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发展历史从农耕文明过度到工业文明以来就是以高污染、高消耗、低利用为主要特征的线性经济,是人类经济发展的主导模式。在这种发展模式的背景下,人类致力于发展科技,把自然资源当做水龙头和原料库,这就无形中加大了污染物的排放和资源的开采,导致了环境的积累性恶化和自然资源的急剧减少,许多环境问题也随之显现出来。所以要想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环境理论思想在中国的发展,我们就必须了解马克思恩格斯环境理论思想的发展历程。
一、 马克思恩格斯环境理论思想的历史演变。
1) 马克思恩格斯环境理论思想的发展萌芽。
首先从人文地理角度来审阅,马克思和恩格斯都是在出普鲁士西部的莱茵省出生的,二人出身的家庭都十分殷实,幼时受到的良好家庭和社会的教育使得他们受到自由主义和人文主义气息影响较深,这种影响引导了他们关于人与自然关系和环境公平正义的最初思考当中。
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发表了《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1842.10)—文,这篇文章是马克思关于环境公平正义的最初思考;而來自政治经济学批判和实地考察是恩格斯的环境正义思考的主要形式,这集中体现在《乌培河谷的来信》《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等著作中。
2)马克思恩格斯环境理论思想的发展。
《德法年鉴》是马克思恩格斯哲学世界观的第一次转变的重要标识,使得马克思恩格斯从唯心主义过渡到唯物主义,在1844—1845年之间间,在通向新世界观的道路上,马克思恩格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这影响到了他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环境公平正义的认识,其代表就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其中蕴含了大量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
首先,马克思指出自然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马克思认为自然界是人类的"无机的身体";其次,马克思指出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并进一步提出"人化自然"的思想。
3)马克思恩格斯环境理论思想的深化。
《资本论》的问世标志着唯物主义历史观由过去的假设变成了科学地证明了的原理的转变。首先,马克思强调自然条件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基础和前提。外部自然条件(表现为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满足了人类日常生活资料的需要方面。其次,在改造自然环境中,马克思坚持了人是占有主体地位的。人作为改造自然环境的主题能够支配一切自然力,再次,马克思在生产劳动中指出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的生成与变化,他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先拥有实践关系再拥有价值关系,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存在一种动态变化的关系。
二、马克思恩格斯环境理论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发展。
1)"尊重自然规律"的环境保护观。
我国执政者认为尊重自然规律是一种伦理态度也是一种科学态度。尊重自然规律能够使人利用认识到的规律改造自然,进而实现自己的目标,能够降低夸大的主观能动性,摆正人在经济建设改造自然环境中的姿态。
毛泽东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环境理论思想,结合我国国情,对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提供了有力的思想理论武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拥有了一个稳定的政治局势,因此环境保护事业也迈向了一个新的阶段。进入新世纪以来,特别是在党的十六大召开以来,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变为了科学发展观,要求在人民群众和各级干部中树立"尊重自然规律"的意识,反对了为了经济发展的短期效益而牺牲自然环境的错误做法,对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公平观。
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对后代人在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时构成危害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有过类似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理论思想。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将以往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归纳与总www.dylw.net 写作论文结,将"可持续发展观"进化为"科学发展观",以"为子孙后代造福"的角度为出发点,提出"永续利用"的经济发展思想,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自然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态良好、生活富裕的科学发展道路,在实践中不断的深化"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公平观。
3)"为人民造福"的环境正义观。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与自然的矛盾可以归属为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要想解决好环境问题就必须实现"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相统一"的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当代中国就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国家,制度上的优越性为我国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提供的良好的条件,因此从社会主义建设的目的出发,我国领导人反复强调环境保护事业是服务于人民的,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自觉的担负起环境保护的责任。科学发展观就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中来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结合实践思考问题、选择战略和制定政策,统筹谋划我国环境与经济发展大局,因而是这一种社会公平和兼顾环境保护的新发展观。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科学发展[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4]庄福龄.马克思主义史(第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