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听力障碍儿童(以下简称“听障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日渐得到重视。听障儿童由于听力功能不同程度的丧失或减退,仅靠视觉等其他感官获得直观信息,形成了有异于正常儿童的心理特征。心理辅导教师想要有效开展听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与听障儿童进行正常的言语和心理交流,必须选择适合其身心发展的咨询技术与方法。在此,笔者结合理论与实践,谈谈绘画疗法在听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一、绘画疗法简介
绘画疗法是一种接近自然、感受环境的心理治疗方式。英国艺术治疗家协会将其定义为:借助艺术治疗师的帮助,以绘画等艺术为媒介,从事视觉心象的表达,借此表达存于内心未能表达的思想和感情,向外呈现出来。早在20世纪初,国外就开始了对绘画疗法(Drawing Therapy,DT)的探索,并逐步发展成为西方国家心理咨询和治疗的主要技术之一。在我国,最早关于绘画疗法的理论介绍是1994年龚鉥的文章《艺术心理治疗》。20世纪末,绘画疗法在中国得到认同,被尝试作为治疗精神病患者的辅助手段。目前,绘画疗法已逐步应用于特殊教育等诸多领域,成为针对特殊儿童的有效的辅助康复与教育方式,能帮助他们增强自信与自尊,与教师和正常儿童建立融洽的关系。
二、绘画疗法在听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优势
听障儿童听力损失后,视觉成为他们感受世界、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途径。由于语言能力有缺陷,听障儿童无法用丰富、贴切的口语来准确地表达思想、传递情感。传统的心理治疗主要以面访为主,听障儿童往往会产生防卫和阻抗的心理,无法准确描述自己所遇到的心理问题,心理辅导教师因此很容易错过开展心理辅导的良机。而绘画作品能够真实地表现听障儿童的内心世界,画幅的大小、线条的轻重、颜色的搭配、构图的设置等都有着特定的代表意义,都在传递听障儿童的个体信息。通过解读听障儿童的绘画作品,心理辅导教师可以了解听障儿童内心最真实的情感与问题,并适时地给予其协助,促使其健康成长。
三、绘画疗法在听障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一)处理听障儿童的情绪障碍
听障儿童能够明确感知自己的各种情绪,但在产生不良情绪或遇到不良情境时,还不能加以合理控制,未能采取积极的措施和用理智的方式去阻止不良事态的发生及寻求外界支持。听障儿童与健全人交流较少,他们有时难以理解人们许多复杂行为的实质,容易对他人的行为产生误解或猜疑,从而引发某些不适当的情绪和行为问题。听障儿童普遍存在易冲动、自卑、焦虑、自制力差、猜疑、退缩、自我封闭等不良情绪和行为。绘画疗法以轻松、愉快的方式帮助听障儿童宣泄情绪、表现真实的自我,可以缓解听障儿童的紧张、焦虑、恐惧,宣泄内心的不良情绪,实现其在现实世界中不能实现的愿望。绘画给听障儿童提供了一种轻松、愉快地表达内心感受,安全地表现自己的情绪的有效方式。例如,当听障儿童情绪不稳定或有心理创伤而无法用言语表达出来时,心理辅导教师可以让其用绘画的形式进行宣泄。这是一种自然、无威胁的交流方式,听障儿童可以将无法排解的情绪障碍用绘画直观地表现出来,达到表达情感和宣泄不良情绪的目的。
(二)促进听障儿童的自我探索
绘画是自我潜意识的投射,绘画作品投射出的信息是真实的、丰富的,这是绘画疗法优于其他心理治疗技术之处。绘画疗法既可以帮助绘画者处理情绪和心理问题,又可以保护绘画者的自尊和自我。绘画是听障儿童表达自我的有效方式,通过自主地表达内心视像,反映出内在的、潜意识层面的信息。这有助于听障儿童进行自我探索,将内心压抑的情感能量释放出来。心理辅导教师要有意识地发掘听障儿童的绘画作品中所表达出来的个性自我,深入了解听障儿童通过绘画所投射的内心世界,引导听障儿童进行自我探索。例如,运用“房树人”绘画疗法,心理辅导教师通过观察听障儿童的构图可知:图中人物过小,投射出自我评价过低、缺乏自信、内向、缺乏安全感;人物缺乏整体性,投射出耐挫力差,容易冲动的心理特征;棱角分明的躯体体现出个性倔强,过大的躯体投射出个体心理防御较强,过小的躯体投射出有自卑倾向。
(三)改善听障儿童的语言和认知功能
研究发现,绘画疗法能够促进认知和语言的发展。即使是最简单的画图活动,也依赖于大脑多个系统之间复杂的交互作用。听障儿童更多地是借助视觉、嗅觉、触觉、味觉和运动觉等感官来认识世界,并进行语言理解和交流。听觉通道的缺失,导致听障儿童不善于感知事物的本质涵义,学习语言非常困难,感知觉与语言活动不同步。他们感知事物主要以直接经验为主,感知和思维无法统一,容易受到当前情境的约束,常表现出错误的认知,如:预定目标过高,过分讲究生活享受,盲目追求异性,过度自卑或自傲,等等。而绘画心理治疗统合了触觉、视觉、知觉、运动觉等多种感知觉通道,能锻炼和发展听障儿童的观察力、运动感知能力及注意力,进而促进其语言的发展与认知功能的改善。
(四)提高听障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
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听障儿童,大多积极乐观,性格开朗,能够正确认识、对待各种现实问题,有化解学习、生活中各种矛盾的能力,能迅速适应社会生活。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身体的缺陷,很多听障儿童与外界交流的机会偏少,缺乏积极的人际交往。他们看待人际问题较为片面,往往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容易形成精神上、心理上的巨大压力,难以化解心理矛盾,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和教育,极有可能发展为人际交往障碍。研究表明,绘画有助于提高社交技巧,Hammond对两名具有情绪管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了个体和团体的绘画心理治疗,发现绘画有助于增强他们的自我意识,改善情绪管理技巧和社会化技能,从而帮助他们获得持久的友谊和社会支持。绘画疗法既适用于团体心理治疗,也适用于个体心理治疗,在对听障儿童进行心理辅导时,心理辅导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交替使用。例如,心理辅导教师可以用团体辅导和个体辅导相结合的方式,让听障儿童在自由、轻松、安全的氛围中进行绘画。先要求听障儿童分别将各自的内心世界用可视化的形式表现出来,然后相互分享作品,直面自己的内心世界。当听障儿童发现 彼此画的意义不同后,就会认识到每一个人看待人际关系的视角不同,因此各自的心理感觉也不同,从而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对人际关系进行新的思考,学会相互理解,及时纠正无意识层面的错误观念,进行认知重构。
四、应用绘画疗法的注意事项
(一)营造舒适的环境,提供合适的材料
接受绘画心理治疗时,有的听障儿童可能会受到环境的影响,产生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心理辅导教师应重视绘画创作环境的布置,既要让听障儿童感到舒适、安全,又要激发其创作的欲望。绘画创作环境应具备安全、舒适和隐密等特点。此外,绘画材料的尺寸、颜色也会影响听障儿童的创作。心理辅导教师应提供适合听障儿童的发展水平、动作协调程度、特殊兴趣和需要的绘画材料。常用的绘画材料包括四开、八开的图画纸,石墨铅笔、彩色笔、签字笔、蜡笔、彩色铅笔、水彩颜料等。
(二)无条件地支持与接纳听障儿童
心理辅导教师的个人心理素养、专业能力及其对儿童、对美术创作过程的尊重等都会影响听障儿童参与治疗的程度及创作的内容。听障儿童常常会把心理辅导教师看作权威人物,而非帮助自己表达并分享情感的人,因而产生害怕和焦虑的心理。所以,心理辅导教师要重视个人素养和专业能力的提高,既要具备美术、心理治疗和教育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又要耐心、敏锐地与听障儿童开展互动,要做到无条件地支持与接纳听障儿童,使其在互动中体验到安全感。
(三)治疗的方式要灵活多变
绘画疗法并不是要求听障儿童提供完整的作品,要根据具体的情况灵活处理。一般来说,对于乐于接受新事物的听障儿童,心理辅导教师可要求其进行完整的主题式创作。主题式创作的特点是没有固定方法、经验可循,最能反映真实的自我。相反,对接受较慢的听障儿童,心理辅导教师可以限定具体的绘画事物,指导其按照自我的性格特征绘制出具有个性的作品。
(四)尊重听障儿童自己对作品的解释
绘画治疗的主要目的不是追求审美,而是治愈心理,因此,过程更为重要。对听障儿童绘画作品的诠释是心理辅导教师进入其内心世界的重要途径。因此,对听障儿童绘画作品的诠释应该谨慎,一是要由专业人员来解释,二是要重视听障儿童本人的解读。心理辅导教师切忌生搬硬套书本上的标准来解释听障儿童的绘画作品,这是一种教条主义的做法,对听障儿童的帮助是有限的,有时甚至是无益的。心理辅导教师必须尊重听障儿童自己对作品的解释。
【参考文献】
[1]龙云,陶全方,夏瑜浩.浅谈绘画疗法[J].中外健康文摘,2011(8).
[2]周红.美术治疗及其在特殊儿童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特殊教育,2007(5).
[3]张海丛.北京听力障碍儿童情绪管理能力现状[J].中国学校卫生,2013(3).
. MA:Urs-uline College,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