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心理学教育论文

把握学生心理 提高教学效果

2015-07-08 08:5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学生的学习心理是直接影响体育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能否把握好学生的心理也成为了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我们都知道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是客观存在的,具有规律性。同时,人是存在个体差异的,这种差异表现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就是学生在学习时学习心理的复杂性、多样性。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提高教学的效果,就要深入了解学生心理;同时要注意把握好学生的学习心理,并在教学中适当地加以利用。
通过十几年的体育教学,我在前人的基础上总结出了学生在上体育课时的心理,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自尊型心理
每一个学生都希望教师尊重自己,特别是自己的个性、权利、尊严等。同时他们也要求得到教师的信任与友谊,希望能和老师建立一种和谐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因此,我觉得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和独立性,积极地和他们建立起相互尊重、信任、和谐、合作的师生关系;尊重、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隐私,做到既是学生倾诉的忠实听众,又是学生的咨询顾问,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只有这样,你才能够顺利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二、逆反型心理
初中学生步入青春期后逆反心理明显增强,逆反心理过重且不善于处理和自我调节,不但会给初中生带来心理压力,还容易造成情感失控,与教师感情疏远、关系僵化。Www.133229.COm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碰到性格倔强的学生和我们唱对台戏,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分析原因,并采用适当的方法疏导,使之逐步与教师的意图一致起来;教师在处理时一定要恰如其分,抓住问题的关键,使之慢慢接受你的教导,切不可采取武断的措施,更不能听之任之,否则,一旦师生间产生矛盾,后果将是极其严重的。
三、慕名型心理
慕名心理是学生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特点,它可以成为一种努力学习的动因,也可能因此表现出积极的学习态度。要想好好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教师必须认真地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上好开始的几节课,用自己的长处、优势以及负责任的态度,使学生产生敬佩感和信任感,从而为以后的教学创造一种良好的气氛、打下一个较坚实的基础。这也对教师的专业水平、自身素质修养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自卑型心理
这种情况比较少见,是极少数条件比较差、基础较低或者生理有缺陷的学生的一种通病。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了解他们、关心他们,要有区别对待的教学方法,帮助他们克服过低估计自己的认识方法,增强其信心和学习的决心;同时也要教育其他同学不要有歧视想法或行为,要积极地邀请他们参与各种活动,并在活动中积极帮助他们。教师对学生评价时不要吝惜自己的溢美之词,对学生的赞扬体现在具体细微中,一点点的进步都要非常郑重地夸奖一番。我们对待每个学生都应一视同仁,绝对不能挖苦、讽刺学生,应以一颗宽容慈爱之心爱护关心学生。

五、求趣型心理
兴趣是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直接动机。只要有兴趣,再难再苦的事情也会乐在其中、锲而不舍;如果没有兴趣,别人甘之以饴的事情你也会觉得苦不堪言、不堪忍受。炎热的夏天,喜欢打篮球的同学在篮球场上拼命地奔跑,拼命地抢球,汗流浃背,有的同学甚至膝盖擦伤了也不下来休息,不喜欢打篮球的同学见了可能会不理解,干嘛那么活受罪呀?而场上的同学却不觉得苦,因为他喜欢,因为他以苦为乐。因此我们在组织教学时,在教学内容上的安排要新颖,教学方法的选择要多样,手段的运用要富有创造性并附有多种变化,切忌一种方法用到底。只要多开动脑筋,总能创造出好的教学方法来。
六、求胜型心理
即好争求胜的心理。人的欲望支配我们求胜,这在中学生学习体育的过程中也表露无遗,胜利的喜悦人人都喜欢。这时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比赛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不过比赛不是目的,只是个手段而已,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复习巩固提高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好胜、要强心理是青少年(特别是初中生)一个十分明显和极为突出的心理特点,特别是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得就更为直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应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采用一些富有竞争性的游戏,适当地安排各种教学比赛和其他一些分胜负的活动,以同学生的求胜心理相契合,活跃课堂气氛,巩固技术技能,加大课的练习强度和运动负荷,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体能,教育和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
此外,在中学阶段因为性别的差异,男女生所表现出的心理特点也有所不同,教师应该时刻注意他们之间的不同反应,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而不是千篇一律。
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体育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并根据这些特点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样才能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
以上是本人一点粗浅的认识,不足之处,敬请指导。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