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心理学教育论文

价值心理学构建及其对现代人生科学的执导意义

2015-07-08 08:42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价值心理学的构建以李德顺关于价值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哲学研究成果,与法 国精神分析大师拉康关于能指(象征)语言与人的心理潜意识内在关联的研究成果相结合, 旨在探究价值逻辑与心理潜意识(无意识)欲望这两套话语体系之间的契合点,揭示人的心 理灵动在不同层面的运演现象及其法则,将人类认识王国的理论成果与人的心理现实对接, 实现大脑(思维)向心灵的转换,实现价值心理学对现代人生科学的执导,具有重要的实践 意义。

  关键词: 价值心理学;价值逻辑;心理潜意识

  abstract: ideological psychology owes its construction to acombination of li de shun’s philosophic achievements in ideological consciousness and ideological co nception with french psychoanalyst lacan’s results from studies of the internalinterrelation between language signifier and human psychological sub-consciousn ess. this theory aims to explore the coinciding point between the two linguisticsystems, ideological logic and psychological sub-consciousness, and reveal theoperative phenomena and rules of hierarchical actions of human psychology to ass ociate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 of human observation to their psychological real ity and realize the guidance of ideological psychology to modern science of huma n life.

  key words: ideological psychology; ideological logic; psycho logical sub-consciousness

  自古以来,关于人的认识活动所遵循的概念、判断、推理逻辑与人的心理现实及其灵性 活动(或心理灵动现象)的研究,似乎总是在两重世界进行,思想认识活动的成果与心理生 活的经验事实总是“两张皮”。WWw.133229.CoM价值心理学的构建,是以李德顺关于价值意识和价值观念的 哲学研究成果,与法国精神分析大师拉康关于象征性语言符号与人的心理潜意识内在关联的 研究成果相结合,旨在探究价值逻辑与心理潜意识(无意识)欲望这两套话语体系之间的契 合点,揭示人的心理灵动在不同层面的运演现象及其法则,将人类认识王国的理论成果与人 的心理现实对接,实现大脑(思维)向心灵的转换,实现价值心理学对现代人生科学的执导 。这将是一项具有重要实践意义的创新性事业。
  
  一
  
  李德顺的《价值论》,是一种以主体性为核心内容的研究,由价值的本体论研究、价值的 意识论研究和价值的实践论研究三部分构 成。价值本体论立足于对主体与客体双向对象化关系“客体主体化”与“主体客体化”的 认知,同时立足于马克思关于人通过生产交往活动满足需要所遵循的两把尺度,即任何一个 种 的尺度(客体的尺度)与内在的尺度(价值尺度)的理论,对价值的本质及其价值的类型进 行本体的阐明;价值意识论着重对价值观念意识及其基本形式信念、信仰与理想的内容、特 性和功能的研究,对价值评价活动、价值事实评价标准与社会评价进行深入研究;价值实践 论着重对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及其实践逻辑的论证和在社会历史活动中的具体运用,针对价 值冲突与当代文明的焦点难点问题做出自己的解答。《价值论》无论就其整体还是 就其三部分的分层论述而言,都体现出了其客观真实性,价值意识分析和描述的合理性,实 践逻辑的辨证统一性,整个体系的严谨性。 其突出的特点是:建立在马克思社会历史观坚 实的实践逻辑基础之上,从人的现实生活实际需要出发,从人的生产交往活动出发,解释人 的生命活动;通过主体人自身(身体)、语言、思想、行为(实践)同外部世界与内部世界 的关联,揭示了以价值意识为核心内容的主体性事实、价值事实,并已形成完整而严密的价 值逻辑思想体系。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看,它在观念意识层面揭示了人的精神装置结构系统 和动力机制。这不仅仅是一部价值哲学著作,而是营造了一个宏伟的精神家园的蓝图, 为人们从价值观念意识层进入心理潜意识深层探究人的心理现实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哲学的真谛用一句通俗的话说,就是要将对世界的整体关照落实到人身上,并引导人 进行反思性的自我关照。李德顺的《价值论》力求以科学的认知为前提,以合理的价 值判断为依据,这对人们观察社会历史活动及其价值评价是非常有力度的。但是,这个理 论体系对自然、历史的整体关照落实到现实的个体的人身上,还需要从价值观念意识层面结 合心理现实——结构(规定性)和动力机制作进一步探究,并使其趋于完善。如《价值论》 指出价值的根本特性在于它的“属人性”或“主体性”特征,换句话说,“主体的尺度就 是价值尺度”[1]。这个价值以主体人自身为尺度的原则在观念意识层面有了清晰 透彻的表 达,还需要一以贯之地运用到揭示个体人的心理现实(尤其是潜意识欲望的把捉)当中来。 再如,人的信仰是人的价值观念意识的核心内容,《价值论》在概念上做了合理的解释和逻 辑的展开,但还没有把信仰看做为人的心理现实的精神实在。因此,理性的信仰已涉及 , 而信仰的理性或信仰的真理问题还没有涉及。又如,主体人意识到的需要与心理潜意识欲望 是什么关系还没有得到说明。人的心理悖论,有价值观念意识层面的,有心理潜意识(无意 识)的,价值观念意识层面的想要与心理潜意识(无意识)欲望之间,往往就是矛盾、冲突 与对立的。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价值哲学与心理学的融合中去寻找答案。
  一句话,李德顺的《价值论》作为一个蓝本,作为精神意识活动的前装置、前结构系 统,去引导现实个体的人认识自己——从观念意识层面深入到心理层面进行反思性关照,还 需要深入地探究下去。
  
  二
  
  弗洛伊德把心灵比喻为一座冰山,浮出水面的是少部分,代表意识而埋藏在水面之下 的大部分,则是潜意识。从弗洛伊德的第一地型学无意识—潜意识—意识;再到发展为第二 地型学本我—自我—超我,无非是要论证人类本性是无意识的本能冲动,从而根本否认意识 (理性)自我在人类内心世界的中心地位。
  荣格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基础之上,揭示了人的原始意象——集体潜意识(即与生俱 来的知觉、情感、行为等心理要素),他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比较而言,如果说弗氏首先 揭示并最看重动物向人类进化过程中的生物因素的话,那么,荣格则更加关注人类远古祖先 群居生活原始意象发展变化过程中流传下来的文化因素在人的心理活动中通过象征表达出来 的潜意识欲望。
  继弗氏、荣格之后的法国精神分析大师拉康,早期通过人的“镜像阶段”的无意识主体 或说话主体发生学研究,中期着重从镜像开始的想象界、象征界、呈现的实在界及其三界的 连 接和结点的拓扑学共时结构研究,晚期落脚点在“症候”的研究。用一句话概括地说,拉 康始终没有离开一个目标——这就是要推论出主体无意识心理结构怎样生成以及能量或动力 机制究竟是怎样交互作用的关系,并由此捕捉人的潜意识欲望,扭住心灵的扭结——试图说 明主体人的身心结构与生物力比多驱力和自我驱力(象征语言驱力)作为无意识欲望动力机 制之间交互作用的客观存在状态。
  一个无争的事实是,揭示人的心理,一是生物因素,二是文化因素。从人的心理事实来看 ,作为 有生命的自然肉体的个人,其生物因素及其能量推动他进行活动,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 ,儿童从镜像阶段就开始通过学习能指语言进入身体,构成内部世界的能指之网(或称语 言之网),这就开辟了人的理想化自我形象和理想价值目标。拉康接受了弗洛伊德的力比多 见解,在他看来,能量是由“生物内驱力力比多”与“自我力比多”即语言文化内驱力两种 。对于人的心理事实的结构与能量的关系,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医学博士丛中教授打了这 样一个比 喻说:“能量如流水,结构如渠道。能量本来是没有目的的,具体流向何处,也不全是因果 决定论的;结构给能量的流淌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能量仍然可能不按照结构去流淌。” 心理结构与能量活动如此晦暗不明,我们如果沿用在观念意识层面那种认识论的概念、判断 、推理逻辑及其实证科学来表述人的心理灵动现象,的确是鞭长莫及。
  
  三
  
  回顾一下欧洲哲学近代、现代、当代历史,拉康在精神分析学所取得的巨大成果,不仅 在于他继承了弗洛伊德和荣格精神分析学,还在于他很幸运地借助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 始的语言哲学转向的研究成果。拉康精神分析学的一大特点,就是将说话主体的语言总是看 作为象征语言,并借助于象征语言的言说道出人的心理秘密。他说:“象征是通过想象的 什么 样的中介而左右了最为隐秘的人的结构”[2]。他常用莫比尤斯纸带表示能指与 所指、意识与无 意识二者之间的关系。20世纪60年代初,拉康着重进行从镜像开始的“想象界”进入“象征 界”和在象 征通过想象如同在梦的“第一过程”呈现的“实在界”这样一个“三界结”拓扑学共时性结 构研究。他认为构成自我存在的那张网络就是象征性语言符号之网。“由语言连续认同建构 起来的自我,是一个像洋葱头一样拨开来的空无。”转引自黄作《不思之说》,人 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页。拉康正是依托索绪尔的语言学揭示语言与言说中的象征与想象,以捕捉主体无意识欲望。
  索绪尔理解的所指(概念)与能指(音响形象)是对应的,是通过概念和音响形象(声 音和形象的“心理印迹”)的结构性关系揭示人的心理功能。而拉康对所指与能指进行了倒 转(翻转),突出能指的地位和功能,强调能指的至上性。拉康的能指语言以听到的语音为 基础,进而把能指视为语音作用下的一种心理痕迹或感觉表象。他称能指是一种“可以听得 见的设备或材料”。能指把自己掏空,移向其他能指,而其他能指同样是一个无,在无无相 关的能指链中构筑起不是自身的在他处的存在。就是说,意义与主体均形成于语言象征域的 能指链滑动中。他认为能指“并非一种无休止的移动,意义正是形成于特定的能指与能指的 缝合点(points de capiton)上”[3]。换个说法,自我意识主体操控语言在观念层 面说话与 无意识欲望在能指链(一能指与另一能指的差异性造成一一不对应)中滑动的这么一种关系 ,像梦一样以隐喻(“以一个词来替代另一个词”)和转喻(“词与词之间的联结”)的方 式表达人的无意识欲望,即无意识欲望以扭曲的或改头换面的方式将人想要的东西表达出来 。拉康认为,我是一个他者,自我是由他者的连续“认同”或“替代”构成的。无意识欲望 的对象是他者的欲望,而欲望的对象又总是对象的缺失。所以,在自我意识观念层面想要的 东西,并不是他真正欲望的对象。这在临床精神分析过程中,常常表现出患者与分析师捉迷 藏。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分析师总是通过来访者的“表演”,捕捉到隐藏在说话主体背后的无 意识欲望,以便于鉴别诊断、对症下药和进一步做心理治疗。在精神分析过程中,分析师常 诱导性地发问:“您究竟想要什么?”其实,分析师的意图并不在于来访者在观念意识上 觉得自己想要什么,而是通过来访者的“言说”,审察其“话外之意、弦外之音”或“按图 索骥”。通过能指语言链的滑动、断裂、身体动作如眼神等做出的情绪、情感反应,捕捉 来访者真正的无意识欲望。分析师就是这样把捉主体意识到的需要与无意识欲望相遇的“缝 合点”的。
  拉康不是一个哲学家,不过他终生都在谈论近代哲学以来的一个哲学核心问题,即主体 问题。一方面,他厌恶任何“我思”形式的主体;另一方面,他又提出了一种别样的主体, 无意识主体或说话主体。自笛卡儿开始,主体问题就与精神结下了不解之缘,为了保持精神 的纯粹性,哲学家们不得不努力防止精神或心灵的任何形式的质料主义化,试图在意识虚无 化或思维纯粹化的基础上实现主体的实体性。拉康正是要引入一种质料主义或唯物主义的主 体观。与素朴唯物主义不同,其依据不在于外界的影像如何刻入白板似的心灵,而在于语言 能指如何构成主体的无意识。能指是一种语言的质料或材料,一种可以听得见的材料,在人 类主体的幼儿时期,它们就已深深地进驻到了身体之中,主体的无意识在其基础上形成,主 体的“思维”则受制于它们的活动法则。主体不再是任何形式的思维主体,而是作为能指的 主体,他作为一种功能存在,他说话,即“我用我的身体说话”。拉康关于“我用我的身体 说话”是指无意识主体、说话主体,同时包含了一个不言自明的前提,人同时用自己的物质 实体——自我肉体说话,否则,脱离了自我肉身能指怎么进驻身体呢?这就是说,人有一个 无意识主体进驻身体,还有一个自我意识主体进驻身体。换句话说,这里所说的身体是指一 种能指的构造物,同时还是能指构造物进驻的物质实体——人的自然肉体组织。  

  由此,我们提出的问题是:拉康一方面厌恶任何“我思”形式的主体,另一方面,他又 提出了一种别样的主体,即无意识主体或说话主体。那么,“我思”形式的主体与无意识主 体 (或说话主体)之间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在这个重要的关节点上,拉康并没有做出合理的解 释,相对于他所揭示的无意识主体而言,他厌恶任何“我思”形式的主体,也就是厌恶任何 运用概念、判断、推理形式进行理性思维活动的主体。这就是说,他的理论也有缺失,同样 需要后来人去完善它。四
  以上从李德顺的《价值论》——一种主体性研究,在价值观念意识层面对其所取得的成 果与缺失进行了粗略的认知与评价,而后转入到对拉康承继并发展了弗洛伊德和荣格的精神 分析学,特别关注他通过语言哲学转向的成果揭示能指语言(象征性)符号之网,捕捉人的 心理潜意识(无意识)欲望的精神分析活动。我们的目的在于说明:人类社会思想认识活动 所遵循的概念、判断、推理逻辑及其实证科学与通过语言哲学转向的文明成果揭示人的心理 现实及其灵性活动现象——在这里我们尤其关注李德顺的价值逻辑作为精神意识的前装置、 前 结构及其动力机制解释人意识到的本性需要,与拉康象征语言通过隐喻与转喻的方式所表达 的 心理潜意识(无意识)欲望——这两套话语体系之间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人们常说的人的 客观需要与主观心理上的“想要”如何区别开来?它们之间是怎样地内在关联?象征语言 通过隐喻与转喻的方式所表达的心理潜意识(无意识)欲望,那些断裂的碎片作为间断性的 东西,背后能否揭示出并捕捉到隐喻逻辑的连续性、乃至找到科学的隐喻逻辑依据来支撑? 能否探明我们人的心理灵动在潜意识不同层面的运演现象及其法则,从而为人们认识自己展 示一条思想(即思维与想象)的进路?若是用更通俗的话语展开来表述,就是:价值观在 人的心 理意识中是如何结构、在人的价值判断与选择中如何发生作用的?为什么说价值的根本特性 是主体性特征,即价值是以主体人自身为尺度?它与人的事实认知意识有何区别与内在的关 联?如何指导我们人的生活实践?价值观与人的潜(无)意识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价值 以主体人自身为尺度” 在人的潜意识中以什么方式表达出来?价值主体性与无意识主体间 性能否融通?如何融通?路径何在?根据是什么?
  进入人的心理空间,很多心理现实的灵动现象的确借助于象征语言来描述更易懂些。譬 如,人们常说做梦是心里想,这些在心里自动呈现出来的,一定表达着自己心理潜意识( 无 意识)欲望,并总是以改头换面的方式即(隐喻与转喻的方式)表达出来。当一个人处于正 常的状态下,比较难以窥见潜意识的运作,这时,梦是最好的观察潜意识活动的管道。在罹 患精神疾病者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潜意识的作用非常得尖锐,例如无法解释的焦虑、违反理 性的欲望、超越常情的恐惧、无法控制的强迫性冲动,明显地看见意识的力量如此微弱,潜 意识的力量像台风一般横扫一切。现代心理学上用的释梦、催眠、意象对话(借助于能指语 言以隐喻和换喻的方式捕捉潜意识欲望)、超个人心理学借助于动态静心—工作坊或其他方 式方法所诱导出现的冥想活动过程等等,能将人的潜意识(无意识)层面的东西展示给自己 看。这个“看”就是用内视的目光或环视的眼睛(梅洛•庞蒂语)去观察、体悟自己生命 的存在状态,从而达到身心灵的深度觉解与整合。我们有学者在动态静心进入冥想过程时 深深体悟到,进入深度空间时,观察者与被观察者融为一体直接变成“参与者”了。认知的 思辨逻辑主体这时虽然退到台后去了,但是它却仍在观察、审视、记录着潜意识欲望主体的 活动。这些,尚待哲学与心理学的融通来进行跨学科的学理证明和身心灵整合的特殊经验来 证明。
  在理论探索与实践活动中,我们已经看到哲学家、思想家一定要深入到人的心理深度空 间,为人们认识自己进行反思性自我关照,找到切实可行的思想(思维与想象)进路,并有 合理的理论支撑与人们生活经验(包括特殊经验如身心灵整合)的检验与实践证明。西方哲 学界的语言哲学转向,如胡塞尔的存在主义及其内部时间现象学;海德格尔的生存哲学揭示 存在者的前结构;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揭示人自身的看法和体验乃至“世界之肉”—— 用内在环视的眼睛来看;维特根斯坦从前几十年哲学逻辑结构而后不自觉地进入逻辑解构, 又“忽然想到”二者的结合;哈贝马斯对现代性的揭示以及对交往主体间性理论(引入主体 间性交往的语言中介作为第三者)的贡献与缺失(忽略概念语言逻辑主客体对象关系);雅 斯贝尔斯从生物医学医生到精神分析心理医生再到哲学王国成为哲学家,进入哲学与心理学 的高度融合状态。这些都为我们从价值哲学—心理学—身心灵高度整合提供了非常好的镜鉴 。雅斯贝尔斯在他的代表作《大哲学家》中这样评论康德“三大批判”思想活动的四条主线 说:“如果谈论主体意识、行为、想象力时,他讲的就是‘心理学’;如果谈论的是统一性 、形式和内容、判断、有效性,他讲的是‘逻辑’;如果他讲的是认识的前提、经验的可能 性条件、预先认识和起草对我能够做到的事情的认识,那么他讲的就是‘方法论’;如果他 谈论的是刺激主体的物自体,在内感知当中的自我情感,那么他讲的就是‘形而上学’…… 这四种表达方式不是互相协调的并且不是互相陌生的。对于先验思想来讲任何一种表达方式 同时意味着另一种表达方式。”[4] 我们构建价值心理学是跨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 ,正是把 价值逻辑、心理学、方法论与形而上学这四个方面有深度地结合起来。首先,从认识论的角 度通过“重新认识你自己”的反思性思维方式,了解自己的认知意识与价值意识的逻辑结构 及其动力机制系统。其二,借助于哲学转向的文明成果,在心理领域借用拉康发生学的和能 指(象征)语言通过想象而呈现实在界的方法来揭示并描述心灵现象。其三,针对有心理问 题与有精神障碍的来访者,可采用临床心理治疗或身心灵整合等方法。而贯彻始终的是,哲 学形而上学对世界的总体关照落实到现实的活生生的人身上。
  如今,人们通过科学隐喻的逻辑特征研究,揭示人的心灵结构秩序及其用语言不能表达 的价值意义——潜意识欲望,甚至已经在进行隐喻计算的语料库研究和建设。有充分的理由 说,这是人文科学发展值得特别关注的新动向。隐喻是直接认同,逻辑是深层次扩展;隐 喻诉诸想象,逻辑诉诸规则;隐喻追求独特 性和生动性,逻辑追求严谨和雄辩;隐喻重于创造,逻辑长于说明;隐喻阅读依赖文化背景和 个体生活经验,逻辑掌握则依赖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应用。 参阅哈贝马斯《现代性的 地 平线——哈贝马斯访谈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99-201页。隐喻思维方 式既没有逻辑语言 的抽象,也没有科技程序的冷漠,而是超越逻辑, 对事物另外视角的深层次理解和求索,其创 造、代替、表达及模式等作用,越来越以一种丰富性、内隐性及不可穷尽性等特征,使心理 学流溢出民族文化品性。在心理学领域中,隐喻以其人性化语言,抛开严格的科学化语言界定 ,鲜明地表达人类对自身心灵、对生命的直接感受,使原本深奥的科学理论平易近人,使冰冷 的逻辑诉求充满温情,也使缺失生命力的科学世界抹上一道生命色彩。
  总之,以上我们称之为人的心理现实及其灵性活动现象(或心灵现象),一直是西方哲 人智者诧异和探讨的人的意向性对象或现象。人的意向性已成为西方哲学本体论、认识论 、伦理学、认知科学、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和语言哲学等多学科共同关注的一个蔚为 壮观的研究领域。最为明显的是,意向性、心理内容、表征、意义这些原来为不同学科专 门研究的问题现在合而为一,变成了一个几乎没有区别的问题。人们不仅试图建立关于各 种意义的统一的意义理论,而且试图建立至于意义、意向性、内容的统一理论。我们一直在 谋求搭建一个融通中西传统文化—科学与人文—真理与价值—身心灵整合的平台,这本身就 是 一个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高端文化建设与交流的平台,期望在交流与碰撞中实现优势互补 。其核心理念是“倡导并坚持以人为本的的科学发展观,在科学与人文的高度融合中营造人 的精神家园”。我们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放在价值观—心理学(尤其是精神分析心理学)—身 心灵整合的研究与现实生活应用上,学习、借鉴并运用跨学科前沿研究成果并逐步形成高 端文化拳头产品,探索出价值观教育疏导、心理辅导与身心灵整合的新路子,真正把价值心 理学对现代人生科学的执导落到实处,这是我们从心灵深处发出的最强音,也是和世界文化 建设的走势大体相一致的。
  
  五
  
  此项研究及前沿研究成果形成高端文化拳头产品,通过文化公司的中介作用应用 于社会生活,这将是一项具有重要实践意义的创新性事业。
  首先,从个体的角度讲,其实践意义在于“认识你自己”,从观念意识层面深入到心 理潜意识,力求对人性的深度觉解。使自己成为衡量一切生活关系的尺度,按照自己的本性 需要来安排生活与事业,才能不断提升“自我的境界”。依照认识你自己的方式去认识你所 面对的每一个对象,从而真正做到通达人性、觉知人心。这样做了,对于弘扬人的主体性、 转换思维方式,即由实体性思维方式向关系性思维方式—实践思维方式转换、在科学与信 仰的统一上营造和守望自己的精神家园;学习实践儒、佛、道等传统文化,明心见性,开悟 见道,从而实现身心灵深度整合,都具有重要的现实生活实践意义。实践证明,通过价值观 疏导与心理辅导为核心内容的系列讲座与对话交流,敞开了一条从价值观念意识深入到潜意 识认识自我的思想进路;通过科学心理学的路子对有需要的对象进行感觉统合训练、临床心 理治 疗,可以实现身心灵的整合;通过超个人心理学的路径,让有需要的对象进入身心灵整合课 堂,了悟生命现象、觉解生命成长过程,释放压抑、进入心理平静和谐与喜乐状态,甚至趋 向镜智圆融境界。
  其次,从社会、团队组织与家庭的角度讲,其实践意义在于:
  从哲学人文社会科学 的角度讲,它对促进价值哲学与心理学学术研讨交流,继而促进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融 合, 促进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融合大有裨益。只有融通外部世界与主体内部世界,从观念意识深 入到心理潜意识,将价值论与西方、东方(尤其是中国)哲学文化研究前沿成果和心理学前 沿研究成果融汇贯通,才能揭示人作为活动主体的主体性事实、价值与价值评价事实、心理 事实(或心理现实)。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这种融合可以大大促进精神病理学的深入研 究;大大促进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水平在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这种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 合,又为创新心理治疗方法拓展道路。
   价值心理学的学术研讨交流与平台的搭建,可 以大大促进党的理论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创新。在营造和守望人的精神家园的活动中 ,切实把我们党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以价值哲学与心 理学为主的并扩展为跨学科的学术研讨交流活动,可以形成价值观—心理学—身心灵整合系 列 课程这样的高端文化拳头产品,并将学术研究前沿成果随即纳入系列课程。系列课程可以根 据不同对象的实际需要增减内容。高端文化拳头产品的形成,可以直接通过文化公司或其他 中介推向社会、市场,使其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得到充分实现。
  
  [ 参 考 文 献 ]
  [1]李德顺.价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76.
  [2]拉康.拉康选集[m].褚孝泉,译.上海:三联书店,2001:1.
  [3] 张一兵.不可能的存在之真[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227.
  [4] 雅斯贝尔斯.大哲学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389-390.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