化、人种、宗教、社会阶层的集团,学会保持和平与协调相互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共生

 

[2]美国学前教育专家莫里森(G.S.Morrisonrenwei)认为,多元文化教育是帮助儿童理解、欣赏、尊敬其他种族、性别、社会经济、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人,使儿童能够在一个不同文化的世界中生活、学习、交往,获得平等的机会,得到充分的发展。[3]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委员鲁道夫·斯塔文哈根提出,真正多元文化的教育应当既能满足全球和国家一体化的迫切需要,又能满足农村或城市具有自己文化的特定社区的特殊需要。国际教育大会第43届会议指出,多元文化教育是跨文化教育、文化间教育(intercultural education)。虽然人们对多元文化的概念界定并不完全一致,但其共同之处是,在继承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应平等地看待、包容异族文化甚至是了解、学习异质文化,从而具备多元文化的背景知识,形成正确的文化取向,能完成不同文化、不同文明间的共生共长。

 

  二、学前儿童多元文化教育活动的理论视点

 

  如今,广播、电视、互联网和其它电子媒介的出现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骤然缩短,整个世界紧缩成一个村落。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乃至不同文化间的交流日益增多,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文化对比、文化互鉴以及文化融合等文化发展现象,文化的多元化倾向日益突出。作为社会的一员,儿童从小就应该对多元文化有所了解,适度地接受跨文化的教育,在学习自己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尊重、理解并欣赏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为自己的身心成长和社会化发展不断累积文化底蕴。

 

  视点一:多元文化教育有利于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

 

  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或字形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体系,也是民族文化的典型载体。在当今信息时代背景下,多种语言文化如潮水般向我们涌来,诸如好莱坞大片、韩流萝莉思密达肯德基等等,不胜枚举。众多的外来语言丰富了儿童的语言表达,增强了儿童学习语言的趣味性,使儿童接触到了更多的语言符号。与此同时,儿童的好奇心、新鲜感以及对外部世界的期盼也促使儿童主动地去接触外来语言形式,在学习外语的同时拓展了文化视野,提高了语言的听说读写能力。

 

  视点二:多元文化教育有利于儿童的社会化发展

 

  社会化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逐渐形成适应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由自然人发展成为能够适应社会生活的社会人的过程。[4]儿童要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求得生存,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不同的文化形式,触及到本族文化与异族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不同的文化形态下,人们的语言方式、行为举止、价值观念等各有不同,不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就很难和这种文化孕育下的人们打交道。因此,多元文化为儿童提供了文化交流和展示的平台,为个体与环境的交互提供了场景,有利于儿童的行为发展和社会化水平的提高,以使儿童更好地融入异族文化、他国文化之中。

 

  视点三:多元文化教育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

 

  文化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源动力,文化同样需要传承与发展。多元文化的引入并不会削弱本族文化对儿童的影响,反而会使儿童接触到更多异质的文化类型,这有利于不同文化间的对比与认知,使儿童在了解异质文化的同时加深对本民族文化价值观、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文化图式的认知,以增强自己的文化自信,筑牢自己的文化根系,为自己的母语文化感到光荣与自豪,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文化、民族和国家。由此,民族文化的传承需要不同文化间的磨合与碰撞、交流与互鉴,从而吸取精华,剔除糟粕,并不断融合,以积极进取的文化态度来传承民族文化。

 

  视点四:多元文化教育有助于儿童文化价值观的形成

 论学前儿童多元文化教育活动的实施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在多元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会适当考虑到每一民族的传统文化与价值对儿童的保护及和谐发展的重要性,通过让儿童广泛地接触文化与教育来促使个体文化价值观的形成。[5]多元文化具有广泛性和包容性的特点,其广泛性可以让儿童接触到不同的文化类型,从而拓宽儿童的文化视野;其包容性则体现了文化的兼收并蓄与驳杂,以使儿童认识到处在每个文化圈的人都是不同文化的承载者和播扬者,应该尊重和宽容与自己文化不同的人,平等地看待、欣赏不同的文化类别。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6]儿童只有充分了解自己的文化并对世界多元文化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才有可能成为拥有多元文化价值观和具有中国心的世界公民,富有个性,对自己的文化语言、社会背景感到自豪,同时也尊重文化的多样性”[7]

 

  三、学前儿童多元文化教育活动的实施路径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的分类结构中特别提出了多元文化的发展目标:一是初步感受具有代表性的社区文化;二是初步了解祖国传统的民俗节日、人文景观、少数民族和文化精品等,对祖国的传统文化感兴趣;三是初步感受世界著名的人文景观及优秀的艺术作品,对世界文化感兴趣;四是初步了解世界是由许多国家和民族组成的,萌发热爱和平的情感;五是愿意接触或了解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外国人,感受他们的风俗习惯。对学前儿童多元文化教育的实施,应以学前儿童多元文化的发展目标为参照,结合学前儿童的教育实际有条不紊地进行。

 

  ()在环境设置中营造多元文化的氛围

 

《全球幼儿教育大纲----21世纪国际幼儿教育研讨会文件》中指出:应为不同种族、性别、民族或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多样的学习环境,这个多样环境应反映当地儿童及家庭的文化背景和传统。”[8]因此,在幼教环境的设计与布置上应该把独特的地域文化、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丰富多样的世界文化结合起来统筹考虑,在校舍结构设计、用料、装饰以及什物布局中注意多元文化的渗透和摄入。

 

例如,有的幼儿园在建构之初就充分考虑到了选址、造型和规模以及色彩的搭配等;有的在内部设计和软件布施上施以多元文化点的营构与创意;有的则在墙上既张贴中国地图,又张贴世界地图或者将其直接刻在活动场地上,让孩子们在游戏和自由活动中可以随时随地的学习;有的幼儿园在环境布置中充分体现家乡的文化特色,如茶艺、布艺、地方戏曲、民族歌舞等;还有不少的双语幼儿园、以外文命名的幼教机构等,其全部采用与之相称的外国文化装饰,透露着浓浓的异国风情。通过对幼教机构的内外部环境的设计与营造,使儿童充分感受多元文化气息,这也是不少幼儿教育机构常常采用的方式。

 

  ()在日常生活中渗透多元文化

 

在学前儿童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蕴藏着多元文化学习和教育的契机,衣食住行等领域都可以为儿童提供渗透多元文化的场地。各类幼教机构在安排儿童每天的餐饮活动时,可以根据各自不同的教育点适时让儿童品尝不同国家具有代表性的食品,如日本料理、韩国烧烤、西餐等,让儿童直接感受其饮食传统所代表的各国文化;也可以让儿童尝试制作本国或外国食品,如学习包饺子、做汤圆、包粽子等,学习制作西餐,如水果沙拉、蛋糕、汉堡等,初步了解并比较东西方不同的饮食习惯和饮食文化。

 

以家庭为单位组织购物或旅游时,父母也可以为儿童铺设多样化的文化背景,儿童可以就此接触到更多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各类装饰品、工艺品等,如维吾尔族的小花帽、蒙古族长袍以及具有西方特色的服装、手工艺品等,儿童或观赏或穿着,并从中获得更多的文化元素,从而体验不同文化的魅力。同时,作为幼教机构或家庭还可以鼓励幼儿走出学校、走出家庭,参与与幼儿相适应的社会文化活动或组织,通过社会实践的方式去感受多元文化的精妙。

 

  ()在节日庆祝活动中感受多元文化

 

如今,随着儿童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的精神需求亟需日益得到满足。其实,世界各国的各类重要节日、纪念日都是宝贵的多元文化教育资源,其中蕴藏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内核。我们要注意从儿童的兴趣、需要、能力、经验和文化背景出发,有目的有计划地合理加以利用。

 

不仅围绕着本国的节日,如中国的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开展活动,而且要适时精心挑选和利用各国具有代表性的重大节日,如圣诞节、母亲节、感恩节、万圣节等开展主题庆祝活动,让儿童积极准备活动所需要的物品、布置活动场地并亲身参与到活动的全过程中,使儿童有机会接触各个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文化、不同的风土人情及生活习惯,让儿童在活动中感受不一样的异族风情,增进儿童对多元文化的正确认知。以节日活动为载体培养儿童的多元文化意识,应立足本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这样既可以加深儿童对本土文化的认知,又可以触碰外来文化的缤纷与多元。

 

  ()在学习和文娱活动中体验多元文化

 

0-6岁的学前儿童往往求知欲强、好奇心强,对外界新奇的事物充满着浓厚的兴趣。结合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将多元文化与幼儿园课程、学校教育及其他学习形式紧密结合,让儿童在学习活动中感知多元文化。比如,可以通过正规的语言角、全民阅读、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等形式将多元文化嵌入到儿童的各类学习活动中,帮助学前儿童体验更多的文化类型,尤其是与本族文化异质的文化类别,能自觉地进行文化比较,从而增进文化认知,接纳不同的文化。

 

其次,积极鼓励儿童参加各类文娱活动,通过音乐活动、美术活动、戏剧表演活动、建筑活动等形式,通过故事、歌曲、图片、工艺品的收集与欣赏,学会从不同的视角审视不同文化的特色以及它们之间的差异,利用不同的途径如唱歌、舞蹈、绘画、木偶表演、观看卡通片等,了解各种不同的文化传统。当然也可以通过游戏、亲子活动等形式融入多元文化,使儿童了解我国各个民族和其他国家的文化,从而培养学前儿童的多元文化意识。

 

  ()在社会教育活动中挖掘多元文化资源

 

  社会是共同生活的个体通过各种各样社会关系联合起来的集合。广义的社会,则指一个国家、一个大范围地区或是一个文化圈。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大自然和社会的有效资源对儿童进行多元文化教育。儿童的周围环境中潜藏着丰富的多元文化资源,只要合理挖掘和利用,就能开阔儿童的视野,丰富儿童的文化图式,拓宽儿童的发展空间。比如,可以组织儿童到博物馆、海洋馆、美术馆、歌剧院等社会场所进行参观、游览,让他们亲身体验东西方文化的异同,还可以将各民族的小朋友请进幼儿园,与儿童一起联欢,共同进行分享和体验活动。同时,还可以鼓励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家长或具有国外工作经验、国外旅行经历的家长,给儿童讲述他们的所见所闻、和儿童一起唱歌、绘画或是共同观赏他们拍摄的具有异域风情的图像资料等,让儿童直观地感受多元文化的视觉冲击。因此,我们要善于从社会中挖掘宝贵的多元文化资源,让儿童共享人类社会文化的发展成果。

 

  综上所述,对学前儿童实施多元文化教育,应首先正确认识多元文化、了解多元文化教育并充分认识到多元文化教育在学前儿童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培养儿童多元文化意识,形成正确文化观对儿童身心发展和未来成长的重要意义。文章认为,学前儿童多元文化教育应从环境设置、日常生活、节日庆祝、学习和文娱活动以及社会教育活动五个方面进行,以突出多元文化的融合性,继承和发扬本土文化,尊重、包容外来文化,努力培养拥有中国心的世界小公民。

 

  作者:伊志 来源: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2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