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心理学教育论文

中小学贫困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应对价值分析

2015-07-24 09:0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近年来,大学校园中贫困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关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西部高校的学生贫困与反贫困策略研究”项目对西部24所高校451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贫困生各种心理问题比例远远高于非贫困生群体。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如不及时干预,将会导致各种极端恶性事件发生,如云南大学学生马加爵杀死室友和上海海事大学研究生杨元元自杀事件。这些恶性事件虽发生在大学校园,但是引发这些事件的心理问题却大多在中学时期就已形成。中学时期是性格定型和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因此,当前社会亟需解决中小学生因贫困引起的心理问题,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中小学生在贫富差距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具有健康的心理和正确的价值观,积极应对贫富差距下的学习和生活。
  一、贫富学生生活现状对比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2003年至2012年,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一直在0.473以上,大大超过了分配差距的警戒线0.4。校园里,富裕家庭的孩子车接车送,身穿七八百元一双的运动鞋、四五百元一件的T恤,手拿苹果手机、平板电脑,业余生活丰富,假期到各地旅游,参加各种价格不菲的课外班。贫困家庭的孩子每天自己挤公交上学,穿着地摊买来的衣服,没有高科技的电子产品,假期被父母锁在家里或帮父母打工、干活,父母也没有时间和能力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和艺术修养。
  《论语·季氏》中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这句古语告诉我们,分配不均比得到的少更令人担心,让人产生不平衡心理的不是贫穷,而是贫富差异的比较。在中国许多地缘性贫困的农村,那里的孩子尽管很穷,衣衫褴褛,食不果腹,一年几百元的学杂费和生活费对于他们的家庭都是巨大的负担,但是那些孩子的小脸上仍绽放着快乐的笑容,洋溢着对生活的渴望与热爱,他们从不觉得自己苦,因为他们从未感受过外面世界的富裕。相反,在生活水平相对好得多的城市贫困家庭中的孩子,则更多地体会到贫穷带来的自卑与压抑,因为他们每天都生活在近距离的对比中。那些贫困农村的孩子在进入大学后,真切地感受到生活的不同,由此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并引发各种心理及行为问题。
  二、贫困学生的心理及行为问题
  (一)心理问题
  贫困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有自卑、焦虑、敏感与抑郁。
  1.自卑
  自卑是指对自己的否定、不满、鄙视等负性情感体验,自我评价过低、缺乏自信是自卑的主要表现。经济原因是自卑心理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学校里,当一些同学谈论着最新款的手机,交流着旅游的见闻时,贫困家庭的孩子容易产生低人一等的感觉,承受着一定的心理压力,尤其是当学业也失败时,自卑感会更加强烈。北京青海年发展基金会对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做过专项调查,22.5%的学生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处境,42.2%的学生不愿意在互联网上或其他媒体上公开求助。
  2.焦虑
  相关研究结果表明,贫困生的焦虑水平明显高于非贫困生。一方面,经济上的窘迫让其在群体中生活感到压抑,不愿意与同学交往,闭锁的性格又导致焦虑水平不断升高;另一方面,由于知道自己的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对学习成绩有较高的期望,一旦未达到自己的预期,焦虑水平也会大大提升,过高的焦虑水平影响了这些学生的学习及交往能力,而这又进一步提高了焦虑水平。
  3.敏感
  敏感,指过度在意细节带来的感受和变动,并且善于将这些感受放大,作出相应的反应。贫困中小学生往往容易为小事而苦恼,尤其是涉及金钱和自尊的时候,常会引起情绪上的巨大波动。
  4.抑郁
  抑郁以持久的心境低落为特征,轻者闷闷不乐,无愉快感,整日郁郁寡欢,凡事缺乏兴趣;重者悲观绝望,有度日如年、生不如死之感。许多贫困学生,由于在学校没有要好的朋友交流,没有老师的关注,在家父母又忙于生计疏于关心,因此容易对未来感到茫然而产生抑郁情绪。
  (二)行为问题
  贫困生的主要行为问题表现为孤僻、不合群。由于生活水平低,贫困生大多见识少,在其他同学谈论一些流行的、时尚的话题时,贫困生常插不上话,很难参与其中,因此会主动回避;囊中羞涩会使贫困生主动回避一些同学间的集体活动,比如郊游、同学的生日聚会等;另外,贫困生因从小很少参加艺术课程,没有特长,大多不愿意参加学校的各种社团活动,这都使贫困学生显得格外孤僻、不合群。
  三、贫困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及过程
  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因此要想解决贫困生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就要追根溯源。只有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才能提出高效的解决方法。行为是心理的外在表现,行为问题实际上反映的是心理问题,所以只要解决心理问题,行为问题将无为而治。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金洪源认为:几乎所有的心理障碍、创新灵感、天才学习状态、人格等都是潜意识的心理活动;几乎所有的潜意识心理活动都是以条件性情绪反应为核心因素的。因此,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也是潜意识的心理活动,是条件性情绪反应的结果,是由焦虑的负性情绪为起点引起的。在贫困生的众多心理和行为问题中,焦虑情绪是引发所有问题的根本原因。
  (一)潜意识
  潜意识是弗洛伊德提出的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概念,是指意识不到的意识。金洪源教授研发的元认知干预技术对潜意识的概念进行了发展与创新,认为潜意识既包括意识不到的意识,也包括本人意识得到但控制不了的心理活动。同时,元认知干预技术也认为,潜意识的本质是条件反射。对潜意识本质的解释为干预矫正潜意识思维和行为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条件性情绪反射
  条件性情绪反射是条件反射中情绪的反应,是在条件反射形成和发生过程中建立的情绪反射,其本质是条件反射。“条件性”是指情绪反射是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非先天的。条件性情绪反射可以表征为:S-E-R,其中S为问题情境或刺激事件,E为自动发生的条件性情绪,R为条件性情绪推动下的思维或外显行为。条件性情绪反射其实就是一到某情境下,就自动产生某种情绪。
 (三)贫困生心理问题形成的过程
  运用潜意识条件性反射原理可以清晰表征出贫困生心理问题形成的过程,即在自己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对一些情境或问题产生了消极 的条件性情绪反射,如一看到学校组织活动就心烦想逃离;或者是已经意识到这种消极的情绪反射,但无法通过主观努力控制和解决这一问题,例如已经知道自己过于敏感,但是却无法克服,只要一谈到某些问题,心情立刻就很糟糕。
  这一理论分析在临床咨询中得到了验证,林林是我咨询过的一个初中生,她自诉每到新学期开学,一个多月未见面的同学重新聚在一起,同学们会相互称赞彼此的新衣服和新鞋子,介绍自己的假期生活及新添置的电子产品,分享旅游见闻等,这时候林林的心情就会很低落,因为自己除了在家看电视之外,再无其他可说,只能默默地听别人谈论,感觉自己像空气一样不被别人注意。上小学时,每到六一儿童节前夕,老师都会征寻大家的意见,选择儿童节的集体活动,大家七嘴八舌地提各种建议,哪个地方好玩,哪个地方风景好,而林林一句话也插不上,因为她从没去过,此时她想的是,妈妈会不会因为费用太高而叹气,这时她的心情便非常低落。学校组织文艺演出,同学们争相报名担任主持人,表演舞蹈、钢琴时,林林只能伤心地做个旁观者。在所有这些事情(S)发生时,林林的心情是低落的,情绪是焦虑(E)的。在这种焦虑情绪的影响下,林林会产生许多偏激、片面的思维和行为(R),如林林认为大家会看不起自己,自己低人一等,无法参与同学的谈话及学校活动是因为自己能力差。为了减轻自己的焦虑,林林索性远离大家。林林的这些想法和行为会使她产生焦虑的情绪(E’),E’使她下次再遇到类似的情境时产生的焦虑情绪(E)的水平更高,更觉得自己卑微,更不愿意参加同学的谈话,于是彼此更不了解,以后相处时共同话题就更少,更回避集体活动,这些行为导致焦虑情绪(E’)更高,E’又推动E的水平不断升高,由此形成恶性循环,经过多次的强化建立了条件性情绪反射,以后林林只要遇到类似情境就会产生这样的焦虑情绪、片面的思维和行为。
  四、贫困生心理问题的解决方法
  学校心理辅导员在面对贫困生的这些自卑、抑郁、敏感、孤僻等问题时,通常会采取说服教育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效果微乎其微,原因是对于已经建立的条件性情绪反射,仅仅用说服教育的方法是很难消除的。金洪源教授带领的元认知干预技术团队经过大量在校临床实践证明,元认知干预技术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采用对刺激情境建立新的积极的条件性情绪反射代替原有的消极条件性情绪反射,并用暗示技术使新的条件性情绪反射迅速建立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时间短、见效快,事半功倍,值得推广,具体做法如下。
  (一)认知调整
  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对一些特定的刺激情境或事件建立了消极的条件性情绪反射,而且条件反射是后天学习获得的,容易建立,也容易消除,只要改变这一条件反射就可以解决问题。
  (二)设计积极的条件性情绪反射
  和学生一起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在刺激情境出现的情况下积极的应对方式:刺激情境(S)出现时,要保持轻松、平静的情绪(E),同时在轻松、平静的状态下,产生一些积极、健康的想法和行动(R),然后对自己的思维和行为产生满意的情绪体验(E’),其中保持轻松、平静的情绪(E)是关键。
  (三)放松训练
  渐进式放松训练是暗示学习中的一种,在放松的状态下,个体的学习能力较强,大脑经验高度可塑。在舒缓的音乐背景下,通过绷紧和放松全身的大肌肉群,逐渐让学生达到高度放松状态,将设计好的积极的条件性情绪反射输入给学生,以达到快速建立新的积极的条件性情绪反射的目的。经过多次训练,使新建立的条件反射不断强化、巩固,达到在刺激情境出现的情况下自动运行的程度。
  (四)培养元认知能力和正确的价值观
  元认知能力是对自己的情绪、思维、行为等的自我监控、调整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可以使学生在情绪出现波动时自我调节,防止以后遇到新刺激情境时再出现心理问题。培养并强化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完善人格,可以使学生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财富和贫富差异。
  在对林林进行了五次心理干预后,林林的精神状态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变得积极、阳光、勇敢、乐观,老师和同学都反映林林变得活泼可爱了。
  五、中小学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注意事项
  1.学校要重视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尤其要关注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将心理健康与知识培养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在中国的教育体制下,绝大多数人把高考当作贫困家庭孩子“跳龙门”的捷径,一直秉承“知识改变命运”的理念,因此对贫困生的教育重心放在了知识技能的培养上,忽略了心理的健康发展,这就可能会使许多孩子成为“畸形”人才,对社会、家庭、个人都造成严重的危害,影响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因此,有必要将学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提升到新的高度。
  2.学校、教育部门应对贫困学生多给予经济上的辅助,并要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学校不应在广播、海报等宣传媒介上公布受助学生的信息,应学习美国公立小学下大雪不停课的理念。美国每年都会下几场大暴雪,每当下大雪的时候,公司和学校都会通知停止上班和上课,唯有公立小学不停课,为的是解决赤贫家庭的孩子在家挨冻受饿的问题,规定所有学生都来上学是为了不让那些穷苦的孩子感觉他们在接受救济,最大程度保护贫困学生的自尊。
  3.教师应格外关注贫困生的心理发展,抓住机遇,启发引导教育。例如,在学校组织对地震或灾区捐款的活动中,对富裕家庭孩子捐100元而贫困家庭孩子捐5元这种现象要给予正确引导教育,让贫困学生同样感到骄傲与自豪。对于贫困生的许多优秀品质,比如勤劳、朴实、自立等,教师要充分肯定并号召全班同学学习,使贫困生感受到自己受到关注和得到肯定,这也有助于全体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荣辱观、是非观。
  4.恰当引导和教育富裕家庭的学生,使其对贫困生给予理解与尊重,尤其要防止校园内出现富二代、官二代的炫富、拼爹等现象对贫困生造成心理伤害。
  5.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勿把全家命运都强加于孩子身上,不要向孩子灌输为整个家族出人头地的思想,以免孩子压力过大。家长也不要把自己悲观、失意的情绪传染 给孩子,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应多表达对生活的热情,切勿自怨自艾。
  6.加强对贫困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的教育。鼓励贫困学生勇敢地正视并接受自己的家庭,贫困并不可耻,逃避现实或自暴自弃才可耻。以历史上刻苦努力成才的事例激励学生,以史为鉴,将贫困视为磨炼自己意志的机会,开阔胸襟,增强抗挫折能力,塑造健全人格。
  7.地缘性贫困的农村地区要在高考后针对被大学录取的学生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辅导,避免这些贫困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因贫富差异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教会学生如何获得“绿色通道”资助,如何在大学中通过勤工俭学自强自立、完成学业,如何锻炼自己强大的内心以适应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让贫困成为成长过程中的财富,勿让强烈的自卑、脆弱的自尊、高度的焦虑、压抑的情绪折断了本该翱翔的翅膀。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大连,116033)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