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学前教育论文

初探小班幼儿规则意识的创建路径

2015-12-13 11:2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作为初入幼儿园的小班幼儿来说,为了让他们尽快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对他们进行一些规则意识的培养至关重要。如集体活动中要听从老师指令、上课时坐姿要正确、玩玩具时要先后有序、不争不抢等等。但小班孩子年龄小,他们还处于“自我”阶段,崇尚自由,因此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规则意识,让孩子的个性和社会性相得益彰,和谐发展便成为教师关注的焦点。通过小班带班中的观察、摸索,我尝试了以下几点做法,颇有成效: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它要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对于刚刚入园的小班幼儿来说,他们从充满宠爱的小家到幼儿园这个大家,要养成幼儿良好的规则习惯,教师先应帮助幼儿理解规则的意义。而儿歌、故事是幼儿所喜闻乐见的形式,教师可事先找一些相关的故事,或把有关规则贯穿到儿歌、故事中,这样幼儿不仅轻松地理解了规则,也潜移默化地接受了规则的教育。如在对幼儿进行拿放玩具规则教育时,可先选择《玩具玩具我爱你》这首儿歌,让幼儿在倾听后说说儿歌里的小朋友是怎样拿玩具、放玩具的,接着再让幼儿学一学、做一做。孩子在以后的桌面游戏中,便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儿歌的影响,把它当朋友一样,爱护玩具,拿放时自然就下意识地跟着做这些动作。久而久之,轻拿轻放的习惯就易养成了。又如在对幼儿进行爱护环境,垃圾要放纸篓的习惯教育时,可编一些如《干干净净的小花狗》《可爱的大嘴巴》等形象的故事,让幼儿在有趣的情节中快乐地懂得纸篓喜欢吃纸屑、果皮,养成不乱扔垃圾的好习惯。这样既避免了教师单一的说教,也无形中让幼儿自觉遵守了各种规则,而且幼儿也特别喜欢接受和执行。
  幼儿期孩子们自我控制能力较差,什么事情都似懂非懂,对于“小朋友之间不能打架、吃饭时不能讲话”等说教更是听了就忘,教师为之通常是磨破嘴皮子,效果却收乎甚微。而根据幼儿的直观思维特点,运用形象的标记易于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易于幼儿对于规则的模仿。如在寝室里贴上小花猫的图片,以小花猫走路时轻巧的动作来感染幼儿,孩子们有了具体参照,非常乐于模仿。久而久之幼儿就有了进入寝室走路要轻的意识,只要一进卧室便睹物思“轻”,养成午睡时自觉保持安静的良好习惯。又如在盥洗室里孩子们经常是你推我挤互不相让,甚至大动干戈。为了让孩子养成排队等候的习惯,我不仅给他们讲故事《整整齐齐开火车》,还利用相机记录下大班哥哥姐姐洗手时排队等候时的图片,张贴在洗手池墙壁上。虽然这是无声的画面,却是孩子们真切的生活,给孩子们最自然、最直接的体验,看到照片就想到自己,同时也会提醒同伴共同遵守这良好的规则。
  “自我中心”是幼儿期社会性的一个显著特点。特别是小班幼儿,由于受“自我中心”意识的影响,幼儿的行为大多从“利己”的观点出发,这严重影响了幼儿与同伴的交往,是规则意识发展的一大障碍。因此,教师要帮助幼儿克服“自我中心”,发展利他行为,利用幼儿之间的对比竞争让幼儿学会谦让、同情、助人为乐、合作共享,鼓励、强化幼儿对规则的遵守。
  四、通过游戏活动让幼儿在实践中体验遵守规则的快乐
  五、共同制定规则,互相督促,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规则意识
  区域活动是小班孩子最爱的游戏了,尤其是像“娃娃家”这样的角色游戏,这种游戏的材料通常是一些日常生活中家居设备的仿真器具,如厨房用具、儿童床、布娃娃等,幼儿在这个游戏中可以学着他们平时所见到的爸爸妈妈的样子去带宝宝、收拾房间、烧饭做菜等,由于这种游戏生动有趣又非常贴近幼儿的日常生活,受到很多幼儿喜爱。但因为一个娃娃家中需要的角色有限,一般情况下包括爸爸、妈妈和一个孩子,有的可加上 祖辈亲人,最多也不过五个,同时又因活动区空间的限制,人多会影响游戏,所以我们在玩游戏时大都是老师分配幼儿去玩。可仍有很多小朋友不顾教师的指令,抢着去玩。针对这一情况,我抓住时机,组织幼儿一起讨论这种现象:小朋友应该怎样玩区域活动?如果你每次都玩自己喜欢的区域,那别的小朋友怎么办?通过讨论,教师和小朋友们共同制定了以下游戏规则:按星期和你所在的小组序号匹配轮流去玩娃娃家,每组五人;对违反规则,影响他人的,停止下一次在这区域的游戏。由于规则是幼儿自己制定的,规则的存在及其重要性已经深入到幼儿的意识深处,活动中他们能主动认同规则,并通过相互监督,心甘情愿地遵守规则,不再为自己喜爱的游戏争吵。
  “播下行为,收获习惯;播下习惯,收获性格”,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建构积极的师幼互动,在一日活动中长期持久地对幼儿进行培养,让幼儿感性的理解规则、体验规则,潜移默化中遵循规则,促进幼儿良好规则意识的形成。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