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心理学教育论文

探析农村中学学生心理障碍诊断及矫治

2015-07-08 08:4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在当代学校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着积极而有效的作用。近年来,农村中学学生心理障碍呈现新的特点和动向,需要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娇治。

关键词:农村学校 心理障碍 心理娇治

(一)引言
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报告中这样预言:“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续而深刻的痛苦。”《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也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但在传统教育观念和教育管理模式的影响下,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明显滞后于时代的要求,出现了不少巫待思考和研究的问题。他们心理上一旦产生障碍,便容易焦虑、厌倦、自卑与压抑,时常出现厌学、弃学等现象。如何及时诊断此类学生的心理障碍,矫正他们不良的心理?本文就此谈点个人的粗浅认识。
(二)当代农村中学生现状
处于青春发育时期的中学生受到的心理困扰十分明显,心理矛盾很突出,近年来,我们通过心理调查、咨询活动了解到,主要的问题有以下几类:
一、情绪类问题
1。wWW.lw881.com思想封闭。心理障碍生在一个班中所占比例较小,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往往不被多数人所接受,他们与多数人不“合群”,显得较为孤单。在此情况下,他们很想找到一些“知音”和同盟者,改变孤立的局面,但由于自感处在被排挤、冷落的地位,其思想封闭,心理闭塞,不愿向他人敞开心扉。
2,精神颓废。心理障碍生意志薄弱。他们也有改变现状,要求上进的愿望,有的上进心还很强。但他们长期形成的不良习惯和意志薄弱的缺陷,成为制约他们进步的严重障碍。不突破这种障碍就很难前进。
3.集体主义观念淡薄。物质条件的改善和家人的溺爱,使当代中学生助长了自我意识,淡化了公众意识;少了苦干、实于、无私奉献的精神;少了热心公益活动、为他人服务的观念;少了谦虚、诚实的美德。他们学习时,畏难怕苦;劳动时,嫌脏怕累。
二、学习类问题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学生的享乐思想也逐渐滋生,不少学生不能适应紧张的学习气氛和严格的要求,学习信心不足或丧失信心,因而放松学习,懒獭散散,不刻苦,厌听讲,厌作业,厌考试,有的逃学,上游戏厅,进网吧,学习成绩每况愈下;此外,中学生面临升学的遴选,竞争激烈自不待言,因压力大而焦虑不安,情绪失控,自我评价失当,学习不稳定,考试失常,导致障碍性心理疾病的形成。
三、人际关系问服’
1.与教师的关系。当代中学生心理敏感,人际关系趋于紧张,很想让有身居于宽松、和谐的环境中,很想得到他人的理解、信任和尊重,但他们自命清高,希望独立,希望拥有自己的生活空间,对他人尤其是对师长存在着戒备心理,不懂得换位思考,不希望师长干预,总认为师长以一种监视的眼光看着自己,倘若受到老师的批评,就会产生逆反心理,认为老师处处和自己过不去,暴露抵触情绪,拒绝老师的帮教。
2.与同学的关系。这方面问题主要集中在交友方面,部分学生因处理不好同学之间的关系而苦恼。有位学生讲到,他的一位好朋友总是对他不信任,认为他对朋友不忠诚,为朋友的付出不够多,为此,他十分苦恼,不知怎样做才能消除朋友的怀疑。
3.与父母的关系。因父母与子女之间缺少沟通,缺少理解,家庭关系不和,也有因父母行为不良,使子女厌恶、鄙视,在心灵深处留下创伤。
四、情感类问理
青年时期是花的季节,在这一阶段,人的第二性征渐趋明显,性意识渐趋成熟。此时,思想较敏感,情绪易冲动,对异性充满了好奇与向往,当然也会伴随着出现许多情感的困惑。如,初恋的兴奋,失恋的沮丧,单恋的烦恼等等。

主要表现有:①矛盾型:在对待自身生理变化和与异性交往上不能采取正确的态度和方法,经常处于一种矛盾状态,既

渴望与异性交往又害怕交往,在异性面前不知所措,形成较大的心理压力,经常陷人莫名的苦恼。②早恋型:性意识萌发,但缺乏正确的引导,某些中学生将自己的感情专注于某一异性身上,表现为“早恋”,身陷其中而不能自拔,严重影响身心的正常发育和学习成绩的提高,甚至还会出现性过错。
综上所述,当代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
①自我封闭型—性格内向孤僻,不愿意或不善于与他人交往,朋友少,经常独处,甚至与父母的交往都有一定的困难;
②过分依赖型—生活自理能力差,缺乏独立精神和主见,在群体中往往扮演被动的角色,这以部分女生为主;
③自我中心型—与人交往时表现出极强的支配欲、表现欲,不愿听取他人的意见,协作意识很差;
④感情投射型—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在家庭、群体和社会中的角色如易发生角色的错位;
⑤情感转移型—因感情上某方面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或受到刺激、伤害,将自己的感情转移至某一特定的人身上,以填补感情的空虚。
(三)学生心理障碍原因探究
一、家庭原因
1.缺少父母的赞导。各地经济建设如火如茶,全国数以亿计的农民工进城务工。近年来夫妻双双在外打工的越来越多,在农村老家,留下了“6199”部队,也留下了家庭教育的真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与第三代存在明显的代沟,不能掌控他们的思想意识,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需要什么。
2.家庭缺损。家庭缺损必然带来家庭教育的缺损,这种缺损实际上是育人的缺损,影响到对子女的终身教育。特别是那些离异家庭,由于父母感情破裂,家人关系变得冷漠、紧张,给孩子心理造成创伤,不仅会遏制孩子智力、性格、情绪和对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更有甚者,还可能造成其精神异常和心理变态。
3.家长压力。中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逐渐成熟阶段,他们开始关心家事,体贴、孝顺父母,希望为父母排忧解难,尤其是农村学生更希望为家庭尽一份绵薄之力,但部分家长期望值过高,自觉不自觉地将考取重点学校或名牌学校作为衡量子女优劣的标准,无形之中给子女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使其产生焦虑情绪。
二、社会原因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周围的娱乐设施比比皆是,社会氛围与学校的教育氛围极不协调,社会上许多不良风气侵袭着学生健康的心灵,中学生涉世未深,对这些不良风气缺乏天然的免疫力。加之法制不完善,有些地方执法力度不大,导致部分学生学无动力,行无约束,精神颓废。
三、学校的原因
1.竟争的原因。能升人高一级学校的学生,昔日老师常常对他们特别关注,使他们有一种“天之骄子”的感觉。如今,当他们来到新的环境,就发现高手云集,’自己不再是班上的前几名,不再有老师成天围着自己转,这时大家都想找回当初的自我以改变窘迫的处境。然而,学习不是一墩而就的事,急于求成,结果适得其反。当现实与理想相悖时,有的同学会调整自己的位置奋起直追,有的同学则沉溺于昔日的辉煌,有的同学面对今日的落伍,一撅不振。
2.课堂教学模式改变的原因。初、高中的学习课程无论在内容深度还是在授课方式、学习方法上都与小学有明显的变化,有些同学不能适应这个变化,学习成绩下滑,心理上自然承受不了,容易产生焦虑情绪。
四、个体原因
这方面有学生正常生理现象的因素,也有部分学生与生俱来的畸形心态的因素。这样,在部分学生中就存在着“讲义气”、攀比风、拜金主义等陋习,这给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带来很大的挑战。

(四)学生心理障碍的矫治
一、情绪类问题矫治
1.利用课堂主渠道和黑板报、宣传栏、读书角等舆论阵地,向广大学生传授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同时,开展一系列心理健康知识的专题讲座;定期、不定期地举行以集体或个体为对象的心理咨询活动,努力消除学生心中的

不自然感,营造浓郁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全面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2.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在中小学开设有关心理健康课程,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目前不少中小学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其中也开始涉及心理健康的知识。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不仅仅是普及心理学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中进行心理训练和心理疏导。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是一项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的教育活动,这样才能学以致用,真正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和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以减少心理障碍及其他心理疾病,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稳定、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融洽的心理健康标准。
3.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家庭教育是教育工作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动员家长配合学校做好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定期走访,走访时要做到针对性强,切忌漫无边际的交流;要态度诚恳,特别是对差生的家长,不能让他们代学生受过;要尽可能注意活跃交流气氛,使家长能够以平和的心态参加谈话。这样,家长便会以积极的态度予以配合,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据调查,目前中小学生的家长,很大部分受教育程度不高,尤其很少学过教育学、儿童心理学的有关知识。据《中国青年报》5月17日报道:"95%的家长没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书,72%的家长没有看过教育方面的书。”他们不懂得如何科学地教育孩子。因此,学校要利用家长学校召开家长座谈会,让家长了解青少年的年龄特点,懂得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懂得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掌握教育子女的正确方法。学生情绪反复,行为多变,对此要有心理准备,不能因此不理解、不尊重他们。
针对农村中学的特殊情况,可以让外出打工的父母经常回家探望关心子女,或定时与子女、老师电话联络,及时了解子女的生活、学习和思想情况。
4.建设良好的班集体,发挥集体教育作用
每个学生都生活在一定的集体中,班集体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特殊作用。教育家马卡连柯曾提出“平行教育作用”,即教师要影响学生时,不都是直接找他做工作,而是先影响集体,再由集体去影响每个学生,使教育集体和教育个人同时平行地进行。这就使学生认识到,他个人的行为不只是要对自己一个人负责,而且要对整个班集体负责。要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关键是通过班级和学校组织的一系列群体活动来培养和塑造一个具有共同奋斗目标、健全的自我管理机制、正确的舆论、团结友爱和积极向上的集体。
  二、学习类问题娇治
1.有效地创设科学学习的情境。大多数学生习惯.于“填鸭式”教学方法,不会读书,不会利用时间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所以,老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探索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要让学生意识到在学习中自己是关系学习成败最重要的因素,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认真诚恳地对待学习中的每一个问题。适当的时候,可以请高年级优秀学生介绍各学科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克服怕苦畏难情绪,努力完成学习任务,促进心理转换。
2.组织和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戏,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当前的学校教育,普遍重言不重行,重说服不重实际锻炼。卢梭说过:“真正的教育不在于品训而在于实行。”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所追求,获得亲身体验时,才能成为学生个人信念,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例如,在素质教育基地参加实践活动,既培养学生动手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相互间合作、谦让的良好品质。对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是一次大阅兵。再如,组织学生参与校园风纪督查,学生在实践中提高了校园文明卫生重要性的认识,变他律行为为自律行为,有利于优良品质的形成。
三、人际关系问题矫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成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已的心奉献给他们。”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教师只有经常深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与学生广泛地接触;把学生当成知心朋友,充分信任他们,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思想动态,帮助他们克服学习、生活上的困难,营造轻松和谐的气氛,消除他们的紧张感、拘束感,使他们无所顾忌地向你倾吐真实的心理活动,向你倾吐心中的迷惑和不快。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有的放矢地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四、情感类问题矫治
1.及早发现、及时引导。中学生关注异性,被异性吸引,恰恰是他们生长发育过程中很正常、很自然的事情,这一事实告诉我们,孩子已经长大了。中学生谈恋爱,虽然大多是单纯而且美好的情感,但是,由于他们还处在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对自己及他人还不能全面的认识,情感易冲动,因此,早恋常常带来不良后果,其中最直接的便是影响学习,出于这样的考虑,教师必须留心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尽早发现其对异性不正常的交往,及时实施有效的引导,不能任其发展。
与学生交谈有关早恋的问题,老师可以这样采用以下的方法切人话题:“我知道你自己也很紧张,不知所措,因为我们也都是从你这个年龄成长起来的。’你现在遇到的事情,正是很多人都曾经遇到的事情,这实际上正说明,你已经从一个孩子成长为一个青年人了,你长大了。我十分想帮助你,如果你愿意听听我的建议……”讲了以上这段话,相信孩子便会在心理上准备接纳大人的建议,这便是成功的开端。

2。消除神秘、正常交往。有实验表明,孩子成长阶段缺乏异性伙伴的正常交往,恰恰是造成青春期一见钟情的原因,异性之间越感到神秘,就越是好奇。因此,限制与异性交往,不是解决早恋问题的好办法,正确的解决方法,应该是通过教育使青少年了解自己身体正在发生的变化,消除其神秘感,倡导男女正常的交往,并且,要使青少年懂得,作为有意志有理性的人,应该如何去控制自己的情感,从而产生建立在自觉基础上的抑制力。可以引导他们:
①群体交往。最好多参加有男女生同时参加的群体活动,这样更自然的表达自己,以平常心与异性相处。
②浅交。与多个异性保持平等的、广泛的交往有助于给双方关系的发展留下一些余地。
五、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1.教育引导原则。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始终注意正面启发和教育引导,培养学生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精神,并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远大理想。
2,全体性原则。一切教育应面向一切的学生和学生的一切,心理健康教育也不例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是努力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素质,惟有以全体学生为服务对象,才能实现教育目标。
3。差异性原则。同教育教学工作一样,心理健康教育也要重视个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只有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都得以提高,才能最终实现全体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
4.主体性原则。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成败是以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为基础的。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克服“学生是被动受体和知识容器”的陈腐教育观念,要充分调动全体教育工作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和学生主体的积极能动性。
5.保密性原则。教育者有责任对学生的个人情况予以保密,学生的名誉、隐私等应受到道义上的维护和法律上的保障。保密性原则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即使在某些特殊情况下需要正当泄密,也要最大限度地尊重和保护学生的隐私。
6.平等羊重原则。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完全平等的位置,只有热爱学生,相信学生,与学生建立起平等对话、友好信赖的朋友式关系,才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7.客观性原则。因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的人,因而我们在进行教育活动时,就必须遵循客观性原则。
8.动态性原则。由于教育客体的年龄、生理、文化等都在不断地变化,他们的认识水平、承受力、内心体验、行为表现等都是变化着的“不稳定因子”,因此,在教育时,不可以来个所谓的“一锤定音”,而应当坚持动态性原则。
9.系统性原则。交流是人的重要特征。任何一个个体,不管他内心的想法如何,实际的表现怎样,都是系统的一部分,是一个各种因素的“交汇点”与“集散地”。因而,对他们要从心理状态、程度、特点、意念、品德等方面加以分析,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
10。具体性原则。尽管学生的总体水平基本相当,在具体的阶段、具体的时间,针对具体的人,还应当作具体的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对症下药,才能确有成效地解决有关问题。因此,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当遵循具体性原则。
(五)后记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健康的一半是心理。”中学阶段虽不是精神疾病的多发期,却是不健康行为的孕育期和滋生心理异常的温床期,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因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无止境的、无定法的、艰苦细致的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甚至是在曲折中提高的过程。这需要我们教师有教书育人的使命感,有强烈的责任心,不断摸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注重学生心理尤其是不良心理的诊断和矫正。只要做到这些,那么,我们的工作定会有声有色,效果定会更加显著。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