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心理学教育论文

高校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及其社会心理学探析

2024-02-22 17:0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笔者采用问卷方式向我国不同地区的10所普通高校进行问卷调查,调查表明大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态度、需求、动机、兴趣等信息向着健身健美、竞技性、趣味性、娱乐性、休闲性、时尚性趋势发展,正逐步与社会接轨。调查结果可为21世纪初期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体育社会心理学依据,对确定高校体育“教学定位”与社会大众体育接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课外体育锻炼 心理特征 社会心理学分析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数理统计法,对全国不同地区10所高校1―4年级的在校大学生就对课外体育锻炼的态度、认识以及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等内容设计了专家问卷和学生问卷。专家问卷第一轮发放25份,收回23份,回收率92%;第二轮发放23份,收回21份,回收率为91.3%;第三轮发放21份,收回21份,回收率为100%。向全国不同地区10所高校发放学生问卷1000份,回收969份,回收率96.9%;其中有效问卷954份,有效率98.45%。

1 结果与分析

1.1 影响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参与的心理因素

1.1.1 课外体育锻炼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是一个人对某一领域的知识饶有兴趣,他就会主动寻求、刻苦钻研这一领域的知识,而且不知疲倦、不畏艰难。体育兴趣是人们力求积极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活动的心理倾向。它对体育锻炼行为与习惯的形成起着重要作用。调查结果表明,在15种课外体育锻炼项目中,男生最喜欢8种的依次是篮球、乒乓球、足球、羽毛球、游泳、登山、散步、台球;女生则为羽毛球、游泳、登山、散步、滚轴溜冰、网球、健美操、乒乓球。

以上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课外体育兴趣具有广泛性,同时具有性别的差异。同时从他们最感兴趣的前五项的分类来看,大致可分为四类(分类原则参照季克茵托什对竞技运动的编述):第一类,竞技性球类运动(篮球、乒乓球、足球、羽毛球、网球);第二类,健身健美运动(游泳、健美操);第三类,娱乐克服类运动(登山、滚轴溜冰);第四类,娱乐休闲类(散步、台球)。从上述课外体育项目的分类,可以看出大学生在选择课外体育运动项目有向健身健美、竞技性、趣味性、娱乐性、休闲性发展的趋势,符合青年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同时也符合大众健身的发展趋势。

1.1.2 课外体育需求、动机、目标的关系

“体育需要是指人们在生活中渴望获得体育效用的心理状态,它是人们从事体育活动的初始动因”。大学生在课外活动对体育的需求,在被调查的954名大学生中52.26%是健身健美的需要,有38.12%是娱乐需要,有9.62%是《体育锻炼合格标准》的需要,只有5%的是其它需要。

动机是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原因,它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内部动力,属于一种“内部历程”,只有通过个体的外显行为才能间接地予以推测。“学生的学习活动经常是由一定的动机来激发,并指向一定的目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课外体育的动机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其中生理动机占60%,心理动机占35%,成就动机占5%。显然,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是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强身健体,享受课外体育带来的愉快是大学生课外体育的主要目标。心理学研究表明:态度――需要――动机――行为存在着相一致的链式反映关系。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大学生的课外体育的目标与动机都与需要相关联,目标是行为的预期结果,动机是体育活动的直接起因。因此,大学生课外体育的态度、需要、动机、目标是构成课外体育行为活动的四个必不可少的因素。一旦找到目标,需要就转化成动机,动机就推动大学生进行满足课外体育需要的活动,以达到目标。当大学生达到目标后,需要得到满足,动机随即消失,心理紧张也就消除。但是,大学生紧接着又会产生新的需要,寻找新的目标,产生新的动机,引起新的体育行为活动,满足新的需要……这样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如下图所示:

1.1.3大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的态度和认识

态度是最常见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所谓态度就是个体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心理倾向性,这种倾向包含有认知、情感、意向三种成分。态度的基础是价值,所谓价值,是指事物对人所具有的意义,事物的价值之所以是态度的基础、优秀,就在于一个人的态度取决于客观事物对他的社会意义,即价值的大小,而价值的大小有赖于个人的需要、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一项“除去课外体育锻炼具有健身健美以及生理功能外,你认为还能体现哪些功能”的调查统计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大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的再认识主要为调适心态,享受课外体育锻炼带来的愉悦和放松,拓宽自我表现和心理适宜宣泄的方式和途径,从而以更好的心态、充沛的精力,投入新的学习之中。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有24.66%的人认同塑造个性、行为的功能。21世纪是一个个性张扬的时代,课外体育锻炼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塑造自我的又一个舞台,最大限度地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展示了学生的另一个侧面,使学生实现了自我的价值。值得我们重视的是有7.43%的学生认同课外体育锻炼可以作为财富积累,这不仅是对课外体育锻炼的认识上升了一个层面,同时也是对体育的功能以及价值更深的理解。因此,我们应做好体育课外活动的工作,在新的发展时期与社会接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2 大学生课外体育现状及个人体育消费水平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大学生课外活动的次数主要集中在2-3次,锻炼时间多为30―90分钟之间,喜欢具有轻松特点且强度中等的运动项目。上述结果反映出当前大学生比较重视课外体育锻炼,愿意参与时间不过长,运动中等,轻松愉快,富有游戏性、竞争性的运动项目。这一结果是大学生的主流,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和本人对体育的态度、需要、意识、动机及获得体育理论知识与掌握体育技能的多少有关。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体育锻炼方法,这和近几年的教学改革以及社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大学生获取体育知识的渠道是多元化的,因此,应注重体育课与大众传媒的结合,将其作为高校体育理论课改革的新课题,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关于大学生余暇时间体育年消费水平,大部分在20―50元之间,这一结果相对于我国目前国民的经济收入以及大学生主要经济来源渠道的特点,符合当前大学生的经济状况。同时“自我健康投资”和“花钱买健康”的体育消费观念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认同。调查显示,79.73%的大学生赞同这一观点。

2 结论与建议

2.1 结论

2.1.1 大学生课外体育的兴趣集中在竞技性的球类运动、健身健美运动、娱乐休闲类运动。大学生选择课外体育锻炼的项目以及锻炼价值思想观念已趋成熟,向着健身健美、竞技性、趣味性、娱乐性、休闲性、时尚性趋向发展,正逐步与社会大众体育接轨。

2.1.2 大学生对课外体育的态度、需要、动机、目标是构成课外体育行为活动的四个必不可少的因素。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课外体育的动机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其中生理、心理需要是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远大于成就动机。大学生课外体育态度生理需要、心理需要参与动机体育锻炼行为,存在着相一致的链式反应关系,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具有较高的相对应的一致性。

2.1.3 大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主要目的为健身健美、修心养性、消遣娱乐、加强人际交往与友谊。课外体育除强身健体功能,大学生普遍对调适心理功能,凝聚向心功能,激励向上功能,塑造个性行为、财富积累功能表示认同。大学生积极参与课外体育锻炼,为早日融入社会,担当重要社会角色起到了积极作用。

2.1.4 大学生比较重视课外体育锻炼,愿意参加时间不过长,运动强度中等,轻松活泼、富有游戏性、竞争性的项目。

2.2 建议

2.2.1 参考本文的调查结果及体育社会心理学分析,进一步加强高校体育教育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以适应21世纪高校培养人才的需要。各高校应重视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锻炼的整合问题及体育教学如何与社会大众体育接轨的问题。

2.2.2 应从现代教育发展和全民健身战略的高度,加强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导向机制。在充分利用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生理动机的同时,应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社会理想。只有在正确导向机制下,才能使学生有更高的课外体育锻炼积极性,使校园体育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同步发展。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