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价值心理学的构建以李德顺关于价值意识和价值观念的哲学研究成果,与法 国精神分析大师拉康关于能指(象征)语言与人的心理潜意识内在关联的研究成果相结合, 旨在探究价值逻辑与心理潜意识(无意识)欲望这两套话语体系之间的契合点,揭示人的心 理灵动在不同层面的运演现象及其法则,将人类认识王国的理论成果与人的心理现实对接, 实现大脑(思维)向心灵的转换,实现价值心理学对现代人生科学的执导,具有重要的实践 意义。
关键词: 价值心理学;价值逻辑;心理潜意识
abstract: ideological psychology owes its construction to acombination of li de shun’s philosophic achievements in ideological consciousness and ideological co nception with french psychoanalyst lacan’s results from studies of the internalinterrelation between language signifier and human psychological sub-consciousn ess. this theory aims to explore the coinciding point between the two linguisticsystems, ideological logic and psychological sub-consciousness, and reveal theoperative phenomena and rules of hierarchical actions of human psychology to ass ociate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 of human observation to their psychological real ity and realize the guidance of ideological psychology to modern science of huma n life.
key words: ideological psychology; ideological logic; psycho logical sub-consciousness
自古以来,关于人的认识活动所遵循的概念、判断、推理逻辑与人的心理现实及其灵性 活动(或心理灵动现象)的研究,似乎总是在两重世界进行,思想认识活动的成果与心理生 活的经验事实总是“两张皮”。WWw.133229.CoM价值心理学的构建,是以李德顺关于价值意识和价值观念的 哲学研究成果,与法国精神分析大师拉康关于象征性语言符号与人的心理潜意识内在关联的 研究成果相结合,旨在探究价值逻辑与心理潜意识(无意识)欲望这两套话语体系之间的契 合点,揭示人的心理灵动在不同层面的运演现象及其法则,将人类认识王国的理论成果与人 的心理现实对接,实现大脑(思维)向心灵的转换,实现价值心理学对现代人生科学的执导 。这将是一项具有重要实践意义的创新性事业。
一
李德顺的《价值论》,是一种以主体性为核心内容的研究,由价值的本体论研究、价值的 意识论研究和价值的实践论研究三部分构 成。价值本体论立足于对主体与客体双向对象化关系“客体主体化”与“主体客体化”的 认知,同时立足于马克思关于人通过生产交往活动满足需要所遵循的两把尺度,即任何一个 种 的尺度(客体的尺度)与内在的尺度(价值尺度)的理论,对价值的本质及其价值的类型进 行本体的阐明;价值意识论着重对价值观念意识及其基本形式信念、信仰与理想的内容、特 性和功能的研究,对价值评价活动、价值事实评价标准与社会评价进行深入研究;价值实践 论着重对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及其实践逻辑的论证和在社会历史活动中的具体运用,针对价 值冲突与当代文明的焦点难点问题做出自己的解答。《价值论》无论就其整体还是 就其三部分的分层论述而言,都体现出了其客观真实性,价值意识分析和描述的合理性,实 践逻辑的辨证统一性,整个体系的严谨性。 其突出的特点是:建立在马克思社会历史观坚 实的实践逻辑基础之上,从人的现实生活实际需要出发,从人的生产交往活动出发,解释人 的生命活动;通过主体人自身(身体)、语言、思想、行为(实践)同外部世界与内部世界 的关联,揭示了以价值意识为核心内容的主体性事实、价值事实,并已形成完整而严密的价 值逻辑思想体系。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看,它在观念意识层面揭示了人的精神装置结构系统 和动力机制。这不仅仅是一部价值哲学著作,而是营造了一个宏伟的精神家园的蓝图, 为人们从价值观念意识层进入心理潜意识深层探究人的心理现实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哲学的真谛用一句通俗的话说,就是要将对世界的整体关照落实到人身上,并引导人 进行反思性的自我关照。李德顺的《价值论》力求以科学的认知为前提,以合理的价 值判断为依据,这对人们观察社会历史活动及其价值评价是非常有力度的。但是,这个理 论体系对自然、历史的整体关照落实到现实的个体的人身上,还需要从价值观念意识层面结 合心理现实——结构(规定性)和动力机制作进一步探究,并使其趋于完善。如《价值论》 指出价值的根本特性在于它的“属人性”或“主体性”特征,换句话说,“主体的尺度就 是价值尺度”[1]。这个价值以主体人自身为尺度的原则在观念意识层面有了清晰 透彻的表 达,还需要一以贯之地运用到揭示个体人的心理现实(尤其是潜意识欲望的把捉)当中来。 再如,人的信仰是人的价值观念意识的核心内容,《价值论》在概念上做了合理的解释和逻 辑的展开,但还没有把信仰看做为人的心理现实的精神实在。因此,理性的信仰已涉及 , 而信仰的理性或信仰的真理问题还没有涉及。又如,主体人意识到的需要与心理潜意识欲望 是什么关系还没有得到说明。人的心理悖论,有价值观念意识层面的,有心理潜意识(无意 识)的,价值观念意识层面的想要与心理潜意识(无意识)欲望之间,往往就是矛盾、冲突 与对立的。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价值哲学与心理学的融合中去寻找答案。
一句话,李德顺的《价值论》作为一个蓝本,作为精神意识活动的前装置、前结构系 统,去引导现实个体的人认识自己——从观念意识层面深入到心理层面进行反思性关照,还 需要深入地探究下去。
二
弗洛伊德把心灵比喻为一座冰山,浮出水面的是少部分,代表意识而埋藏在水面之下 的大部分,则是潜意识。从弗洛伊德的第一地型学无意识—潜意识—意识;再到发展为第二 地型学本我—自我—超我,无非是要论证人类本性是无意识的本能冲动,从而根本否认意识 (理性)自我在人类内心世界的中心地位。
荣格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基础之上,揭示了人的原始意象——集体潜意识(即与生俱 来的知觉、情感、行为等心理要素),他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比较而言,如果说弗氏首先 揭示并最看重动物向人类进化过程中的生物因素的话,那么,荣格则更加关注人类远古祖先 群居生活原始意象发展变化过程中流传下来的文化因素在人的心理活动中通过象征表达出来 的潜意识欲望。
继弗氏、荣格之后的法国精神分析大师拉康,早期通过人的“镜像阶段”的无意识主体 或说话主体发生学研究,中期着重从镜像开始的想象界、象征界、呈现的实在界及其三界的 连 接和结点的拓扑学共时结构研究,晚期落脚点在“症候”的研究。用一句话概括地说,拉 康始终没有离开一个目标——这就是要推论出主体无意识心理结构怎样生成以及能量或动力 机制究竟是怎样交互作用的关系,并由此捕捉人的潜意识欲望,扭住心灵的扭结——试图说 明主体人的身心结构与生物力比多驱力和自我驱力(象征语言驱力)作为无意识欲望动力机 制之间交互作用的客观存在状态。
一个无争的事实是,揭示人的心理,一是生物因素,二是文化因素。从人的心理事实来看 ,作为 有生命的自然肉体的个人,其生物因素及其能量推动他进行活动,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 ,儿童从镜像阶段就开始通过学习能指语言进入身体,构成内部世界的能指之网(或称语 言之网),这就开辟了人的理想化自我形象和理想价值目标。拉康接受了弗洛伊德的力比多 见解,在他看来,能量是由“生物内驱力力比多”与“自我力比多”即语言文化内驱力两种 。对于人的心理事实的结构与能量的关系,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医学博士丛中教授打了这 样一个比 喻说:“能量如流水,结构如渠道。能量本来是没有目的的,具体流向何处,也不全是因果 决定论的;结构给能量的流淌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能量仍然可能不按照结构去流淌。” 心理结构与能量活动如此晦暗不明,我们如果沿用在观念意识层面那种认识论的概念、判断 、推理逻辑及其实证科学来表述人的心理灵动现象,的确是鞭长莫及。
三
回顾一下欧洲哲学近代、现代、当代历史,拉康在精神分析学所取得的巨大成果,不仅 在于他继承了弗洛伊德和荣格精神分析学,还在于他很幸运地借助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 始的语言哲学转向的研究成果。拉康精神分析学的一大特点,就是将说话主体的语言总是看 作为象征语言,并借助于象征语言的言说道出人的心理秘密。他说:“象征是通过想象的 什么 样的中介而左右了最为隐秘的人的结构”[2]。他常用莫比尤斯纸带表示能指与 所指、意识与无 意识二者之间的关系。20世纪60年代初,拉康着重进行从镜像开始的“想象界”进入“象征 界”和在象 征通过想象如同在梦的“第一过程”呈现的“实在界”这样一个“三界结”拓扑学共时性结 构研究。他认为构成自我存在的那张网络就是象征性语言符号之网。“由语言连续认同建构 起来的自我,是一个像洋葱头一样拨开来的空无。”转引自黄作《不思之说》,人 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页。拉康正是依托索绪尔的语言学揭示语言与言说中的象征与想象,以捕捉主体无意识欲望。
索绪尔理解的所指(概念)与能指(音响形象)是对应的,是通过概念和音响形象(声 音和形象的“心理印迹”)的结构性关系揭示人的心理功能。而拉康对所指与能指进行了倒 转(翻转),突出能指的地位和功能,强调能指的至上性。拉康的能指语言以听到的语音为 基础,进而把能指视为语音作用下的一种心理痕迹或感觉表象。他称能指是一种“可以听得 见的设备或材料”。能指把自己掏空,移向其他能指,而其他能指同样是一个无,在无无相 关的能指链中构筑起不是自身的在他处的存在。就是说,意义与主体均形成于语言象征域的 能指链滑动中。他认为能指“并非一种无休止的移动,意义正是形成于特定的能指与能指的 缝合点(points de capiton)上”[3]。换个说法,自我意识主体操控语言在观念层 面说话与 无意识欲望在能指链(一能指与另一能指的差异性造成一一不对应)中滑动的这么一种关系 ,像梦一样以隐喻(“以一个词来替代另一个词”)和转喻(“词与词之间的联结”)的方 式表达人的无意识欲望,即无意识欲望以扭曲的或改头换面的方式将人想要的东西表达出来 。拉康认为,我是一个他者,自我是由他者的连续“认同”或“替代”构成的。无意识欲望 的对象是他者的欲望,而欲望的对象又总是对象的缺失。所以,在自我意识观念层面想要的 东西,并不是他真正欲望的对象。这在临床精神分析过程中,常常表现出患者与分析师捉迷 藏。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分析师总是通过来访者的“表演”,捕捉到隐藏在说话主体背后的无 意识欲望,以便于鉴别诊断、对症下药和进一步做心理治疗。在精神分析过程中,分析师常 诱导性地发问:“您究竟想要什么?”其实,分析师的意图并不在于来访者在观念意识上 觉得自己想要什么,而是通过来访者的“言说”,审察其“话外之意、弦外之音”或“按图 索骥”。通过能指语言链的滑动、断裂、身体动作如眼神等做出的情绪、情感反应,捕捉 来访者真正的无意识欲望。分析师就是这样把捉主体意识到的需要与无意识欲望相遇的“缝 合点”的。
拉康不是一个哲学家,不过他终生都在谈论近代哲学以来的一个哲学核心问题,即主体 问题。一方面,他厌恶任何“我思”形式的主体;另一方面,他又提出了一种别样的主体, 无意识主体或说话主体。自笛卡儿开始,主体问题就与精神结下了不解之缘,为了保持精神 的纯粹性,哲学家们不得不努力防止精神或心灵的任何形式的质料主义化,试图在意识虚无 化或思维纯粹化的基础上实现主体的实体性。拉康正是要引入一种质料主义或唯物主义的主 体观。与素朴唯物主义不同,其依据不在于外界的影像如何刻入白板似的心灵,而在于语言 能指如何构成主体的无意识。能指是一种语言的质料或材料,一种可以听得见的材料,在人 类主体的幼儿时期,它们就已深深地进驻到了身体之中,主体的无意识在其基础上形成,主 体的“思维”则受制于它们的活动法则。主体不再是任何形式的思维主体,而是作为能指的 主体,他作为一种功能存在,他说话,即“我用我的身体说话”。拉康关于“我用我的身体 说话”是指无意识主体、说话主体,同时包含了一个不言自明的前提,人同时用自己的物质 实体——自我肉体说话,否则,脱离了自我肉身能指怎么进驻身体呢?这就是说,人有一个 无意识主体进驻身体,还有一个自我意识主体进驻身体。换句话说,这里所说的身体是指一 种能指的构造物,同时还是能指构造物进驻的物质实体——人的自然肉体组织。
由此,我们提出的问题是:拉康一方面厌恶任何“我思”形式的主体,另一方面,他又 提出了一种别样的主体,即无意识主体或说话主体。那么,“我思”形式的主体与无意识主 体 (或说话主体)之间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在这个重要的关节点上,拉康并没有做出合理的解 释,相对于他所揭示的无意识主体而言,他厌恶任何“我思”形式的主体,也就是厌恶任何 运用概念、判断、推理形式进行理性思维活动的主体。这就是说,他的理论也有缺失,同样 需要后来人去完善它。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