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学生”的界定
何为“问题学生”?有人将其界定为“有某种身心障碍的儿童,包括轻度的行为失调和心理较为严重的神经症乃至精神病等”。也有人认为“品德、学习态度、心理等任何一个方面存在较为严重问题的即是问题学生”。
本文所指的问题学生主要是后者,即常表现出较严重攻击性行为或退缩性行为的学生,他们破坏纪律,抽烟喝酒、沉迷网络、欺侮同学、厌学弃学、离家出走、自伤自残……这类学生人数虽少,但破坏性和“免疫力”很强,常用的教育方法对他们作用甚微;“传染性”很强,他们能轻易地“发展”出几个追随者,令父母、教师大伤脑筋。
二、传统问题导向模式的局限性
面对问题学生及其问题行为,传统问题导向模式主张通过挖掘并消除问题背后的原因,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这一模式存在以下局限性。
第一,为准确探求问题成因,需要学生或家长有更多的信任和开放度,但问题学生大多对教师怀有戒心,为赢得信任,教师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心智。
第二,问题行为的成因可能不止一个,各成因之间关系错综复杂,甚至互为因果,要理清头绪,并非易事。
第三,找到了根本原因,既成事实却可能是教师无法改变和消除的。
第四,问题存在主观建构性,不同人对同一事件往往有不同的理解、表述,不同的解读导致教育方向、效果大相径庭。
第五,易导致对问题行为的外归因,出现消极、悲观情绪,产生无能为力感。
三、焦点解决模式对问题学生教育的启示
焦点解决模式(solution-focused approach)(以下简称“焦点模式”)是指以寻找解决问题为核心的心理治疗模式,提倡用积极、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尽可能挖掘个体的优势和力量。其基本理念和技术对问题学生的教育有诸多启示。
(一)如何看待问题学生
问题学生通常充满焦虑、敌意、愤怒、怀疑、沮丧的负面情绪,而“焦点模式”相信,每个人都拥有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问题学生同样拥有与生俱来的潜能与支持资源,如家庭、同伴、信赖的教师。教师应协助学生发现并积极利用自身所具有的正向资源、能力及经验,发现自我改变的线索,构建并达成改变的目标,进而促使问题得到解决。
“焦点模式”认为,没有抗拒的来访者,只有不知变通的治疗师。同理,没有抗拒的问题学生,只有不知变通的教师。学生的不合作行为可被解读为保护自己的做法或者错误沟通所致。因此,教师不用怀疑学生改变的需求和动机,更不要低估学生改变的能力,而要思考:是什么压制了他们改变的需求和动机,打击了他们改变的努力和信心,如何才能增强学生的自我控制感、责任感,引发合作意愿,如何才能真正成为他们成长的陪伴者和协助者。
“焦点模式”给出了答案:当学生出现问题行为时,教师的同理与接纳会让其觉得自己有价值,愿意珍惜自己,觉得不需要为争一口气或赢得颜面而抗争,使其觉得安全,也较愿意检视自己的困境或者尝试改变。
而怎样才能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的同理与接纳呢?“焦点模式”提出了“基于未知理念的倾听技术”,即在过程中始终抱着“未知”心态,相信学生一定有其道理,相信其一定已经为解决问题做了很多努力,也相信其自身具备很多解决问题的资源,只不过他/她自己不知道,而教师有时也不知道。
(二)如何看待学生的问题
相对于强调追溯问题深层次的历史原因,“焦点模式”更关注问题背后隐藏着的积极因素,重视个体对“问题”的解释,坚信“问题”通常源于人们试图解决问题但却采用了不适当的行为,不当的解决方法才是造成问题的根本原因。
如,学生小孙与班主任屡次发生冲突,班主任对这个个性冲动、不服管教的学生深感头痛,无奈之下求助于心理教师。小孙告诉心理教师,班主任动不动就给他父亲打电话告状,而医生说过,父亲血压太高,受不了刺激。
在小孙表现出来的“问题症状”背后,隐藏着他对父亲的爱。如果能以此引导小孙找到更好的方法化解跟教师的冲突,问题背后的积极因素就自然呈现出来。“问题症状”为解决问题提供了线索。
此外,“焦点模式”关注问题或者错误不出现或比较不严重的例外时刻,认为例外经验可以转化为解决策略。
如,女生小韩,倔强孤僻,长期旷课,多次当众顶撞教师。班主任反复做工作,她奶奶才透露:小韩母亲因其难产而死,父亲从此酗酒,动辄暴力相向,小韩五年级时开始离家出走。六年级时父亲病逝,小韩一滴眼泪也没流,过后更绝口不提父亲,也不许奶奶告诉别人自己的家庭情况,并以辍学相威胁。
同样面对小韩的问题,传统的问题导向模式容易感到无能为力:小韩的成长历程是不可改变的,也是现阶段无法与其本人讨论、分析的,教师看到了问题的根源,却无法消除。而焦点解决模式则更可能去探究一系列例外且正面的问题:她在学校一个朋友也没有吗?如果有,他们在一起做什么?这个朋友怎么评价她?旷课的日子,她在做什么?来上课的那些日子为什么没有中途偷溜?她从不或者较少顶撞哪些或哪个教师?那个教师跟其他教师的做法有何不同?等等,这些问题的不断提出,使我们总能发现问题背后隐藏着的积极因素,从而引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三)如何处理问题
注重合作与沟通的关系建立、注重探究问题的正向功能、寻找例外经验,这些都被“焦点模式”视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此外,为解决问题,“焦点模式”还强调:
1.建立具体可行的正向目标
许多教师发现用尽心思,出尽招数,学生却不为所动。“焦点模式”认为,可能的原因之一是,教师所设定的目标不符合学生的需要,难以激起其改变的动力。因此,“焦点模式”强调教师应协助学生建立其所想要的或者愿意接受的改变目标,而且该目标应是正向、具体、明确、小步骤的,让学生既可望又可即,赋予其希望,也增强其自信。
2.注重发挥小改变引发大改变的“滚雪球”效应
“焦点模式
”认为,当个体发生小的改变时,与之相关的其他个体、其所处的系统就会相应地改变;只要持续小改变,就会累积成大改变,好比“滚雪球”。而且,小改变较容易成功,成功经验会带给学生力量感、信心、尊严感,并激发学生进一步改变的动机和勇气。
那么,这些“小的改变”从何开始呢?“焦点模式”的经典格言是:如果有效就多做一点,如果无效,就做些不一样的。如前面所言,“焦点模式”深信,每个人都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都有与生俱来的潜能与力量,问题学生总有不犯错误或者错误不那么严重的“例外”时刻,无论他们自己是否觉察。教师真诚的肯定、欣赏和鼓励,将成为激发、引导他们改变的动因。
“滚雪球效应”中关键的一环是教师发自内心的鼓舞和赞许,而鼓舞和赞许也正是“焦点模式”中极其重要的赋能技术,它们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自尊心。
3.强调语言的正向暗示性
受社会建构主义的影响,“焦点模式”极其强调语言性技巧的运用,并形成了一系列能迅速聚焦问题解决的“话术”。
例如,面对学生的某些问题行为,如果我们用诚恳、好奇、想了解的态度询问:“你一定有很好的理由做……”,他们会比较愿意解释为什么出现某种行为,这样进一步对话的可能性就出现了,我们就有可能进一步引导他们用不一样的方式思考问题。
又如,有些学生总认为自己犯错是别人造成的,自己是不得已的反应,责任全在别人,对方才需要改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运用“焦点模式”的假设性问句顺着其思路问:“你认为对方需要怎样的改变?他怎么做时,你就知道他有改变?当他有改变时,情况会有什么不同?你就会有什么不同?当你有新的、不同的反应时,对方要如何才会注意到你的改变?如此,对方将会用什么不同的方式对待你?你又会有什么不同于以往的反应?如果你能先改变,对方就能跟着改变,你要如何帮助自己先改变?过去是否有成功的例子?这样一连串的逐步引导,可以让学生感受自己与对方行为反应的互动关联,使学生更有意识地控制和选择自己的言行。
综上所述,在积极心理学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焦点解决模式,将关注点集中于积极因素,着力于发掘个体自身的优势与潜能,在问题学生教育方面确有诸多可借鉴之处。当然我们也必须看到,许多问题学生之所以成为“问题”,由来已久,成因复杂,其转化绝非一日之功,仅靠焦点解决模式并不能解决所有类型问题学生的教育问题,还需要广大教师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探索、整合,因时因地制宜,发展出更多教育问题学生的有效方式。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槟榔中学,厦门,36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