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技术集声音、文字、图像于一体,具有新颖性、形象性、直观性、生动性的特点,适合幼儿的心理认知规律。
一、声像交融,渲染氛围,增强幼儿对闽南童谣的感染力。
二、借助多媒体的应用,提高幼儿对童谣的理解表达能力。
1.借助多媒体的动静结合,提高幼儿对童谣学习的兴趣。
多媒体的制作可以使原本无聊、呆板的文字变得赏心悦目。因为多媒体教学技术综合运用形、声、色、光的效果,创设各种形象生动、灵活多变的学习情境和教学情境,虚拟了现实,再现生活物景,把静态知识动态化、抽象知识形象化。从而营造了轻松自然的学习氛围。正因为幼儿兴趣容易转移这一特点,通过多媒体教学使他们的感官处于兴奋状态,以至于幼儿不会产生疲劳感,可以集中注意力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这不仅激发了幼儿的兴趣,陶冶了幼儿的情感,还积极地增强幼儿的认知求识欲望。传统的童谣教学模式,教师出示挂图-示范朗读童谣-幼儿模仿-教师讲评,对幼儿来说,枯燥的形式缺少审美的感知,幼儿往往记不住,动作也是千篇一律,没有创新,而多媒体声色并茂、动静结合、高度智能化等强大的技术,使传统教学中无法或难以表达的内容,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幼儿的面前,幼儿在其中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兴趣来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情感。如童谣活动《一只猴仔》的电脑动画中,通过荧幕呈现给幼儿整个故事的背景,颜色很鲜艳。大猴子带着一群小猴子去玩,一只猴子不小心掉到了沟里……幼儿被这生动、诙谐的画面深深的吸引了,产生了强烈的学习欲望,自然引起了学习欲望。《纲要》中也明确要求“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所以我们借用多媒体课件,为孩子创设语言学习情境;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内容丰富等特点为孩子的发展思维创设空间;利用多媒体课件具有具体感性的动态情景,直接激发幼儿对教学活动的兴趣,使其想说、敢说。如:童谣游戏《老鼠仔》,我们通过课件展示,画面中,一只老鼠趁着老猫不在的时候偷偷的爬到灯台上去偷吃油,而后不敢下来,被老猫一口吃到肚子里,整个画面色彩鲜艳,一下就把幼儿吸引住了。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都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对
老猫和老鼠的看法。在后面的游戏中,幼儿也能更加投入,表现出老鼠想偷吃,又害怕的表情,老猫懒洋洋,可是捉老鼠时速度又很快的种种特性。由此可见,幼儿活动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而多媒体课件所营造的生动形象、自然逼真、声音优美的动态画面,引起幼儿的有意注意,符合幼儿的思维习惯,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活动当中,提高了幼儿对语言活动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能力。
在以往的语言活动中,普通的灌输式、挂图式的教学模式难以被孩子理解和掌握,幼儿对知识的掌握处于被动的状态,运用多媒体技术正好解决了这一难题。借助多媒体的动静结合,利用多媒体的技术、特点、清晰标准的发音、与情节相关的音响效果呈现出来。能为幼儿提供形象化的语言,帮助幼儿理解词义,提高音义识记的能力。动画中往往通过特定情境来表达词意,有利于幼儿对词汇的理解和记忆。如:在多媒体课件《天黑黑》中,阿婆阿公有趣的争抢动作,形象的声音都很逼真。画面给幼儿以美的享受,还能使他们产生共鸣,使他们仿佛进入作品中,幼儿都能很快的理解并记住。又如《闽南糕点八大宝》,在多媒体课件中,我用了生动的图片和文字,再加上让孩子品尝,帮助幼儿更直观的去记忆童谣中的重难点字句。在多媒体课件中语、句可以反复出现,让幼儿在模仿练习中加深对语、句的理解和运用,印象也更深刻了。如在童谣表演《天黑黑》教学中,我们运用课件让幼儿在看、听相关的短片《天黑黑》和老爷爷老奶奶形象,让幼儿尽可能地获得语言信息。接下来,我们专门组织幼儿进行表演游戏。从而使幼儿既巩固了童谣中的角色对话,拓展了幼儿的语言经验又加深了对童谣的理解,使他们喜欢表演、乐于表演,提高了幼儿的语言理解能力。
幼儿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者,教师的作用不再是直接将知识、经验或答案告诉给幼儿,不再是拿出操作结果向幼儿讲解,而是通过引导让幼儿自己发现或学习别人是如何获得知识或经验的。每个童谣都包含着强烈的思想感情,为小朋友营造生动的生活场景,童谣中不仅有声、有画、有景,而且有情。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原本绚丽多彩的童谣活动蒙上了厚厚的灰暗色,老师只重视对词汇、对故事的机械记忆。因此,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提出了“情景教学”的设想。但是,如何创设情景呢?尽管老师胶尽脑汁制作教具,上课时还是显得力不从心。这时,多媒体显示了它的优势。利用其声、像结合的整体性特点,可以在活动中模拟甚至再现故事情景,使幼儿不自觉地进入情景之中,使幼儿不断地利用现有经验去探索新的方法、新的思路。运用多媒体技术完全可以为幼儿构建更广阔的想象空间,使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得以萌发和发展,使幼儿形成灵活多变的思维方式,从而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我通过网上查找闽南童谣资料,把它制作成课件,如:闽南童谣《果子歌》教学中,课件中鲜艳的色彩、生动的语言,更加的吸引幼儿。让幼儿根据《果子歌》的内容进行创编,这样幼儿创编出来的童谣越来越多。有的用自己喜欢的小吃,有的用自己喜欢的颜色。丰富的内容激发了幼儿的兴趣。不但增强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还调动了幼儿的思维。又如:闽南童谣活动《油炸粿》,老师通过播放课件,让幼儿去感受商贩们在街边吆喝小吃的情境,将幼儿引入到活动中,在后面又设置一个环节,让幼儿根据自己熟悉的小吃来进行创编,闽南的特色小吃还有很多,我们也来为它们创编歌词好吗?烧肉粽,烧甲香。沙茶面,一大碗。福海宫,土笋冻。菜市口,鸭肉粥等,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编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组织开展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幼儿活动,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和谐的环境氛围。如利用班级音乐区为幼儿营造一个优美的音乐氛围,区域和离园活动时间播放闽南童谣和歌谣,让流动的音符始终伴随着幼儿每天的学习和生活:通过班级小小广播站让幼儿每天轮流朗读童谣、播报闽南民俗,利用节日契机讲民俗故事等,提高幼儿的口语,扩大幼儿的眼界;并评选播报小明星,故事大王等,激发幼儿的表演表现欲望。此外,语言区开辟“童眼看闽南”一角,请幼儿家长协助幼儿收集相关闽南特色的习俗、童谣图片、小吃、名胜等,让幼儿来当小小导游,用闽南语介绍自己的家乡美。通过一阶段的努力,孩子们对于自己的家乡和家乡文化也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在表演区开设了一个闽南童谣小舞台,让家长们协助老师收集一些相关歌谣,准备一些惠女头巾、斗笠、浔浦女头髻、插花等服饰和锄头、锅等表演道具,让幼儿自由装扮表演,更深一层的巩固复习所学的闽南童谣,感受童谣。在活动室的主题墙上,将童谣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出来;在图书角,投放一些有关童谣的书籍让幼儿翻阅;在美工角,将幼儿创编的童谣和作品也展示出来,激发幼儿创作的兴趣;每天早操时间,各年段的早操编排中都录有几段闽南童谣作为幼儿操间表演的音乐,在每天的唱唱跳跳中自然地吸引幼儿参与说童谣、念童谣、表演童谣的活动。在“闽南童谣大家唱”活动中,我们为幼儿学习童谣拓展一片展示与交流空间,在各班挑选特别喜欢童谣的幼儿编排一台融说、唱、跳为一体的精彩闽南童谣说唱会。让闽南童谣走出班级,走出幼儿园,以激发人们重拾闽南童谣的热情。同时,我们将每次的活动内容录制下来,并刻成盘,发放到每个家长的手中,让家长及时地了解课程开展情况和信息,使家长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童谣的热潮中。
著名的心理学家特瑞赤拉在1967年通过大量的实验证实:人类从外界获得的信息中,有83%是通过视觉,11%是通过听觉,1%是通过味觉,1.5%是通过触觉,3.5%是通过嗅觉获得的。人们通过视觉和听觉获得的信息占所获得的所有信息的94%。可见,在学习过程中同时使用视觉和听觉,能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多媒体教学恰恰以色彩艳丽、生动形象的画面等提供给孩子多种刺激,充分调动他们的视觉,以优化外语课堂教学。上述结论表明,在学习过程中同时使用听觉和视觉,能提高学习效率和记忆率,如果给学习者的机会,即以交互方式进行学习,其效果会更加明显,这就为多媒体教学对幼儿
学习和记忆的作用提供了理论支撑。
随着信息技术广泛地进入学校和家庭,为家园合作交流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途径。在幼儿园与家庭的双向互动过程中,它为家长和教师架起了一个快捷、方便、生动的信息平台,传递着最新、最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资讯,从而消除了家长和教师的距离,营造了温馨的双向互动气氛。
总之,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在幼儿童谣教学中巧妙合理的运用多媒体信息辅助教学,为幼儿的思维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大大缩短了教育周期,促进了幼儿主动学习和个性发展,是推动幼儿自身创造性素质生动、活泼、积极发展的有效途径,也使课堂教学焕发出了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