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心理学教育论文

如何将人文关怀融入到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

2015-08-11 08:5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近年来,我国对高校贫困生的经济资助工作日趋完善,但是相比之下,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却发展滞后。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充分体现出人文关怀,导致目前高校贫困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存在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如何将人文关怀融入到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人文关怀;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引言
  所谓高校贫困生,是指家庭经济困难,在校期间基本生活费用难以达到学校所在地最低生活标准,且无力缴纳学费及购置必要的学习用品,日常生活没有经济保障的大学生。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对高校贫困生的界定有了规定:第一,学生平均每月生活学习的所有消费支出水平;第二,学生缴纳学费的实际情况;第三,学生家庭收入占当地平均收入的比例。我国高校的学生来自全国各个地区,每个高校都会存在一部分贫困生,据调查,普通高校中占15%~30%,其中特别困难的占8%~15% 。高校对贫困生的教育尤为重要,尤其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
  二、高校贫困生产生的原因及心理分析
  首先,高校贫困生来自偏远山区、农牧区的较多,由于地理位置偏僻,生产技术落后,造成家庭生活贫困。其信息又不畅通,信息不能及时传播到这些地区,进而导致这些地区的人们不能及时了解和掌握新科技,见识少。一般而言,这些偏远山区、农牧区的教育水平比较落后,考上大学之后,他们的学习方法与其他的学生有一定的差距,再有贫富差距的存在,使得部分贫困生产生了自卑心理。其次,还有一部分是由于家里的孩子较多,家庭负担重,生活贫困。加之父母要承担巨大的生活压力,无法给他们足够的关爱,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在人与人交往时,一般都比较被动。再次,家庭成员患有疾病、或单亲、或下岗等,家庭生活贫困化。这些贫困生从小就感受到了贫困,体验了生活的艰辛,这样的环境能够促使他们具有强大的改变整个家庭和自己命运的动力,因此,在高校中往往能够看到贫困生要比其他的学生更能吃苦。
  三、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过分重视经济帮助,而忽略了育人
  我国对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已经越来越完善,通过这些年的不断努力,已经拥有了较为完备的制度体系。我国各级政府和部门都在不同程度上给贫困生提供了物质资助,确保贫困生能够具有顺利完成学业的基本生存条件。虽然说经济上的资助对贫困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往往由于经济上的问题给贫困生带来的心理等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也就是说,在对贫困生进行资助的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不可忽视。现在高校过分强调解决贫困生经济方面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有所减弱,导致高校没有充分发挥出教育功能和思想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使贫困生对社会缺乏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走极端。因此,作为一个特殊群体,高校贫困生除了需要经济资助外,还要加强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为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观落到实处。 
  (二)过分重视共性发展,而忽略了个体差异
  事实上,人的一切活动都是由其思想所控制,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而进行的。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自身的需要是否被满足,如果人们的需求得不到满足,那么就会阻碍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贫困生作为高校的一个特殊群体,自身是渴望与他人沟通,但在现实的思想教育工作中,高校只重视了群体的情况,而忽略了个体的需求。贫困生的自我需求得不到满足,思想上存在的问题也没有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正是由于这种情况的存在,导致贫困生的进步和发展受到了限制,“以人为本”的思想更没有落实,阻碍了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
  (三)过分重视理性教育,而忽略了情感育人
  人在做任何事情时都存在理性和非理性(情感)的因素,二者是共存的,只是在处理某些事情时理性和情感因素所占的比例不同而已。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基本上都是采取“填鸭式”的方式进行,一是教师进行教学时,不是以学生为前提,而是以按时完成任务为前提进行教学,往往导致学生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也不好,并且也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的相违背。二是行政管理者对学生进行教育时也是行政命令的多,更多强调的是政策、法规等,采取简单的“灌输”方式进行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情感表达被抑制。高校贫困生由于学业的压力以及情感的困惑,导致他们很容易对社会产生一种否定的消极态度。由于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只重视理性教育,而忽视了情感教育,高校贫困生的真实情感无法充分地抒发出来,感受不到他人的关心,精神的困惑无法及时解决,这样就导致他们缺乏一种用感恩的心来对社会进行感恩,这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育目标相偏离。
  四、如何将人文关怀融入到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一)经济资助与育人相结合
  将人文关怀融入到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首先,要从让贫困生摆脱经济窘困开始,在此基础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工作,这不仅能够充分体现对高校贫困生的直接资助过程,同时也能够充分体现对高校贫困生的人文关怀过程。近些年,我国为了帮助高校贫困生能够按时完成学业,制定了很多资助的制度,如助学贷款、国家奖助学金、特困补助、减免学费等,这些直接资助政策,大大解决了贫困生的生活需要,实现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应助尽助”。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让这些大学生在完成学业之后能够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回馈社会,用自己的力量来帮助有需要帮助的人。其次,高校还有一些通过贫困生自己的劳动得来的资助,如勤工助学。勤工助学是实现贫困生生活自助的一个重要手段,这种方式能够让贫困生感受到自己通过劳动获得经济来源,提高了贫困生的自信心,并且也能够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思想品德。通过这种间接的资助方式,能够培养他们自尊、自强不息的精神,从而更好的实现自我价值。将人文关怀融入到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就是要做到经济资助与育人相结合。
  (二)注重 贫困生的心理健康
  在高校所有学生中,贫困生属于一个弱势群体,在绝大多数的贫困生中心理均不同程度存在着障碍,这些障碍使其容易产生问题。所以,高校应该注重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首先,加强高校心理咨询力度。利用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对贫困生的心理问题进行充分了解,通过心理咨询有针对性的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加强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确保贫困生能够充分掌握如何进行心理调试的方式以及解决自己心理问题的有效方法,为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可靠帮助。再次,发挥团体辅导的作用。如贫困生成立辅导小组、自信心训练小组、人际交往训练小组等,通过组织团体辅导与行为训练来解决贫困生中存在的某些具有共性的心理障碍问题。第四,进行个别心理咨询。通过个别心理咨询引导贫困生树立真实的自信,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卫机制,鼓励进行改善人际关系的尝试,指导情绪调控等,以降低心理焦虑水平。第五,要建立心理服务网站。开设网上咨询中心,利用网络虚拟空间使一些不愿抛头露面、自尊感强的贫困生能够得到心理咨询和心理解困。第六,扩大心理咨询队伍,提高学生工作者的专业水平。除专业人员外,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班主任,也要掌握心理咨询的知识和有效方法,针对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开展更加有效的工作。
  (三)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
  将人文关怀融入到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一定要创设良好的校园人文氛围,为和谐育人机制的营造打下良好的基础。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世界上很多著名人士都已经意识到这点,如马克思曾说:“既然人的性格是由环境造成的,那就必须使环境成为合乎人性的环境”等。高校贫困生需要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环境是毋庸置疑的。首先,各级政府和部门要高度重视高校贫困生的人才培养,并制定有关贫困生教育的相关政策文件。为切实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关于促进教育公平和健全国家资助政策体系的要求,确保国家资助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确保各地、各高校认真做好资助工作,确保高校贫困生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要努力工作。这些政策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贫困生工作的重视,为全社会形成关怀贫困生的良好氛围奠定了基础。其次,充分发挥各大媒体的宣传导向作用。加强对社会上助学帮困的先进典型的正面宣传报导,呼吁全社会重视高校贫困生工作。如恒大地产集团于2011年7月向中国扶贫基金会捐赠3000万元成立慈善基金、李嘉诚基金会设立的“西部少数民族大学生(师范类)助学金”等,为高校贫困生成长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再次,高校要营造出有利于贫困生健康成长的校园环境。这包括,第一,高校要优化校园物质环境。校园物质环境由校园风景、建筑、仪器设备等物质形态组成,是思想政治教育、高校贫困生生活得以顺利进行的客观条件和现实依托,蕴含着美化高校贫困生心灵的作用。物质环境中体现出一所大学的精神,让高校贫困生在学校的环境中感受到催人上进的力量。第二,高校要优化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能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丰富高校贫困生的人文知识、促进情感陶冶和培养人文精神。要构建信任、尊重、民主、平等、和谐、奋进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中的作用。第三,高校要优化校园人际环境。良好的校园人际环境能使高校贫困生心情舒畅,心理和谐,精神奋发。高校要通过各级党团组织以及学生组织加强对关爱高校贫困生活动的宣传引导,消除对高校贫困生的歧视和隔阂,形成对贫困生多一分尊重,多一分理解,多一分关爱的良好氛围,使高校贫困生切身体会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同时,高校还应通过开展心理咨询、讲座等方式帮助高校贫困生克服社交心理障碍,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情绪调控能力,让他们树立起和谐人际观,正确处理与协调人际关系。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需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充分尊重高校贫困生自身价值的基础上,从经济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共同来关注高校贫困生的生活和学习。
参考文献:
[1]邓志斌. 对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思考[J]怀化学院学报, 2008, (04) .
[2]王晓雷,邹楠. 高校贫困生心理解困的几点探讨[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 2009, (04) .
[3]孙耀胜,刘感. 论基于人格发展的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0, (02) .
[4]毛琼. 做好高校贫困生工作的几点思考[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 2009, (02) .
[5]王凤娟. 刍议加强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 华章, 2010, (10) .
[6]许冰. 浅议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J]. 民族论坛, 2005, (06) .
[7]朱湘虹, 秦秀清.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加强人文关怀的理性思考[J].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 (06).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