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学前教育论文

农村隔代教养幼儿的现状综述研究

2015-12-13 11:21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离开故土,加入到“打工族”的行列,由于经济、政策等方面的因素,将他们的子女留在老家,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料,接受“隔代教养”。随着近年来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规模进一步扩大,隔代教养即祖辈代替父辈的职能培养第三代的养育形式越来越普遍。在这些“隔代教养”幼儿中,差不多都存在着心理问题和行为异常等现象,他们表现为任性、自私、内向、孤独等性格特征。他们的心理发展由于隔代教养的局限性而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应该引起家庭、学校、社会的关注。
  1、隔代教养
  2、农村隔代教养
  二、隔代教养对幼儿发展负面影响
  (1)祖辈的文化素养低。在农村隔代教养家庭中,身为祖辈的年龄一般在60岁上下,有的已超过70岁,较小的也有50多岁,由于种种原因,祖辈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于父辈,加上知识老化,他们的文化水平要低于父辈。即使对孙辈进行一些知识教育,也多是陈旧内容,缺乏科学性,甚至有封建迷信色彩,因此隔代教养下的知识与时代脱节,会贻误孩子的智力发展,不易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2)祖辈的教育观念落后。祖辈更多地认为养育孩子是自己的责任,教育孩子则是学校的任务。在访谈中,调查者就“是否担心因孩子父母双双外出打工会对孩子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你认为孩子是如何发展的?”之类的问题行了访谈。总的看来,大部分老人并不担心孩子父母双双长期外出打工会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认为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会自然的成长。(3)祖辈的教育方法简单。出于自身文化素质的制约,农村隔代教养中祖辈在家庭教育方法上较多地使用机械传授法,家长的文化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家长对教育方式的运用,农村隔代教养家庭的施教者基本上是老人,他们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很多思想、观念还停留在过去,加上读书看报量有限,他们对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了解也较少,往往凭借个人的经验采用机械传授法对农村隔代子孙实施家庭教育。在调查者的观察中发现在农村隔代教养家庭中,由于祖辈们自身的精力、威信、思想等因素的制约,他们在家庭教育上对孙辈往往过于放纵,溺爱,严格要求较少,使孙辈容易产生“自我中心”意识,以致造成孩子自私、任性等不良个性。
  家庭教育中的代沟不仅表现在家长与子女之间,也表现在祖辈与父辈两代人之间。祖辈与父辈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出现分歧是普遍现象,发生矛盾和冲突也不鲜见。经常能看到:对孩子你这样要求,我那样要求;对孩子同一种行为,你赞扬,我斥责;对孩子的某种要求,我满足,你限制。祖辈溺爱、纵容孩子,父母看不惯,从中干涉,会引起祖辈的不满,发生矛盾。对父母严厉管教孙辈,祖辈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忍不住进行袒护,加以阻拦,最后引起了冲突。面对完全相悖的教育要求,孩子只能是“一头雾水”,无所适从,行为规范的形成迷失了方向。
  农村隔代教养家庭中年轻父母长期双双外出或是因为特殊原因不能照看孩子,将孩子留在老家让年长的父母抚养,形成隔代教养格局。一方面,在这类家庭中,老人们往往承担着家务劳动以及一定量的农业劳动,相对于同龄人而言,劳动时间更长。劳动时间的延长直接缩短了祖辈与孙辈的亲子互动时间,不利于良好亲子关系的形成。另一方面,在隔代教养家庭中,老人往往更溺爱孩子,在亲子互动中,他们往往过与顺从、妥协,导致亲子关系的不平等化,直接使老人在家庭教育中权威地位逐渐削弱,影响家庭教育顺利进行。
  学前期是人生的早期阶段,各种心理活动都在这个阶段开始发生。人类特有的心理活动,包括人类的知觉和注意、记忆、表象和想象、思维和语言、情感和意志以及个性心理特征都是在出生后这个早期阶段发生的。因此,家庭早期的教养将对幼儿产生较大影响。研究表明,我国已于1999年成为老年型国家,未来的10多年将迎来人口老龄化的高峰期,虽然计划生育政策出现某种程度的松动,但人口老龄化趋势并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农村中老年人比例明显升高,间接地推动了隔代教养的发展。由此可见,要在农村中消除隔代教养至少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无法实现的。因而,目前的可行之计是怎么让隔代教养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怎么让孩子在隔代教养家庭中健康成长。隔代教养相对来说对幼儿的教养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当家庭的功能无法运作以维持时,就需要学校和社会的支持。要正确地解决隔代教养中的问题,这要社会、学校和家庭三方面共同起作用。
  祖辈要不断补充自己的家庭教育知识,加强教育观念的更新,重视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要培养一个成功的孩子,首先自己要成为一个成功的家长;要想做一个成功的家长,首先自己要学习各种教养孩子的知识。”祖辈应该不断学习新知识,更新旧观念,提高自己的教养水平,使自己的教育观念紧跟时代的步伐。教育应更有针对性,不了解孩子的教育是盲目的教育,不尊重孩子的教育是专制的教育。祖辈应该更多地了解现在的孩子,特别是了解现在孩子 的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多跟孩子沟通,让教育多一些针对,多一些鼓励,多一些肯定。,
  从调查中发现,隔代教养中,如果父母双双外出,则对子女的行为发展影响较大,但是如果父母有一方在家,祖辈处于协管教育状态,则对幼儿的影响在各方面都相对要小一些。因此,我们建议,父母外出务工时,最好留一个在家监护孩子的学习与生活,保持家庭的完整性和家庭教育与影响的有效存在。如果不得不双双外出,则一定要加强亲子之间的沟通。父母即使再忙,也要每周或十天半月抽出点时间把孩子接到自己身边小住几日,加强亲子情感。
  一般而言,祖辈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养育经验丰富,而初为人父(母)的年轻一代则信息广,育儿理论知识多;祖辈喜好按经验行事,年轻人则较信奉书本知识,依葫芦画瓢;祖辈注重对孩子生活的照料,年轻父母则急于对孩子进行智力开发。祖辈和父辈两代人各有所长,但其教育孩子的目的是一致的,即都是为了孩子健康成长。有学者提出,当祖辈参与孩子教育时,由于家庭关系复杂化,家庭内部的“统一战线”问题会变得较为复杂。但是只有当家庭内部的“统一战线”建立起来时,两代人的优势才能更好的互补,隔代教养的质量才能提高。对此,研究者建议:(1)对于祖辈行之有效的经验和意见,父辈应尊重和接受,对于一些不妥的做法,应侧面提醒,切不可横加指责、言词粗暴、断然全盘否定。同时,父辈可以给祖辈买些理论不深,且操作性强的儿童智力开发、儿童营养学等方面的书,指导、示范给祖辈看,更新、充实祖辈的育儿知识,同时鼓励祖辈参加附近学校举办的教育讲座或到隔代家长学校学习。(2)对于老人在育孙过程中的科学行为,尤其是祖辈没有意识到的科学教育行为,父辈如果发现,应给予表扬,这样一方面会极大促进祖辈学习科学教育孙辈的热情,另一方面,祖辈以后会注意自己教育孙辈的方法,有意识地思考自己的教育方法和教育行为是否对孙辈发展有益。(3)隔代教养中,祖辈要时刻注意不要充当儿女教育孩子的绊脚石。如果儿女教育孩子正确,祖辈不要因为自己疼爱孙辈,而和儿女唱反调。革命年代的国共“统一战线”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很大贡献,在和平年代,建立父辈与祖辈之间的“统一战线”能使父辈与祖辈在隔代教养中协调一致,相互理解,形成家庭教育的合力,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有效提高隔代教养的质量。
  幼儿园首先从日常教育入手,增设相关的课程,专设心理教育教师;其次从孙辈入手,让孩子正确认识祖辈对自己的爱,是对自己的关心,孙辈应孝顺祖辈,以回报祖辈的一片苦心,同时应分清祖辈的疼爱中哪些是有利的,那些行为是溺爱。教育孙辈不提过分的要求,避免祖辈答应孙辈的过分要求而采取溺爱的方式。在目前不太可能改变父母外出的情况下,举办各种形式的祖辈家长学校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在有条件的地方要开办各种形式的隔代家长学校,充分地利用多种途径和方法让祖辈获取育儿知识,鼓励他们多听育儿广播、多看电视中的教育节目;介绍他们阅读相关的报刊、杂志,如《幼儿教育》、《早期教育》以及报刊的《早教园地》等。
  地方政府关心重视农村隔代教养不仅仅是投资改善办学条件,更要切实解决农村基础教育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如设立“村活动阅览室”,订一些报纸、杂志和教育书籍,派人专门管理,或轮流值班,让文化的氛围浓起来,让人们关心时事,关心家乡的变化,关心自身的知识,开展一些“好家长”“好孩子”“好家庭”的评选活动,制订评选规则,不一定给予金钱,但可以给予精神上的安慰,大家可以互相交流教育经验开展各类比赛,如编织、书法、讲故事等活动。建立适合幼儿发展创新、竞争成材、健康文明的村文化和社区文化。还可以成立关心隔代教养幼儿工作委员会,成立隔代教养教育和心理问题科研小组,对这些家庭的幼儿的教育和心理问题进行调研,及时发现问题,针对问题组织力量进行教育上的补救。
  教育孩子是父母的天职,父母与孩子一起生活,对幼儿来讲是最理想的家庭教育的空间模式。常年在外务工的父辈,若能让孩子随自己到务工之地就学,一方面能够加强亲职教育,增加亲子之间的沟通,减少孩子不良人格特征形成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能够让孩子接受城市的优质教育。但由于现行政策的限制,外来人口子女上学,除了交正常的费用之外,还要交各种名目的“借读费”、“赞助费”,高昂的费用使许多家长望而却步。
  农村隔代教养,作为农村家庭中一种特有的客观存在的教养结构和形态,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原因,仍将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我们必须立足现实,高度重视,多管齐下,兴利除弊,全社会共同关注,一定会为农村隔代教养家庭中幼儿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
  [1] 郑福明.建立家庭教育中的“统一战线”[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3.(1):51-53.
  [3] 李洪曾.祖辈主要教养人的特点与隔代教育[J].中国家庭教育,2005.(1):27-30.
  [5] 卢乐珍.怎样搞好隔代家庭教育[J].家庭教育,2001,(1).
  [7] 张守智.隔代教育的负效应[J].育儿教子,2008.
  [9] 李晴霞.试论幼儿教育中的隔代教养问题[J].学前教育研究,2001.(3):16-17.
  [10] 刘如 坤,刘利才.陶行知幼教思想对当前农村学前教育的启发与反思[J].现代农业.
  [12] 孙清霞.隔代教育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N].丽水日报,2005.
  [14] 李晓平.浅谈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及策略[N].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
  [16] 王国为.祖辈照料下一代的误区,家庭与下一代国际学术研究会文集[M].北京: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18] 肖光畔.问题父母[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5.
  [19] 肖光畔.问题孩子[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5.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