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心理学教育论文

浅析对高校体育教学中深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究

2015-07-08 08:4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论文关键词:高校 体育教学 大学生心理健康
  论文摘要:诸多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呈现日益严重的趋势,这些心理健康问题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甚至还将对其就业、个人修养和幸福造成不良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高校教育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继续深化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势在必行。文章总结了高校体育教学对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并提出了在体育教学中深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也日益加快,竞争的不断加剧也使人际关系日益复杂化;加上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长,促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所有这些在给人们带来新知识的同时,也给人们增加了巨大的心理压力,给人的心理健康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的高校中的大学生,他们在心理健康方面,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这种情况的冲击和影响,而大学生还有自身的许多特殊问题,如如何适应大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任务、如何选择专业、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如何处理学习与恋爱的矛盾、如何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以及如何面对就业难等。越来越大的社会压力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因为心理原因出现不良行为反应,因而各高校都必须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继续深化心理健康教育。
  人类是一种社会性群体,人的素质主要是在后天的社会环境和填充训练中获得并形成的,而身体素质的形成和发展都与大脑神经系统有密切关系,与人的情绪状态和意志努力程度有重要联系。wWw.lw881.com因此,高校体育教育可在注重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同时,注重学生知识、情感、意志、行为教育的培养,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相融合,充分挖掘并实现高校体育教学在学生心理健康培养方面的作用。
  二、高校体育教学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
  1.高校体育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同步协调发展。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心理健康是社会个体发展、成才的决定因素。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为提高人的身体健康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条件,同时也由于其发展所引起的竞争给人带来更多的心理压力。这种心理压力会使情感容易出现波动的人心理失去平衡,而高校大学生就是这样的一个群体。
  对高校体育教学随机抽取对象并实施分类教学的实验结果表明,体育课程教学中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课程目标并有效实施后,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心理健康水平和体育素质水平均有明显的提升,做到了大学生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协调发展。
  2.高校体育教学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完善提供了辅助平台。体育活动是开放式的,参与体育活动就意味着参与群体活动,而在参与体育的过程中,和其他人员的团结合作、沟通交流,都有利于培养一种积极向上、无私、自信的心理状态。而在参与竞技类体育活动过程中,竞赛不仅是身体机能、运动技术水平的较量,同时也是心理素质的抗衡。保持自身状态,不为外界环境干扰,顺势时不急功近利、逆势时不急躁突进,这些因素对于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将是极大的锻炼。
  通过体育教学的有效实施,并组织大学生参加适当的竞技体育项目,使大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能增强体质,心理素质也能得到充分的培养和锻炼。高校体育教学就可以为大学生提供这样一个平台。
  3.高校体育教学可以提高学生情商水平,有利于学生心理调节及自信心的树立。高校体育教学在对大学生进行情感调适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个体优势,而参与体育活动有利于挖掘人的潜能,能够补偿和综合大学生在其他方面的心理差别。而通过不同运动项目的学习,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发现自己的运动潜能,进而重塑发挥自身优势的自信心理。这对于大学生正确地评价自己、提高自我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高校体育教学中深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和途径
  1.明确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形成统一的教学目标。作为体育教学的主导,教师必须对心理教育与体育教学的有机融合有正确的认识,才能真正在体育教学中贯彻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换言之,教师对于心理教育的实施应有共识,而不应该是某个体育教师的个体行为。这就需要在教师层面明确进行心理教育的必要性,确保教学过程有着正确、清晰的导向。
  从事一线教学的体育教师要有目的地挖掘体育教学过程中有益心理健康教育的环节及方法。做好体育教学的过程设计,教师要在教学过程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并逐渐使大学生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逐步完成被动执行到主动参与的心理转变。
  2.处理好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与活动要远远多于其他课堂教学,客观上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奠定了很好的基础。高校体育教师应该从主观上认识到,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师生关系。这样的心理状态将有助于消除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从属心理,形成健康、活跃的教学气氛,利于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促进学生心理平衡。良好的师生关系,也能影响并促进教学效果提高。
  体育教学基础技能训练学习,容易使学生疲劳并产生厌学情绪,这是体育教师应该注意到的课程教学特点。因而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也是教师在进行教学中应充分考虑的事项。体育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安排小范围的对抗比赛,检验基础技能学习的效果,同时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带动学生参与的热情,这样既可以增进师生感情,和谐师生关系,对学生而言也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充分发挥体育教学作用,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体育项目具有多样性,不同体育项目具有不同的特点。体育教师应该善于发挥教学内容的特点,着力提升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例如,中长跑教学,教学过程枯燥单调并且十分艰苦,很难激发学生对教学的兴趣,但从心理健康教育来看,中长跑运动最能磨炼人的意志和毅力,是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精神的最佳项目。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重点辅助同学们明白锻炼的目的、意义、练习方法和注意事项,在练习过程加以指导并及时鼓励,帮助学生完成锻炼。
  体育教学具有外显性的特点。体育教师可以根据这个特点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情感动力和情绪控制力。例如,在竞技比赛过程中,当己方比分落后时,学生难免会情绪波动,思想压力大,以致影响到后续的比赛;又如,在比赛过程中,裁判有意偏护一方时,很多学生会情绪激动,心态失衡,严重影响到技术动作。这个时候,教师应及时要求学生保持冷静和自信,消除沮丧情绪,争取把不利局面扭转过来,而这样的实战过程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
  4.加强教学方法研究和总结,不断提升教师的教育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注意教学方法的采用,一个良好的体育教学心理教育,能够协助学生开发学习潜能,激发参与兴趣,使大学生逐步学会、会学、善练,增进学习效果;而通过某项体育技能的掌握,会激励学生形成一种兴奋好学的心理状态,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促进体育教学过程的有效实施,形成了一个渐进的良性循环。体育教师对于教学过程的总结研究,将利于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逐渐提高体育教学的整体水平。
  其他课程教学,在期末测试中会知道教学效果和成绩,而在体育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教改工程,其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很难用定量的指标去衡量。因而无法去衡量体育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的工作业绩和工作量,这就要求体育教师从教学的长远目标出发,不计较个人得失,真正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结合起来并实施下去。


  
  [参考文献]
   [1]张世兵,乔仁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教学的融合[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9).
  [2]邱远,闫虹.体育课程教学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验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2).
   [3]左从现,江宇.论学校体育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地位[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1).
  [4]阮奎,朱波涌.高校体育教育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与职业,2008(8).
  [5]任素卿,朱晓莉.体育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j].教育探索,2007(10).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