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从当今幼儿园教学实际出发,结合三年制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计划,进行了学前教育开设科学课程探究,提出了三年制中职学前教育必须开设科学课程。
2010年7月20日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2012年1月12日江苏省人大常委会颁布《江苏省学前教育条例》;2012年2月10日教育部颁发《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2012年10月教育部颁发《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政府推动力度之巨大,实为前所未有,从而历史性地改变了学前教育的发展方向。
同时现在的家长越来越重视幼儿教育,从胎儿起就开始一定的胎教,婴儿时期就进行听说看读,到幼儿园后更是注重幼儿园的教学质量和幼儿教师的教学水平,往往家长都会选择“名校”。但是目前幼儿教师队伍良莠不齐,迅猛发展的学前教育与教师培养的瓶颈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某些教师科学常识缺乏,科学理论的欠缺,彰显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科学课程刻不容缓。
一、三年制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分析
1.学校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性。以下是我校三年制学前教育课程设置。
从上表可以看出,现在学前教育专业特别重视艺术教育,吹拉弹唱舞和书写绘画讲等方面课程开足,而科学课程根本没有,根本谈不上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2.学生本身科学素养的缺乏。国际上普遍认为,基本科学素养的主要内涵包括三个方面:(1)对科学知识(科学术语和科学基本观点)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2)对科学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3)对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
况且三年制中职学生是初中成绩相对差的学生,虽然学过物理化学等科学知识,但他们对科学现象、原理、规律可以说是一知半解;一些对现代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科学常识,初中阶段更是涉及不多;幼儿教师缺乏的基本科学素养知识中最重要的一块就是理化知识,所以常有幼儿园教师不能解释一些简单的科学现象,诸如常见的静电现象防止、电子教学设备的使用、简单玩具的制作原理,等等,这也是学前教育科学课程教学现状。
二、中职学前教育开设科学课程的必要性
1.幼儿园开设科学课程需要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科学素养。科学课是幼儿园课程五大领域之一,在幼儿接触并想了解这个社会之初起,就在不断地用很多“为什么”从家长、老师那儿获得相关知识。例如:看到走廊和马路旁的控制灯,孩子会问:“这个灯为什么白天不会亮?是有人在天黑时一个个开的吗?”“为什么马路上的灯长了‘翅膀’”,“家里的灯有开关,为什么楼梯上的灯没有开关也能亮?”……幼儿发现空中许多飞舞的柳絮,教师能不能组织大家一起玩捉柳絮的游戏;柳絮和杨絮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会有过敏现象发生,等等。这些生活过程,正是激发幼儿好奇心,引导幼儿探究的切入点。
2.生活中还有很多随机经验、内容,如:蜗牛有腿吗?风筝为什么会飞?衣服上的水哪里去了?为什么有白天和黑夜?教师要抓住机会,通过一些问题让幼儿推理、思考、关注周围的世界,从小接受科学启蒙教育。幼儿对世界的无知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幼儿提问时总是希望能得到家长、老师的积极回应,幼儿认为老师都是无所不知的。很多幼儿在提问之初都是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类型,而且他们的思维很活跃,有很多天马行空的想法,所以他们提出的问题有时让人措手不及,一时回答不上来。
3.有些在我们看来是“理所当然”、“应该如此”甚至忽略的事物,幼儿却会感到疑惑、不解甚至不安。老师要以怎样的态度看待幼儿的问题,是尽力解答他们的疑惑?还是随便找个答案回答之敷衍了事?抑或是以“不知道”“我不会”拒绝?还是以“你怎么这么多问题!”粗暴训斥?如果幼儿在提出问题后经常被大人拒绝回答或者应付了事,那么次数一多,幼儿就会有这样的观念:“别问了,反正不会回答我。”从而扼杀幼儿的求知欲,甚至对自己产生怀疑:“是不是我太笨了?”这对幼儿的身心发展都是不利的,影响幼儿的智力发展,甚或影响幼儿的健全人格培养。正因为如此,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就显得很重要了。也许回答不够专业,认识不够深刻,但是,教师就幼儿所了解的知识尽力为幼儿解答问题,敏感的幼儿是能感觉到的。而且在幼儿时期得到的答案往往是幼儿记忆最为深刻难忘的,并且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被幼儿不断比较着。所以,幼儿教师的回答要尽可能正确、形象、简洁。
那么,幼儿教师的科学素养从哪里来呢?单靠小学、初中的学习和对事物的了解程度是远远不够的。随着认识的深入和世界的发展,我们必须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不断改变对已知事物的看法。因此,在三年制学前师范生的日常教学中需重视科学学科的教学,注重对他们的科学素养的培养。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较高科学素养、适应幼儿科学教育的幼儿教师。
2.幼儿探究能力的培养需要幼儿教师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现代教育的任务不再仅仅是教人以知识,授人以学问,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学习者正确的学习方法,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幼儿学习的基础是幼儿的理解,理解的重要条件是幼儿的自身探索,尽可能地置身于自然和社会的客观世界中亲历亲为,从探索中发掘知识。幼儿学习科学的过程具体表现为:在直接感知、观察、摆弄、操作物质材料中学习,在主动状态下学习,在操作过程中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多种多样的发展。
从本质上说,幼儿学习科学的过程,是认知的、运动的、情感的、社会的多方面经验的主动建构过程。自主探究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幼儿听;教师示范,幼儿模仿”的做法,让幼儿通过亲身操作和体验,学习知识,丰富经验,获得发展。因此,自主探究应成为幼儿学习科学的基本方式。
笔者曾经观摩一堂幼儿自选游戏课程,在中班活动中,东东的电动汽车不走了,这可急坏了他,小朋友都和他一起想办法,他们把汽车翻过来,转过去,找原因,结果发现是电池没了。于是,他们把电池篓搬来,看见里面有这么多的电池,教师没有告诉他们安装电池的方法,而是对他们说:“这些电池怎么安装?你们试一试;把你们实验的方法记录下来;看看哪种方法有用。”
幼儿的兴趣上来了,他们开始了探究,只见他们边操作边讨论,边想办法,没有一个闲着,也没有一个在打闹,有时他们装反了,有时电池的型号不对,有时成功了,但他们并没有满足,还在尝试。在操作中他们发现了电池两端的秘密,其中没有老师的说教、演示,只有老师提供的电池、问题。幼儿在看、听、摆弄、讨论中获得了成功的喜悦,获得了老师所期盼学到的知识。
总之,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幼儿园担负培养国家未来栋梁的艰巨任务,而幼儿素质取决于幼儿教师素质。没有科学素养的幼儿教育是残缺的幼儿教育,没有科学素质的幼儿教师是不合格的幼儿教师,在当前极为重视学前教育的前提下,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科学课程刻不容缓。
作者:蒋如清 来源:考试周刊 2016年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