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学前教育论文

幼儿园课程选择之思考的策略分析

2015-12-13 11:2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经济在发展,时代在变迁,十年来伴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引领,十年后的今天轰动幼儿教育界的一大宝典同时问世,《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纲要》和《指南》对我们的教育工作起着平行而又关联的作用,指引着我们在培育人才道路上的前进方向。静下心来理理思绪,在我们平时工作中一直触碰到的幼儿园教育课程的选择又是否真正贯彻了它们的思想和理念呢?又是否有利于孩子成长成才呢?
  课程的选择对幼儿的学和教师的教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不容忽视,从我们接触过的分科课程到主题课程到综合课程,再附加一些所谓的园本课程,万变不离其宗。据调查,在现今大多数幼儿园选择的课程还是以幼儿园综合课程为主,园本课程为辅的模式。也有一些选择其它课程模式的幼儿园,总让人有一种百花齐放,醉在花中的感觉。课程选择的多样性,让人叹为观止,只有真正去了解孩子,研究课程,才会让我们所选的课程更利于孩子的发展,更利于孩子成长成才。
  通过筛选研究而选择的幼儿园课程,它们的可操作性又是如何检验的呢?我们不妨从下面几点进行剖析。
  第二,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照本宣书,未能勤于思考的现象。例如:农村幼儿园和城市幼儿园孩子的所见所闻是存在着某种不同的,一些遥不可及的课对他们成长起不到任何帮助,这时我们教师的思维则要灵活起来,选择更加适合本班孩子学习的课堂模式或者更换新课。例如:课程《水杉树》,我们有的老师拿来挂图,滔滔不绝绘声绘色,孩子在下面摇头晃脑似懂非懂,勤奋一些的还配一段影像,想方设法地引起孩子兴趣,但效果又有多少呢,这只能扪心自问。作为一个善于捕捉孩子兴趣点,研究课程的研究型老师,更多的可能是,改变《水杉树》的课程学习,改换成孩子们天天相伴,看得见摸得着的一些幼儿园内的树种来进行教学,孩子们走进了自然,又运用了多种感官,去触摸、去测量、去探索,效果甚好。可更有甚者明知可以这么做,却懒于尝试改变,这不得不让人反思一些课程选择中的教育行为,一些教师开始还能把握了解课程的适宜性,慢慢因为这样那样的烦琐事情,逐渐怠慢,我们的课程选择总是以虎头蛇尾的方式宣告结束,正式走上了照本宣书的道路。一些做得相对较好的幼儿园,它们在课程选择时,其中不乏也有一些瑕疵。例如:在对一些课的调整调换时,对孩子年龄特点和本班孩子的发展水平考虑不周,随便从别处拎来一节课就上,随手招来的现象严重,这也是值得引以为戒的课程教育行为。
  三、幼儿园课程选择对自身的影响性
  第一,我们在开学初选择课程后,大家会以共同讨论的方式,翻阅整本书并研讨做总结,大致筛选一遍适合我园孩子发展的课,结合孩子的兴趣点和周边乡土资源,运用综合课程、园本课程模式,多角度多维度地去挖掘。看课的选择是否适合孩子,是否与《纲要》和《指南》的要求相适应,还能不能延伸一些优秀的子课程等等。
  第三,在课程开展中一直强调“课程的选择面不能太小,不利于孩子发展,但又不能过大,不利于教师的实施”原则,我们一直秉承这一观点,默默耕耘着,有睿智的大脑,创新的思维,反思提炼团队中每个人思维的精华,服务幼儿提升自我,让这种开放的、富有生命力的教学之花,播种、开花、结果。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