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代儒家大师非常重视写作论文对人性和人的心理规律的探讨,在 他们浩 如烟海的著述中留下了丰富的心理学宝藏。为了建构中国化的本土心理学以及适应和谐社会 的需要,我们必须对这些宝藏进行挖掘和
关键词:儒家;心理学思想;中庸之道
一、儒家心理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将散见于《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荀子》等及历代大儒著述中的儒家 心理学思想归纳起来,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尚志
儒家非常推崇“尚志”教育。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他认为“ 志”,对于个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个人一生功业的大小,不仅取决于才,更取决于 志。张载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志大则才大,事业大,故曰‘可大’,又曰‘富有’;志 久则气久,德性久,故曰‘可久’,又曰‘日新’”,认为志向远大恒久是事业、才能以及 品德发展的根本保证。
儒家不但重视立志要远大、恰当,而且重视“养志”,即日常生活中不要过于着重物质利益 的得失和虚名的毁誉,要追求精神志向的高远,做到得失不计于心,万物不萦于怀。诸葛亮 将之概括为“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在实施志向的漫长过程中要有坚强的意志力。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吟:“穷且益坚,不坠 青云之志。”苏轼《晃错论》中说:“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 志 。”这些不朽的名句,都说明坚韧不拔,百折不挠,愈挫愈奋的意志品质对于实现远大的志 向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wWw.133229.CoM
(二)知人
对人的甄选在古代称为“知人”。知人是用人的基础。儒家非常强调知人的重要性。中 国最古老的历史文献《尚书》被历代儒家奉为经典,其中就明确提出知人的必要性:“知人 则哲,能官人”,意即只有聪明睿智的人,才能了解别人,才能用人得当。汉魏时期的刘劭 在《人物志》序言中也写道:“夫圣贤之所美,莫美乎聪明。聪明之所贵,莫贵乎知人。知 人诚智,则众材得其序,而庶绩之业兴矣。”意思就是说,善于知人是圣贤聪明智慧的最显 著的特征,也是最可贵的品质。只有知人善任,才能人尽其才,使社会各方面的事业兴旺发 达。
古之学者不仅了解知人的重要性,也了解知人的困难与艰巨。因为人心险于山川,难于如知 天 。用心理学的话来说,由于自我意识的存在,人善于掩饰自己的真情实感,象戴着面具一样 ,很难进行度量。但为了选拔人才的目的,又必须发展知人的方法与技术。刘劭对此进 行了有价值的论述,提出了著名的“八观”和“五视”。通过“八观”,刘劭精辟地分析了 表面现象与深层结构、动态反应与稳定特征、气质与才能性格、情绪欲望与前途志向、短处 与长处诸方面的辩证关系,这对于今天领导干部的知人用人也不乏借鉴意义。
(三)善任
知人是用人的前提和基础,用人才是事业兴旺发达的关键。儒家对用人也提出了宝贵的见解 :1.用人不疑。即给人才确定职责后,必须尊重和信任下属,对属于下属职权范围内的人 和事,他拥有处理的自由和权力,主政者不能疑神疑鬼,动辄干涉,否则不利于发挥下属的 作用,并造成彼此的隔膜,最终妨碍整体效能的发挥。2.能与任宜。心理学承认人的才能 具有个别差异性,应在任用时就考虑到这种个别差异性,统筹安排,使具有某种才能的人处 于 最合适的岗位上。只有让最适合的人从事最合适的工作,人适其职,职得其人,才能真正做 到世无弃人,人尽其才。3.材与政合。刘勋认为,任用人才时不仅要能与任宜,而且要材 与政合,即根据不同的政情和民众心理来任用一定的人才。4.用长避短。
(四)慎处
儒家非常重视环境对人个性的影响。因为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人们很难提防, 往往在不 知不觉中就被熏染,被环境影响打上了深深的烙印。荀子曾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 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修,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 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荀子•劝学》)。儒 家不仅重视环境对人个性的影响,还对环境进行了细分。如明代思想家王廷相把环境分为两 个层次,即社会风气的大环境和居住交往的小环境,并详细论述了这两种环境对人的影响。 《列女传•母仪》中记载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就形象地说明了古人不仅重视社会风气这 个大环境的影响,也非常重视居住交往这个小环境对人个性的陶冶作用。
(五)尊师重教
从孔子开始,历代儒学大师都以教书育人为本职工作。孔门“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孟子“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不亦乐乎”。在长期的教学生涯中,儒家总结出了丰富的教育 心理学思想。首先是尊师。儒家将教师的地位提高至“天地君亲师”的高度,何也?“尊师 而后重教,师严而后道尊。”其次是重教。孟子主张的“性善论”和荀子主张的“性恶论” , 表面上看针锋相对,其实从强调教育这一角度评判,两者又是相通 的。孟子强调性善,但又说人之善性藏于内心,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将之发掘出来;荀子强调 性恶,但认为教育有“化性起伪”的功能,即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将天生的恶性化掉,勉力 为善。
二、儒家心理学思想的主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