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心理学教育论文

先交“心”,再教学——浅谈初中教育心理学

2016-12-02 09:4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本文通过简单介绍什么是初中教育心理学、当今初中生到底是哪些主要心理问题并举例说明,以及结合自身工作经验、在了解一个成人该具备哪些健康心理素质的基础上,阐述一名初中教师该重点具备的心理健康要素,最后在此基础上,具体提出该初中教师究竟该如何一一解决初中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表现。最后得出结论:先对学生交出自己真诚的内心,与学生保持的沟通和交流,了解自己的,更了解学生的内心,才能更有效的教授给学生知识。

 

  一、什么是初中教育心理学

 

  在对心理学的定义中,心理学家有这样几个目标:在适宜的水平上客观地描述行为,解释产生行为的原因,预测行为何时会发生,以及控制行为以改进生活质量。

 

  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十分宽泛,包括:发展心理学、学习心理学、人格心理学、感觉与知觉心理学、比较心理学、生理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性别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文化心理学、进化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学前儿童心理学、行为心理学、犯罪心理学。

 

  而本文要探讨的研究对象——初中生,所要涉及到的心理研究领域,则是以上多种领域的结合。我不是心理专家,只是作为长期与初中生打交道的老师,愿意从非专业的角度,剖析自我与学生的心理,达到改进教学质量、和谐师生关系、呵护学生心灵健康成长的目的。

 

  结合我十年来所面对的庞大的初中生群体,简单把初中生的主要心理归为以下几类:

 

  依赖心理、自负/盲足自大、自卑心理、逆反心理、嫉妒心理、厌学心理、孤僻心理、易怒心理、偶像崇拜。

 

  二、初中教师心理

 

  教育家徐特立指出,教师有两种人格,一种是经师,即教科学知识;一种是人师,即教怎样做人。《教育心理学》一书指出,教师是个角色丛,包括:教员角色、组织者角色、人类灵魂工程师角色、心理医生角色、青少年朋友角色、父母角色、榜样角色、学校管理者角色研究者角色、被攻击对象。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教师需要具备以下能力:运用科学手段洞察学生、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和有效影响学生、及时发现和妥善处理学生心理问题。

 

  我们以教师这个身份,要起到以身作则引导学生的作用,分别是:

 

  A、适度的自我批评。人无完人,即使是教书育人的教师,也会有做错事情的时候,比如,错误地批评了学生,或者在教课过程中出现了小失误等等。这种情况下,及时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勇于向学生承认自己的错误,及时纠正。

 

  B、较强的主动性。初中生的性格各不相同,成长环境和背景也各不相同,主动性程度也参差不齐,这时候,如何让学生更有主动性地去学习,成为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除了平时的言传教导之外,身教依然更为有效,如果教师自身有较强的主动性,比如,主动不断增强自身修养、学习多方面知识充实自己,主动与学生沟通、与家长交流,主动为班级服务等等,学生会欣然效仿。

 

  C、了解自己的动机和目的。学生在学校里,要做的事情当然是学习各类知识,可是,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明白到底为什么要学习。实际上,如果教师能在平常教学中,让学生了解这样的一种观念老师教书的目的是明确的,是为了实现自己教育育人的理想,是为了国家的未来出一份力,是希望孩子们都有好的人生,等等,也就是说,教师首先向学生明确自己的教书目的,再要求学生思考自己学习的动机,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D、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一定的个性,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判断是非的标准。教师,通常是学生的首要模范和学习对象,除了学习知识,其行为、性格等,也常常会被学生不知不觉地效仿。教师在学校中,不仅是简单地完成教学任务,也要处处以身作则,比如,和同事、学生、家长相处融洽,有个性却不张扬,有想法不人云亦云,爱思考爱学习,处事果断,对学生的是非对错能够准确判断并处理。

 

  三、初中生常见心理表现及教师应对方式

 

  大概分析了初中生的几种常见心理,归纳了作为教师应该重点具备的几大心理标准后,我们再来试着探讨一下,教师在面对第一段中所提到的几种学生心理状况时,究竟该如何化解和引导。

 

  A、 依赖心理。根据第一段中的A事例,13岁的初一女生A,一旦离开父母就无法主动有效的学习,有极强的依赖心理。教师首先要分析该女生的几个问题:一是主动性不强,离开父母的督促就不主动学习;二是独立性差,学习需要父母的陪伴甚至帮助才能进行;三是环境适应性差,从自己家到奶奶家,就不能很好的适应环境,影响学习效果。针对这几个问题,教师一是与其父母深入沟通,改变父母如陪伴小学生一般过分参与学习过程的习惯;二是与女生A进行沟通交流,指出其问题所在,告知其危害,并且充分鼓励她的自信心,让她认识到,没有父母的参与,自己也有能力保持好成绩,同时循循善诱地告诉她该如何建立自觉性、独立性;第三是找班级几个自觉性主动性较强、成绩较好的女生,让她们与女生A多沟通交流,传授自身学习经验。相信一段时间后,女生A的依赖心理会有所改变。

 

  B、 盲目自大。16岁的初三男生B,成天夸口自己智商高,成绩差只是因为不想努力,鄙视用功的同学,不思进取,学习态度不端正,人缘也不好。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师首先应该耐心而又和蔼地找其多沟通几次,以随意闲聊的模式,首先肯定男生B的智商,其次指出,这世上所有的成绩都要靠天分加努力才能取得,在此之前,教师要先了解到该男生所喜爱和关注的偶像或者明星人物,并且选择其中几个正面努力的明星为例,让男生以偶像为榜样改变自己。同时,教师还可以用几个人人讨厌的爱夸口,爱标榜,爱吹牛的负面形象为例,让男生意识到自己总是标榜自己高智商是不好的行为。总之,男生B的盲目自信,需要用缓和的方式去化解,在保护其自尊和自信的基础上,用他所能接受的人物为例,使其改变。

 

  总之,与学生产生共情,深入理解学生心理,推心置腹的沟通交流,发自内心的关心,是解决学生所有心理问题的前提。也就是说,先对学生交出自己真诚的内心,与学生保持的沟通和交流,了解自己的,更了解学生的内心,才能更有效的教授给学生知识。

 

  作者:郝宇 来源:中小学教育 201412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