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学前教育论文

浅谈幼儿入园常规训练的有效性

2015-11-16 10:0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幼儿的常规教育包括:进餐、睡眠、上课、盥洗、穿脱衣服等十多个环节,这些都是幼儿必须遵守的日常生活规则。也就是我们平常经常说的它是幼儿园为了使幼儿的生活内容丰富而有规律,调动幼儿在一日生活活动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自主性和独立性而采取的措施。入园常规训练是幼儿一生“动力定型”的建立过程。若一开始由错误的教养方式可得错误的动力定型,将会导致一生的不良生活习惯,甚至出现同年龄段生活自理能力差的现象。反之,若一开始建立良好的动力定型,无疑会终身受益。
  1.分清阶段、把握重点
  2.内容分层、循序渐进
  二、如何引导幼儿开展常规训练
  (1)学习一一对应收拾摆放玩具。 大多数的幼儿已经学会给玩具分类,但多数幼儿区角的观念还不是很明确,在区角活动后收拾玩具时经常将玩具放错,如语言区的玩具放到动手区。目标就定位为学习一一对应收拾摆放玩具。
  (3)初步学会按相同标记收拾玩具。 在玩娃娃家时,幼儿不能有次序地收拾玩具,插塑积木的分件经常很随意地放回塑料筐中。目标定位为初步学会按相同标记收拾玩具。
  2.通过相互观摩讨论,寻找成功策略
  (2)游戏法。幼儿喜欢在有趣的活动中接受教育,而游戏则是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的良好手段。因此,我充分利用教学游戏对幼儿进行生活常规教育。如“送玩具回家”的游戏,把班级常用物品按固定位置摆放。如幼儿脱下的衣服叠好后放在指定的地方上,杯子放在茶杯杯架上,图书放在图书架上等,这样使幼儿对班上物品的位置产生深刻印象,养成了不乱拿乱放的好习惯,通过这样反复的游戏,幼儿知道什么玩具该送什么地方,还加深了幼儿玩具从哪里拿,就在哪里放的常规习惯。
  (4)观看视频。
  ②拍摄有关幼儿搬玩具的相关录像片段。
  (1)教师在活动中要多注意一些细节部分。如游戏时搭建的房子不牢固,致使场面有些混乱;摄的视频材料,不仅要注意整体内容,还要关注视频中的对话,它可能就是影响活动的重要因素;教师组织活动要注意提问的设计,不适宜太泛,思维空间不能太大,应多为其选择较简单的问题,使幼儿稍一动脑就能回答问题。
  (3)和孩子一起制定常规。在不断学习落实《幼儿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学前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的过程中我认识到,引导幼儿自己解决问题是让幼儿主动发展的好机会,在每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锻炼孩子的语言表达力,还能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增强责任意识。和孩子一起制定常规,能使孩子们由简单、被动遵守规则转变为自身良好的习惯。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