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学前教育论文

家庭教育是孩子第一影响源

2015-12-13 11:2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1-0043-02
  我校隶属农村完全中学,就当前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借助“十二五”市级重点课题(《德育的生活化与家校合作教育模式研究》课题编号:DX[2012]GHBZ97)的开展,对我区部分农村家庭教育对中小学生的影响进行了全面有效的社区走访和家长集中问卷调查,认为目前农村家庭教育还处于相当滞后的状态,家长的行为习惯、心理偏激、家教方法是影响孩子健康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调查发现,更有不少家庭,由于家长思想的滞后、行为习惯的无束、道德水准的低下、教子方法的随意,导致许多“问题”孩子频频涌现,管教力不从心,无能、无力、无助,呈现于困惑和烦恼的困境中,就是意识不到问题出在哪儿。许多孩子已成为大人的影子、镜子,但作为孩子的父母还是看不到、意识不到,殊不知,很多问题产生的根源来自于家庭的影响。孩子一出生就开始接受着家庭的影响,随着孩子的成长,接受潜移默化的影响越深,孩子越来越不听话,不接受家庭管束,不愿接受学校正规教育,给家庭造成苦恼,给学校教育带来难度,给社会形成压力,作为家长,还是不知从自身找原因,不愿和学校沟通,又缺乏与学校教育配合的意识,一味抱怨学校、埋怨老师。笔者认为,目前如何提高家长教育素质修养,是转变家庭教育功能的关键。
  案例1:娇纵型。某天,本校初三学生马某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打了初二学生李某,伤情比较严重住院。这位马某平时学习较差,性格专横霸道,常欺负小同学,班主任请家长来校配合教育并处理这件事,没想到马某家长的一句话把老师们都惊呆了。“现在的孩子就要调皮呢,不然会受人欺负的”。这难道是家长教育孩子的观念与方法吗?据了解,马某的家长平时也是专横霸道、很不讲理,左邻右舍都是避让的。这样的孩子学校能教育好吗?难道社会不应该给这样的家长补上一课吗?
  案例3:无理智型。我校有位转校生曹某,在初三(2)班就读,上课不是睡觉就是搞小动作,老师经过多次谈心、沟通都无济于事,对老师善意的批评教育都不愿接受。多次和家长联系(因生意忙),都未得到家长的帮助。有次上课睡觉,老师让其站起来听,其结果是一拍桌子背上书包就走,然后就是家长通过电话对老师的谩骂,“你一个老师有什么了不起?为什么不让我的孩子上课?为什么不要我的孩子……”类似这样的事例,如无理取闹、告状上访的在多个学校屡见不鲜。这难道不是对孩子恶习的纵容吗?
  4. 家教方法不当对孩子的影响。农村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缺乏科学性,主要表现为随意型、溺爱型、娇惯型、简单粗暴型等,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安全成长产生很大的隐患。通过调查,相当部分家长虽然也进过学校门,但受过正规教育的家长微乎其微,今天作为家长,都是新手上路,又没有家庭教育经验和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甚至忽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都是根据各自的家庭环境顺其自然,任其发展。当“问题”家庭、“问题”孩子出现时,束手无策,困惑烦恼,还不知问题出在哪儿。这充分说明了我们多数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是有缺陷的,特别是在当前独生子女大量出现的情况下,过于溺爱、娇 惯尤为突出,在家里是小皇上,在外面是小霸王,更为突出的是农村隔代管教的家庭逐渐增多,“问题”孩子频频出现,惹事生非,给家庭造成负担,给学校管理带来难度。
  笔者认为,要解决当前存在的现实问题,一是要发挥学校和社区的作用,并在学校的指导下使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明确家庭是孩子人生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第一位老师,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前奏;二是帮助家长转变观念,消除对教育的认识偏差,明确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关系,尊重孩子的个性特长,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三是通过学习培训使家长掌握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重视孩子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孩子经常沟通、交流,建立融洽、和谐的亲子关系;四是树立“家校合作”教育意识,促进“家校合作”双赢机制的形成,发挥合作育人的功能,化解家庭教育困惑,帮助家庭教育走出困境和解决学校教育难的问题。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