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心理学教育论文

浅析积极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

2016-09-12 11:47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随着科技和教育水平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心理学在国内外的地位日益提升,积极心理学对于教育等各个方面的作用也逐渐被人们重视。本文就积极心理学及其在高等教育实践中的运用做了简要的探析。

 

  一、积极心理学及其意义

 

  积极心理学英文为Positive Psychology,它是指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它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1]从研究内容来讲,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在主观的层面上是研究积极的主观体验,幸福感和满足(对过去)、希望和乐观主义(对未来)以及快乐和幸福感(对现在),包括它们的生理机制以及获得途径;第二,在个人的层面上,是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如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巧、对美的感受力、毅力等等;第三,在群体的层面上,研究公民美德和使个体成为具有责任感、利他主义、有礼貌、宽容和有职业道德的公民的社会组织,包括健康的家庭、关系良好的社区、有效能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

 

  ()积极心理学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易被学生接受,拓展了健康心理学教育的途径

 

  对于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来说,采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过分地揭发他们的问题来期望他们改正常常会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不过多的揭示心理问题,而是强调个体内部心理的积极因素的积极心理学受到了广大大学生的欢迎。积极心理学所涉及的幸福、快乐、积极的观念更容易为大学生们所接受。此外,在引导手段上,积极心理学更多地倾向于一种鼓励或者说激励的方式来引导和启发大学生,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这种引导方式也容易被大学生所接受。

 

  ()积极心理学强调的积极预防思想能有效地预防高校危机的发生

 

  积极心理学者认为,相对于研究修补个体部缺陷的途径而言,研究如何通过对个体内部系统的塑造、从而使个体产生对危机的免疫能力的途径更为重要。这一点在高校中适用的体现为:通过对大学生内部系统的调整,培养大学生的耐挫能力、对压力的承受能力以及自我调整的能力等等。具备上述能力的大学生在遇到一些可能给他们带来心理失衡的突发事件时能经受住压力和打击,不会随便被击垮,避免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因此,积极心理学能从整体上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降低了心理问题的发生率,能有效地预防高校危机的发生。

 

  ()积极心理学能营造创造良好的师生氛围,构建和谐校园环境

 

  200810月,我国先后出现了三起戮师事件,引起了社会上广泛的讨论,紧张的师生关系受到了高度关注,创造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校园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师道观念的淡薄,传统的说教方式已不能很好地维持良好的师生关系,高校应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改变教育方式。积极心理学倡导的关注自身积极情绪的培养,能较好地缓和高校师生关系的紧张。积极心理学提倡:首先,教师应关注自己的情绪成长,培养积极快乐的人格,这样才能感染到学生,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其次,教师应改变看待学生的视角,不能只是看到学生的不足与问各种因素,在实践中有针对性地开展对这些因素的培养和训练,从而促进学生和自身积极心态的培养。只有教师和学生都有着积极的心理素质,师生关系才会走向健康良好的方向,进而构建和谐校园环境。

 

浅析积极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的运用


  二、积极心理学在高校中的运用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已受到了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几乎所有的高校都采取了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其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设置心理咨询室,为主动上门求助的学生提供咨询;通过各种调查方式(如设置心理委员、利用各种量表进行心理普查等等)圈出个别问题较严重却不愿主动寻求帮助的个体,并启动危机干预;开展相关专题的讲座、设置心理健康宣传日,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从实践效果来看,上述方式只能传递给部分学生一些排解负性信息、负性情绪的方法。对于如何建立积极向上、正面快乐的心理情绪,大部分学生还是一无所知。此外,随着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变化发展,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略显单薄和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也在逐渐下降。如何改变心理健康教育在实践中过于抽象和枯燥的现象,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是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积极心理学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优办法。结合我国高校具体情况,在高校中运用积极心理学应注意以下方面:

 

  ()以人为本的理念为指导原则

 

  高等教育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观。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以学生的全面而充分发展为本,真正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就是要符合学生的精神需要和成才需要去了解学生、尊重学生;就是要给学生提供最大的选择机会,包括学习时间、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等等;就是要既使学生正确地继承知识,又使学生发展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构建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理念,不仅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还要做到以教师为主体,按照高教发展规律和教师自身事业发展需求,加强教师管理,体现人文关怀,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在当今社会,教育已不再只是扫除愚昧无知的工具。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当代教育是在探索全人类幸福的途径,为现在和未来的人们能更好、更幸福地生活开辟道路。因此,现代教育离不开对人类本身的关注,以人为本理念应贯穿教育的始终。

 

  ()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引导学生挖掘自身的潜在积极因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越来越多的教师发现,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打击批判式的消极教育只能取得相反的作用。传统的教育模式习惯从学生的问题着手,其目的是矫正学生的缺点。但是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却显示,过分地揭露其不足并不能达到矫正的目的,反而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情绪。与此相对的是,积极心理学主张的赏识教育以人性为基础,以赏识为先导,便于激发被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和潜在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的独立性增强,大学生们喜欢怀疑、争论,对别人的意见不轻易盲从。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平时的生活里,教师应该用肯定的态度、欣赏的眼光、鼓励的语言面对他们,以激励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挖掘自身积极因素,体会美好人生。

 

  ()宣传积极心理因素形成途径,提倡学生积极预防、自我预防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侧重于对心理疾病病症和治疗的宣传,缺乏对积极心理因素培养途径的宣传。宣传的方法可以是讲座、团体辅导或者班团活动,以挖掘自身及他人积极因素为主题,解析这些因素的形成原因,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这些积极的因素是如何形成的,在他人身上还有哪些积极因素是自身所缺乏的,借鉴他人的经验,在以后的生活中注意培养自身缺乏的积极因素,从而培养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对待自身的缺点和不足,正视缺点的同时肯定自身的优点。增进学生的积极体验是发展学生积极品质的一条最有效途径,当学生有了更多的积极体验后,就会对自己提出更高要求,这种要求来自于学生自身,所以它更容易形成某种人格特征。拥有积极心态和健全人格的学生能够自觉的抵抗压力、排解负面情绪,从而达到预防的目的。

 

  此外,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包括了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拥有良好心理素质的教师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只有每位教师都能拥有积极健的心理素质才能培养出全面、健康的大学生。因此,高校在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同时也要重视教师的心理健康。人文关怀、以人为本是积极心理学的精髓所在,高校只有真正确立了以人为本的育人观念,各项工作真正做到人文关怀,才能培养越来越多的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人才。

 

  作者:曾坤 来源:西江文艺 20165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