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心理学教育论文

大学生求职心理研究

2015-07-28 18:2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设和完善,大学生就业体制不断深化。 “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既为大学生提供了公平竞争和施展才华的机会,同时也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就业矛盾日益突出,面对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部分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出现了种种的心理问题,有的甚至产生了严重的求职心理障碍,影响了他们的顺利就业。因此,认真分析大学生求职中的心理问题,采取有效措施缓解大学生求职心理压力,引导大学生自觉地进行心理调适,对于帮助大学生成功就业、主动适应社会,是十分紧迫和重要的。

关键词:求职心理误区,心理调适,职业生涯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心理健康是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基础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对各种精神刺激和压力有良好的承受能力及自我调节控制能力,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大学生求职心理是大学生在求职过程择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般心理特征。当代大学生一般能比较客观的认识和评价自己,对自己的兴趣、性格、能力、做出的成绩及各方面的长处能给予肯定的自我评价,对自己的不足之处能基本了解。求职时懂得怎样扬长避短,会千方百计地采用最有效的方法追求目标。这样的大学生就具备了健康的求职心理,成功的几率就一定比心理失衡的的大学生高出许多。
二、大学生求职因素分析和常见的求职心理误区
  (一)大学生求职因素分析
  在对大学生的一次问卷调查后发现,大学生求职考虑的主要因素包括:薪资水平、职业生涯发展前景、工作劳动强度、职业的社会地位、工作自由度、职场人际氛围、工作环境条件、工作压力和挑战性,其中排在前三位的是薪资水平、职业发展前景和工作劳动强度;我们同时也对大学生跳槽的原因进行了统计和分析,发现薪资水平仍然是导致大学生跳槽的最普遍的原因。看来,大学生们把薪资水平放到了最首要的因素,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大学生们普遍存在的求职心理误区。
  (二)大学生常见的求职心理误区
  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对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心理素质的挑战。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心理误区,有的甚至产生了严重的就业心理障碍。下面列举几个常见的大学生求职心理误区。
  1、自傲狂妄,飞扬浮躁的自负心理
  不少大学生不能客观地对自我进行SOWT(优势、劣势、机遇、威胁)分析,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把求职目标定得过高;有的同学自认为自己在择业中具备种种优势:学习成绩优秀,政治条件,学校牌子亮,专业需求旺,求职门路广,因而盲目自信,择业胃口吊得很高,不够谦虚,狂妄而锋芒毕露,于是在求职中屡屡受挫、错失良机,影响了正常就业。到头来往往会由于对自己估计过高,对自己的不足和困难估计不足而在择业中受挫。
  还有些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往往缺少耐心,不够细心,急于求成,想一口吃成大胖子,成为高收入群体,然后能买车买房,过有品质的生活。在这种浮躁心态的影响下,大学生对企业就缺少了忠诚度,开始出现“朝三暮四”的想法或者频繁“跳槽”的现象,往往忽略了成功还需要不懈努力、不断积累和许多付出的这个关键过程;有的大学生为了赚钱,甚至不择手段,作出了许多违法乱纪的事情,这些就成了用人单位不看好甚至歧视大学生的重要原因。
  2、自卑逃避,悲观低就的自卑心理
  有少数大学生毕业生由于性格、环境等因素,大学几年顺利地走过来了,虽然具备一定的竞争实力和优势,但由于缺乏信心,不能正确地认识与评价自己,在求职过程中,面对激烈的竞争,却觉得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如别人,自卑心理使得自己缺乏竞争勇气,往往表现得畏畏缩缩、自卑怯懦、缺乏自信,走进就业市场就心里发怵,参加招聘面试,心里忐忑不安,从而失去了许多就业机会。一旦中途受到挫折,更缺乏心理上的承受能力,总觉得自己确实不行。另外一部分大学生由于不想介入到复杂的职场环境和人际关系中,于是想方设法回避和逃避。
  对于那些心理准备不足、能力较弱的学生, 供需失衡的矛盾、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使他们茫然无助,产生了较强的失落感,开始对前途悲观失望,再加上家庭无社会背景,不占有社会资源,因此不敢走入社会,在家当起了“啃老族”;另外一部分学生虽然能客观地看待这些问题,但迫于就业的压力和社会现状, 不得不降低自己的身份和求职标准,委屈低就。这些人总觉得竞争激烈,自己技不如人,遂甘拜下风,不敢对自己“明码标价”,找个买家草草卖出。对于一些单位开出的不平等协议也闭着眼睛签字,给日后工作带来严重隐患。在激烈的择业竞争中,这些心理障碍是走向成功的大敌,必须认真加以克服。
  3、求闲享受,追求功利的享乐心理
  80、90后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倍受宠爱,甚至都很少做家务事情,吃苦耐劳的精神于是就非常欠缺;毕业后只想追求安定舒适的生活,图享受、怕吃苦,求职时专挑那些稳定、轻闲、待遇高的职业,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也喜欢投机取巧、避重就轻,甚至偷工减料,这是典型的求闲享受心理。这些大学生缺乏独立意识,出外求职,总爱拉父母、同学相伴,找一帮学友共同应聘同一单位,希望以后相互照应,这种无主见和无魄力的毕业生只会被用人单位抛弃。
  不少大学生在求职中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发展的关系, “拜金和实用主义”思想严重,过分看重眼前的利益, 缺乏对个人发展前景的考虑。求职时往往片面追求高收入、大多数学生都想进入福利好、待遇高的单位,“金钱至上”的思想扭曲了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种心理可能会使你得到一些眼前的利益和满足,但从长远发展来看并非明智的选择。
  4、犹豫悲观,徘徊不前的犹豫心理
  成功的职业选择往往取决于对机遇的把握,错过机遇,将会与成功失之交臂。面对用人单位的招聘,有一些同学总认为前面的是虾米,后面才有大鱼,盲目夸大机会成本。因此,在求职择业过程中这山望着那山高,该拍板的不敢拍板,患得患失,结果是走出校门时工作还没有着落。有些同学手里握着几家意向单位,却占着岗位持续观望,不但容易导致措施良机,还会耽误其 他求职者。
  5、攀比从众,依赖盲从的从众心理
  部分大学生虚荣心很强,个别学生讲“级别”、“好面子”觉得在校期间,我的成绩比你好,荣誉比你多,能力比你强,干部比你大,理所当然工作也应比你好,在择业时,自傲清高,挑三拣四。这些热衷于攀比的高才生最终只能在“高处不胜寒”的日子中体会孤独和清高,结果将一无所成。还有些毕业生在在机会面前顾虑重重,不能积极主动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展示自己,而是把希望寄托在家长、亲戚和学校身上。缺少自主和自立精神,愿意通过各种“关系”去寻求自己理想的工作。还有的学生对自己缺少认识,没有认真规划过自己的职业生涯,意识不强、方向不明、缺少主见,人云亦云,极易受到他人的干扰,因此在择业时往往会表现出“大家觉得好,肯定错不了”的盲从心理。这种心态也是与激烈竞争的社会现实格格不入的。
  6、怯于竞争,听天由命的保守心理
  有部分毕业生缺乏竞争意识,不敢积极主动地迎接挑战。有的留恋故土,只愿在眼前的“一亩三分地”里就业,不远外出闯荡;有的坐在家里,等待机会找上门来;还有些人因早早登上爱情方舟,毕业后为了另一半留守的。其实机会对于每个毕业生都是公平的,外面的天地也很开阔,建议大学生要敢于拼搏,勇于竞争,脚踏实地,也许会有更好的机会。
  求职择业是大学生人生道路上的一次重大选择,这将是他们成功就业、顺利走向社会的一个关口。因此,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应树立良好的就业心态,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以积极健康的心态主动迎接社会挑战与竞争,促使自己顺利就业。
三 、毕业生在求职中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毕业生求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心理问题,其产生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既有毕业生自身的主观因素,也有来自家庭、学校、用人单位和社会环境的客观因素,同时夹杂着毕业生先天或后天形成的兴趣、爱好、性格、情绪等因素。
(一)来自外部的客观因素
  1、家庭教育影响。家庭是社会组成的基本单位,父母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毕业生,家庭教育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的言行对毕业生的就业将会有很大的影响。家庭因素主要包括父母期望、父母职业及职业榜样、父母对子女专业及工作的关注、父母对各种职业的看法、父母的社会地位与社交能力、父母教育子女的方法、家中其他成员的影响以及学生对父母的看法与态度等。
  2、学校教育、指导影响。学校已不仅仅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在生源的竞争中,高校开始重视毕业生就业问题。高校对毕业生就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学生的专业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教育指导以及一些具体帮助。目前一些高校的在教育教学、专业设置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适应。一是教育模式和专业设置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二是专业设置不合理;三是高校大学生职业规划设计与学生的就业需求不相适应。
  3、用人单位影响。用人单位是毕业生就业的目的地,在就业环境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用人单位的择人机制、用人观念及其工作环境都会对毕业生就业产生影响。
  4、社会风气影响。毕业生职业选择关系到其社会地位、经济待遇和将来人生的发展,所以对毕业生及其家庭来说,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情。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毕业生择业的普遍特征是:选择社会地位高、收入高的职业岗位,以致一些不正之风会影响着毕业生的求职择业。
(二)来自内部的主观因素。
    1、毕业生就业观念的影响。传统的就业观念与快速发展的高等教育不相适应。随着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大学生的就业形式和择业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就业单位目的地的选择上多会选择省会、沿海等大都市;在就业部门与单位的选择上偏好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在对就业与择业的认识上存在“一步到位,众生不变”的观念。
  2、个人自身内在因素影响。
  这种内在因素是指自身的个性特征,也就是指与就业有关的能力、兴趣、需要结构、性格特征、自我意识、职业价值观念、理想、个性、职业倾向等交互作用而产生的结果。
四、如何调适在求职过程中出现心理问题
   就业是认识、适应和融入社会的一种活动。对与大学生而言,就业并非是一帆风顺的,这个过程势必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关键是遇到就业问题时要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使自己能从容、冷静地面对就业这一人生重大课题,并做出正确、理智的选择。在求职过程中遇到了就业心理问题时,要学会进行自我调节。
  (一)客观、准确的自我认识
  在求职过程中,如果对自己的主观评价与社会对自己的客观评价趋于一致,就容易成功;如果主观评价偏高于社会客观评价,往往会导致碰壁、失败;如果主观评价偏低于社会客观评价,信心不足,犹豫不决,很可能会坐失良机。
  要经常对自己的心理、行为进行剖析,使自我评价逐步接近客观实际。自负者要经常作自我批评,通过不懈努力,弥补自身不足;自卑者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增强自信心。还要通过比较来认识自己。有比较才有鉴别,事实上,人们往往是通过与别人的比较来认识自己的。一是与同学比较来认识自己,不仅比考试分数,更应注重比实际操作能力。通过比较,可以认识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认清自己在相比较的人群中所处的位置,以便扬长避短。二是通过别人的态度来认识自己,当然,别人的态度不一定能全面评价一个人,但大多数人的态度总是说明某些问题的。一个求职者如果不注意与共同竞争者相比较、就很难判断出自己的成功概率。可向就业指导教师和辅导员咨询,也可征求同学、家长和熟悉自己的人的意见。长期学习、生活在一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看在眼里,印象很深,对自己的评价会更公正、更客观。
  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要了解自己的个性心理,明确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不仅要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工作、需要什么样的职业,还要知道自己目前的能力能做什么样的工作,什么样的工作更适合自己。只有了解自己的优势所在,了解自己能力的大小、自己的能力在哪方面表现得更突出之后才有助于求职的成功,并保证在今后的工作中做到扬长避短,取得较大的成就。
  (二)提高心理自我适应能力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就业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的开始,就业成功与否,关键在于大学生能否以正确的心态面对就业, 换言之,就业对大学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果个人不能迅速调适自己的心理活动,与社会保持一致,个人就会在就业过程中遭受挫折,不仅影响就业,甚至危及身心健康。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充分认识自己,及时调整自己,迅速改善心境,面对挫折时才能做出最佳选择并顺利就业。
  (三)正确看待挫折与失败
  “失败是成功之母”,就业过程是一个由失败走向成功的过程。大学生就业不顺或不利本身是正常的,不应逃避。因此,就业失败时,大学生不能怨天尤人,不能把现实的矛盾转化为冲突,应冷静分析原因。若是主观原因,应适当调整自己的动机、追求;若是客观原因,则不应过分自责,要坦然面对。只有保持这样的心态,大学生才能在就业的道路上,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四)保持自信心态
  “自信是力量的源泉”。就业不仅是考验智慧能力的过程,也是挑战心理承受能力的过程。因此,面对就业,要相信自己一定行。事实证明,即使大学生掌握了书本知识,如果本人缺乏自信,那么面对就业时,心理就会发憷,终会败下阵来。当然,大学生要切记,过分的自信是自负,是要不得的;完全丧失自信则是自卑,离成功只能渐行渐远。
  (五)建立正确的价值观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就业过程充满了许多不确定性,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一定的风险。因此,大学生一定要立足现实,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才能成功就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业过程本身也是树立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如果一个大学生整日想着找一个薪水高、工作环境好、悠闲自得的工作,而不考虑工作的内容、特点和发展方向,那么,这个人的价值取向就是错误的。正确的价值追求更多地应体现在工作的发展空间大小、是否符合个人兴趣、是否代表个人志向等方面。因此,大学生要摒弃错误的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现自我价值。
  (六) 调整就业心态,促进人格完善
  在求职时,自己或身边的同学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心态是正常的,没有必要过度担心、害怕自己有心理障碍。当然对于这些不良心态也要学会主动调适,必要时还可以寻求有关心理专家的帮助。进行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有很多,首先,可以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鼓励自己、相信自己,帮助自己渡过难关。其次,可以向朋友、老师倾诉,寻求他们的安慰与支持。最后,还可以通过体育锻炼、听音乐、郊游等方式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排解心中的烦闷,放松自己的心情。
   通过对自己在就业时出现的种种不良心态的分析,可以发现自己平时不容易察觉的一些人格缺陷。应该说这些人格缺陷是产生这种就业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如果现在没有很好地完善自己的人格,那么这些问题还会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继续带来困扰。因此,有关问题其实是暴露得越早越好,同时也不必为自己所存在的人格缺陷而懊恼,因为很少有人是绝对的人格健全的,关键是要在发现自己问题的基础上,积极改变自己、发展自己,使自己的人格更加成熟,使自己将来的人生道路更顺利。
  对毕业生来说,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一些不良的心理倾向时正常,只要能正确对待,有效地调试和引导,不断完善自身的心理素质,培养良好的品质,树立起正确的求职、就业观念,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良好的心态,就能在求职的浪潮中不被击倒,实现职业目标。
参考文献:
[1]关于大学生就业心理分析调适与指导的思考[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5年9月第3期第3卷。
[2]贺旭,陆琼.浅析当代大学毕业生的择业心理及其调适办法[J].大众科技,2006年第7期(总第93期)。
[3]陈俊松,范泽瑛.试论扩招条件下高校就业指导的开展和实践[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24(1)。
[4]李莉.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昌吉学院学报[J]. 2004,2。
[5]杨桂香.高校择业毕业生的心理问题及其对策[J].辽宁教育研究,2004,1。
[6]戴欲崴.《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创业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8。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