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心理学教育论文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网络社交及技能培养论文 (共2篇)

2023-12-07 19:4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第1: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大学生网络社交及技能培养

 

  网络社交是大学生钟爱的社交方式。积极心理学认为,如果个体成长的社会环境充满利他、关爱、文明、容忍力等积极的公众品质,那么该个体也更容易形成相应的品质,并回馈社会,促进良性循环。文章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探讨对大学生网络社交技能的培养,以便大学生降低现实社交焦虑水平,养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增进积极情绪,获得社交习得性乐观,培养亲社会行为,提高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

 

  一、网络社交的定义及特点

 

  网络社交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网络化,在网络上表现为以各种社会化网络软件,如BlogWikiTagSNSRSS等一系列以Web2.0为核心应用而构建的社交网络服务平台。

 

  互联网推动着人类活动的科学化、技术化、知识化,改变着人类的价值体系,进而为道德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和科技基础,给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具体而言,网络社交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虚拟性

 

  网络社交是以虚拟技术为基础的。在网络世界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以非面对面的间接交往为主,以文本和虚拟图像等符号为表现形式。个人的真实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家庭、工作单位和其他社会关系信息等,都可能被按照交往个体的主观愿望或者某种个人目的进行改编,交际行为也因此具有了虚拟性。在这样的社交情境中,交往个体没有了面对面的现实社交压力和责任约束,社交焦虑降低,安全感增强,一直压抑的本我可以相对安全地跳出来活动,不过,失去自我超我约束的本我的活动,对社交个体和社会可能带来负面影响。

 

  ()自由性

 

  网络社会分散式的网络结构,使网络社交人群出现没有等级、尊卑的自由平等关系,因而网络社交不再拘束,具有自由性。人们可以在网络空间尽情宣泄,享受这份自由带来的放松和愉悦。当然,由于大学生的自制力和法制观念不够成熟等原因,网络在给他们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可能给他们的身心健康和人身安全带来隐患。

 

  ()异化性

 

  网络社交主要以计算机和智能手机为媒介进行交流,交流的心理体验依赖于交流双方在网络上呈现的语句文本和图片,以及对这些文本和图片的赋义。这种人机系统高度自动化、精确化和刻板化的特征容易导致明显的心理投射现象,有助于交流个体主观地去获取心理满足、填补现实社交的种种不满足和缺憾。然而,它的弊端也很突出,交流双方无法直观地感受对方的一颦一笑,无法真切地感受对方的心情和温度,缺乏人情味,很难识别对方传递的信息的真伪。因此,网络社交普遍缺乏现实社交的及时性和温暖感,容易使人走向冷漠和非社会化,容易导致现实人性本身的丧失和异化。

 

  ()多元性

 

  网络社交不受时空限制,在网络世界中,整个地球就是一个地球村,不同国度和地区的人们带着各自的文化、风俗、观念和信仰,在同一个平台上交流,一切信息和观点都可以多元化,有助于激发想象、拓展思路、产生创意。而从另一个方面看,网络社交对于道德品质和法律意识不成熟的个体来说,一切都那么多元的现象也很令人担忧。

 

  二、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

 

  20世纪80年代起,以Seligman等人为代表的美国心理学家开创了心理学研究的新视角,他们主张在原有病理心理学的基础上,更多地关注人的积极品质,比如真诚、友善、爱、热情、宽容、自律、幽默、感恩、团队精神、勇敢、乐观、希望等。通过关注、培养及强化人的积极品质与优势,增进心理健康水平,提升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视角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positive”一词的含义是正向的、积极的,可见,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视角在于关注人正向的、积极的品质,即关注那些有助于个体克服逆境、获得成功的正向品质,关注那些能让个体富有心理弹性的积极品质,关注标识个体的优势特征来增强个体的自信心,调动其潜能,进而提升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的聚焦优势、放大优势的方法。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积极心理学作为一门关于人的潜能和美德的科学,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积极的主观体验;个人成长水平上的积极心理特征研究;群体水平上的积极公众品质。

 

  1.积极的主观体验。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个体对待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积极体验。在对待过去方面,主要研究满足、满意等积极体验;在对待现在方面,主要研究幸福、快乐等积极体验;在对待将来方面,主要研究乐观和希望等积极体验。

 

  2.个人成长水平上的积极心理特质研究。积极心理学延续人本主义的思路,以人类的自我管理、自我要求、自我导向和高适应性为前提理论假设。积极心理学家认为,积极人格特质主要是通过对个体各种现实能力与潜在能力加以激发和强化,当激发和强化使某种现实能力或潜在能力变成一种习惯性的工作方式时,积极人格特质也就形成了。积极人格有助于个体采取更有效的应对策略,在这一方面,心理学家具体研究了24种积极人格特质,包括自我决定、乐观、希望、感恩、智慧等,其中引起较多关注的是自我决定论和习得性乐观。

 

  3.群体水平上的积极公众品质。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指出,当个体的成长环境中充满最优的支持、肯定和最民主自由的选择时,他就最有可能健康成长并达到自我实现,反之,则不易养成健康的情感和行为模式。

 

  积极心理学非常重视社会环境对个体的影响。如果个体成长的社会环境充满利他、关爱、文明、容忍力等积极的公众品质,那么该个体也更容易形成相应的品质,并回馈社会,促进良性循环,进而让社会公众的幸福感得到提升。

 

  大学生的网络社交技能也可以在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取向和研究内容基础上加以培养。

 

  三、大学生网络社交的益处及技能培养

 

  ()网络社交有助于降低大学生的现实社交焦虑水平

 

  网络社交的多元性有助于大学生扩大交往面,在多元的网络人群中自由选择交往对象,同时,还可以按照自我需求选择性地进行自我表露。网络社交大多以文本方式与朋友进行交往,这充分体现了网络社交的异化性特征,异化带来的匿名性和失同步性有助于社交个体回避现实社交中可能因紧张或动机不纯等带来的不自然的肢体语言、眼神接触和冷场等尴尬现象。此外,以文本方式进行的人际交往可以减少评价恐惧,理解对方发过来的文本信息有较大的主观性和较强的灵活性,比直接面对面地对方的表情信息和肢体语言信息要轻松很多。网络社交的失同步性也让社交个体有充足的时间去调整情绪、组织语言、修饰自我,以一个最从容的状态呈现在网络社交中。有研究发现:青少年通过网络社交,不仅降低了他们在现实社交活动中的焦虑水平,他们与同伴的友谊质量也得到了改善。

 

  总之,在网络社交中,社交个体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社交的特征,自己控制暴露水平、社交节奏和社交进展,进而减少社交挫败感,增强社交信心,体验社交带来的美好感受。在条件适合的情况下,这些社交个体会把网络社交的成功经验、自信心和愉悦感受迁移到现实社交中去,降低现实社交焦虑水平,提升现实社交品质,增强人际愉悦度。

 

  ()网络社交可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身及与周围世界关系的心理表征,表现为认识、情感、意志三种形式,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良好的自我意识是心理健康的基础,也是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必备条件。网络社交可以帮助大学生在相对自由和安全的社交环境中去体验社交中的喜怒哀乐,进而明白哪些性格特征、哪些言语方式在社交中受欢迎,哪些会让自己很受挫,也把网络社交中的各种感受当作一面镜子,照照自己,逐渐改善或者摒弃社交中不受欢迎的性格特征,养成更多受人欢迎的性格特征。这对在网络社交中获得自我意识体验和进行调试的大学生来说,安全性高,自由度大,挫败感少,尤其适合心理安全感不足、性格内向、自尊心强、人际敏感度高或有轻微自闭倾向的个体。

 

  ()网络社交可以培养和增进大学生的积极情绪

 

  积极情绪是指个体在朝向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取得进步或得到他人积极评价时产生的正向感受。比如喜悦、感激、宁静、沉浸、希望、自豪和爱等。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社交的多元性、自由性和信息传递的不同步性,灵活地、扬长避短地进行网络社交。网络的多元性特征有助于大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社交个体或社交群体,通过与他们的交往获得喜悦、爱、希望和感激等积极情绪。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信息传递的不同步性去酝酿和准备自己,以一种最好的状态进行网络社交活动,进而获得喜悦、自豪等积极情绪,促进心理健康,提升主观幸福感,以更好的情绪状态投入社交,进一步获得社交自信心和愉悦感,产生良性循环。

 

  ()网络社交可以让大学生获得社交习得性乐观

 

  习得性无助是指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理状态。不可控的环境、伴随性认知和放弃反应是习得性无助产生的原因,行为和结果的不可控性是导致习得性无助产生的关键因素。

 

  积极心理学之父Seligman认为,乐观是指人们对已经发生的事件作解释时,对正向的、好的事情进行持久的、普遍的和个人的归因。与习得性无助相反,习得性乐观是指通过后天的实践和学习养成的乐观感受,即当个体发现通过努力、拼搏和坚持能渐渐达成目标,取得成就,他就会持续地努力,表现为此后的积极行为。

 

  性格内向、不善言辞、不善变通的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对新环境、新的人际氛围的适应性差,对自己的社交行为及其结果有较强的不可控感、不安全感和焦虑感,因此容易对现实社交产生习得性无助。此时,网络社交对这些同学来说就相对可控和相对安全,他们可以利用网络社交的虚拟性这一特点,通过选择性的自我暴露、自我包装来进行自我保护,避免现实社交中可能遭受的自尊心受伤、安全感受创等负面影响;他们也可以利用网络社交的自由性这一特点,自由地选择或更换交往对象,找到适合与自己交往的朋友,以便在社交中得到尊重和认可,使社交能力得到锻炼、社交自信心增强,进而获得社交愉悦感和成就感,逐渐产生社交习得性乐观,最后把这种社交习得性乐观迁移到现实社交中去,提升现实社交能力,获得现实社交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网络社交可以培养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

 

  亲社会行为是指对他人和社会有益的能够带来积极影响的助人行为、利他行为或其他更为广泛的行为,如分享、合作、安慰、捐赠、谦让等。亲社会行为兼具助人和利他两个特征,即助人者主动提供帮助、支持,其结果有益于他人、集体和社会。

 

  由于网络空间比现实空间更具平等性、开放性和匿名性,大学生们更倾向于在网络社交中表现出理解、共情、分享、合作和帮助等亲社会行为。同时,网络传播的便捷性和快速性也更有利于网络社交中的亲社会行为引发相应的从众效应,让网络社交中出现的亲社会行为的覆盖面更广,带动更多的人模仿和实施相应的亲社会行为,让受益面扩大。由于网络传播具有及时性、互动性和覆盖面广的特点,大学生在网络社交中的亲社会行为能快速地获得相关人士,甚至社会给予的及时肯定和回馈,他们的人生意义感和价值感会因此得到提升,主观幸福感会增强,这对他们的亲社会行为是一种有力的正强化,于是类似亲社会行为的发生频率会增加,相应的亲社会行为也会迁移到现实社交中去。

 

  总之,从积极心理学的关注正向、激发潜能的视角对待大学生的网络社交行为,在此过程中注重积极品质的培养,引导他们把相应的积极品质迁移到现实社交中去,就能有效地提升大学生的社交技能和社交品质,增进其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

 

  作者:黄荣兵 刘孝群 来源:教育与职业() 20165

 

  第2:心理学视角下社交网络用户个体行为探析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我国的网络环境已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新兴的手机用户群体数量已经逐渐超过了传统的PC机器用户人数。(personal-computer)由于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速度比较快,多元价值观冲击着我国的社交网络用户的个人价值观。因此,相关部门应该重视当今网络下的心理学变化,从而迎接社会主义新时期思想观念对于广大人民群众工作的冲击。本文根据心理学视角下网络用户的行为进行分析,开展社交网络背景下个人行为的分析。

 

  在新媒体的使用过程中,手机、IPD等移动终端设备的使用人数增加的情况不容忽视,社交网络用户的个人行为应该受到规范和管理。商业企业一定要重视利用主流手机社交软件的使用来降低市场开发活动中的难度。通过进行管理活动中的社会性网络服务质量提高,服务于广大的人民群众正常的生产和生活。

 

  一、我国社交网络用户的发展现状

 

  当今时代,经济建设速度越来越快,各种高科技电子舶来品不断抢占我国市场,社交渠道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也极大丰富。大学生群体在使用手机进行网上冲浪活动越来越频繁。手机腾讯公司的QQ、微信(微信聊天软件从2011年推广使用,用户每年呈亿级单位增长,从2011年的1.2亿人迅速飙升至2014年底的5.4亿人。)相比较传统社交网络平台,微信工具以其交流的便捷性和支付工具与交流方式的统一性,逐渐赢得了广大用户的信赖。在心理学视角下开展社交网络软件分析,我们发现,微信软件结合了当今时代最为流行的支付方式,吸引了广大用户的参与。广大群众都有从众心理,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开发了众多的功能,比如抢红包等功能,吸引了大量的用户使用微信。根据用户使用微信软件的频率,我们发现每天一次使用微信的人数达到36.23%,每天多次使用微信的人员也有31%

 

  二、心理学视角下社交网络用户个体行为分析

 

  1.积极心理学的作用

 

  积极心理学对人具有暗示作用,它突出人的美好心灵与优秀品质,可表现为一种理念、一种思想、一种技术、一种行动。为了提高高校学生管理水平,必须树立新的心理学分析观念,构建新的社交软件运用途径。首先,技术人员要坚持与时俱进原则,不再受传统理念的束缚,及时更新教学观念,发现的优势、长处,促使用户潜力得以开发;其次,教育人员需强化积极心理学教育,对社交用户积极品质进行培养,促使社交用户的抗挫折能力、自我调适能力增强;再者,教育人员要突出社交用户主体地位,利用积极心理学对社交用户进行引导,指导社交用户进行自我鉴别、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自我启发;最后,要将素质扩展作为心理学的核心内容,做好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促使社交用户活力得以激发,有利于对社交用户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

 

  根据我们国家工信部在2014年底作出的一项调查显示:92%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会使用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等交流工具进行网上活动。其中,70%的大学生经常性地使用手机软件新媒体在互联网上冲浪,进行资料查询、阅读材料活动。学习,上网聊天以其观看影片等活是大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事情。

 

  在开展思想政治心理健康管理的过程中,应该侧重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和积极宣传同时,强调当代大学生社交用户的历史使命感,强化社交用户为人民服务的重要思想意识培养工作,通过有效的沟通,QQ群和微博等聊天工具中,与更多的社交用户进行相互了解和沟通,加强网络发布平台与社交用户之间的相互信任,发布一些思想政治宣传中的最新信息。

 

  2.个性心理倾向的作用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多种文化观和不断改变的社会价值观对社交用户的心理管理和教育工作带来了越来越具体的困难。在不断碰撞的思想教育活动中,网络信息的发布和管理平台工作人员应该通过网络思维的交互向学生传递正能量。

 

  个性心理倾向对态度选择具有决定性作用,是个性的主要表现,在个性结构中包含多个活跃因素,例如兴趣、动机、需要等。需要是客观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人类实践活动、认识活动的动力源泉,在心理学视角下开展用户个体行为分析,教育人员要明确社交用户的心理特征,对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能动性进行激发。技术人员需采用多元化的分析形式,对社交用户的不良动机、消极情绪进行抑制,鼓励社交用户投入到健康的额网络活动中,促培养高尚情操,引导社交用户抵制不良兴趣,抵制社会中的各种诱惑。通过尊重社交用户个性,对社交用户实施心理学教育,有利于做好社交用户管理工作,进而提高管理效率。

 

  积极心理学认为在社交用户健康教育过程中,首先需清理过去事件,对现阶段社交用户的心理状况进行分析,找出过去事件中的不合理因素,明确社交用户心理问题是因何种因素所致。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重新评价自己的过去,促进积极情感体验形成的过程,能够帮助社交用户对自身健康状况做出客观判断,增强对自身的进一步认识。

 

  3.对用于积极心理品质进行影响

 

  就积极心理学的角度上看,所谓心理健康,并不是单纯指没有心理疾病,而是要注重积极情绪的培养,使人获取良好社会功能。积极心理学认为任何人都需具备积极心理潜能,在影响过程中,要重视培养积极心理潜能,例如培养情绪情感体验、培养积极思维活动等。为了强化对社交用户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在教育期间,还要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系统,通过构建该系统,可及时获取到信息资源,对用户等要素进行整合,充分发挥积极心理学的影响功能。与传统消极网络价值分析观念相较,推动了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变革。

 

  作者:孙婧娴 来源: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62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