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于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经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行动。但是,究竟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应该怎么上?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学校和心理教师。有些教师把心理健康活动课上成了心理学知识课,要学生记课堂笔记,甚至学期末还有考核;有些教师上成了主题班会课,摆事实、讲道理、提要求;有些教师则上成了娱乐聊天课,师生相互表演,气氛活跃;也有些教师干脆上成了问题咨询课,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提出诸多矫治方法或技巧。笔者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十多年,这些类型的课都上过,有一定效果,但总觉得缺陷多,缺乏酣畅淋漓的感觉。随着近几年积极心理学理论学习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探索,本人开始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来审视自己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实施过程与效果,发现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低效的症结所在,也尝试开出了处方。
一、症结:消极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的心理问题是普遍存在的,这毋庸讳言。但绝大部分学生心理又是健康的,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面对的是全体学生,如何有效开展,是这门课程亟需解决的难题。课堂上不能有效调动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眼睛盯着学生的心理问题只能使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面临不上不下、不死不活的尴尬,从而流于形式,低效甚至无效。
(一)乱贴标签,自我否定
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把视角放在部分学生身上,关注的是学生的心理问题,热心于所谓心理障碍的矫治,试图修复学生的习惯、动机,甚至思想。短期内取得成效则沾沾自喜,自以为把准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命脉。殊不知,这种问题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或理念使得部分学生被迫成为教育对象,他们往往学会的只是乱贴标签,认为自己或同学有心理问题,无可救药。不少学生要么讳疾忌医,要么自我否定,丧失信心。
(二)事不关已,我行我素
“我很健康,不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这是不少学生的心声。于是,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上,这些学生不参与活动,不积极体验、感悟与分享。缺乏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教师再怎么主导,也只能是一种“折腾”。
(三)知行脱节,远离实践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合一,才能解决实际的问题。不少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只是知识的讲解、方法的传授。至于学生是否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教师并不关心。不少学生说得头头是道,但适应能力很差。也有教师活动内容严重脱离学生的生活,味同嚼蜡,令学生昏昏欲睡。
(四)表面热闹,缺乏感悟
为了调动学生的兴趣,甚至为了迎合学生,不少教师绞尽脑汁,采用游戏、表演等方式,课堂热热闹闹,气氛活跃。但是,由于没有创设真实、具体的情境,学生缺少真正的体验与感悟,下课铃一响,一切就都结束了。有时,给时间让学生静静地思考、回顾与展望比表面的轰轰烈烈更有效。
二、处方: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如果把心理学看成是“治病”的科学,则会忘记心理学的最大使命:使一切生命过得更有意义。因此,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改变过去那种偏向问题的价值取向,把教育的目标与重心放在培养学生固有的积极潜力上,使学生更好地追求幸福,真正成为健康快乐的人。一句话,变消极的心理健康教育为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生才会为自己身上存在的积极力量而欣喜。
(一)对幸福的追求
1.引导学生珍惜生命
大哲学家费尔巴哈曾说:“生命本身就是幸福”“生命本身就是可珍贵的幸福”。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悦纳自己,珍爱自己的生命。人活着才能幸福,但活着却不是幸福的全部,健康是使生命更有意义的基础。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要让学生摆脱学习、升学、就业的压力,把锻炼当成习惯并学会放松。
2.教会学生与人为善
亚里斯多德认为:“幸福就是合乎德行的现实活动”,也就是说,幸福就是最高的善。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则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当作人生最大的快乐和幸福。教会学生与人交往,让学生有快乐要与人分享,有痛苦要学会倾诉。在和同学真诚、彼此关爱的交往中,感受到人间的温馨与生活的美好。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知道“给予”是幸福的升华,也是幸福的最高层次和最高境界。
3.推动学生体验感悟
增进学生积极体验既是达成教育目标的最重要途径,也是教育本身所应追求的核心价值。当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之所以面临“不死不活”与“不上不下”的尴尬,也在于其过分强调了认知,注重了表面的热闹,忽视了学生情感的体验与感悟。如果心理健康活动课本身不能让学生提神静气,培养学生的幸福感则无从谈起。为此,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要留足时间让学生自由畅谈感受,通过经验分享使学生相互借鉴,享受过程。
(二)对满意的追问
心理学研究表明:满意也是人类成就的主要动机之一。学生对过去、现在、将来是否满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满意带来快乐,快乐生成幸福,幸福增进健康。
1.使学生满意过去的选择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过很多事情,这些事情偶然中有必然,必然中也有偶然。同时,学生也有过很多选择,有选择就会有心理冲突,冲突解决不好,就会产生心理压力。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特长、兴趣与潜力,让学生感到自己过去的选择是最适合自己发展的。过去虽然一去不复返,但对过去满意的心境不但影响现在的生活方式,也会影响将来的抉择。满意过去才能面对现在,展望未来。
2.让学生满意当下的境况
英国作家萨克雷曾说:“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它笑,它也对你笑;你对它哭,它也对你哭。”不管生活中发生什么,要教会学生用“微笑”面对。不少学生自惭形秽,认为自己没有前途,不名一文。其实,学生身边很多事情让人羡慕,叫人满意。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上,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生活中令人满意的事情并引导学生去体验与感悟。布置心理课外作业,让学生关注平常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寻找生活中使人满意的事情。学生去寻找了,就会发现当下的境况要远远比自己原先感觉的好得多,对生活的满意感自然会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也就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
高。
3.促学生满意将来的力量
学生是发展中的个体,其发展潜力不可估量。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就是要挖掘学生的潜力和积极的心理品质,让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教师首先要在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的观照下,相信学生的能力差异,和学生一起分析自己的能力,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同时也和学生一起展望发展前景,相信未来需要的职业能力与生活能力是可以培养的,只要学生付出努力,将来发展不可限量。
(三)对美德的追随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生来就有积极的心理元素,真正积极的、美好的人性品质就在我们每个人心灵深处。当人固有的积极力量得到培育与增长后,人性的消极方面就会得到消除与抑制。从而,力量与美德成为了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基点。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不过多关注学生身上的自卑心理、狭隘心理、自私心理、虚荣心理、孤傲心理,而是积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人格品质(爱、勇气、审美力、创造力、洞察力、智慧等)和公众品质(责任、利他、关爱、文明、容忍力、职业道德)。
1.培养学生宽阔的胸怀,勇于宽恕
每个人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强求别人和你一样,这就需要完善个性,开阔心胸,学会克制、忍让与宽恕。宽恕可以培养学生更强的能力感和自我效能感,减少恐惧、焦虑、愤怒、敌意、沮丧和无望感的可能性,能鼓舞学生自己去“超越自我”。
2.提高学生的协同能力,善于调节
人是关系的存在物,学生总是生活在各种人际关系中,不可避免地和教师、同学以及父母亲戚等人交往。关系是否和谐,交往是否顺畅是其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要标志,也是增进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合作共事的意识,不断调节自己的行为,调整自己的心态,在人际交往实践中提高协同能力。
3.激发学生的仁爱之心,乐于感恩
孟子曰:“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教师要激发学生固有的善心,以真心处世待人。同时要引导学生常存恭敬感恩之心,让学生知道感恩是快乐的传递,身边的所有人都有其自身的价值,都值得尊敬。
发展人性的优点比修复疾病更有价值,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冷冰冰的技术,而是对学生温情脉脉的关怀。只有这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才能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未来、面向实际的应用,为学生开辟通向幸福、满意、美德的阳光大道。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职业教育集团,扬州,225212) 本文选自《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4年第12期,版权归原作者和期刊所有,如有异议,请联系第一 论文网QQ 71208696 7,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