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心理学教育论文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探析

2016-06-30 10:3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自媒体以其多样化、平民化和普泛化,在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社会角色,也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既符合时代的特点,也为大学生心理学教育提供了新的血液和生命力,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形成积极的体验幸福感,发展个体潜在的人格品质,以共同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给传统的学习方式带来了冲击和挑战。大学生作为自媒体时代的主要参与者,其学习途径较依赖于教师讲授和课堂学习的传统学习更为多样,教育资源更为广阔,参与方式更为自主和多样化,群体影响更为深刻。积极心理学反动于传统心理学消极悲观层面,着力于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内在潜质的开发,改善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客体关系,这就要求我们要构建兼顾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与心理问题消解、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注重自我体验、善于整合各种社会和教育资源的新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在传播技术和传播媒介发展融合的时代,信息的流动达到空前的自由,传媒生态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由传统的点到面的受众传播,转化为点到点的对等的传播,参与个体更具主动性、参与性和个性,人人都是传者受者,标志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

 

  1.自媒体的概念。美国新闻学会的媒体中心于20037月出版了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位联合提出的“We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其中对“WeMedia(自媒体)”下了一个十分严谨的定义:“We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他们本身的新闻的途径。

 

  2.自媒体的特点。自媒体具有平民化、个性化、门槛低、运作简单、交互性强、传播迅速、良莠不齐、可信度低等诸多特点。其最根本的特点就是平民化:草根新闻,源于大众,为了大众。人们可以任意选择提供自媒体的网站,只通过简单的注册申请,就可以在网络上创建属于自己的媒体。自主地在自己的媒体上表达观点,传递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构建自己的社交网络。信息能够迅速地传播,受众也可以迅速地对信息传播的效果进行反馈。但其良莠不齐的特点导致:优秀的自媒体可让受众得到心灵的启发,发现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但一些碎片化、歧义化、复杂化、多元化的信息和数据流,让我们难以辨识信息的真伪和虚实,其影响却是负面的。

 

  3.自媒体传播发展的心理动因。自媒体爆发出如此大的能量,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传播主体的多样化、平民化和普泛化。其传播主体来自各行各业,每个人又有各自的视角和价值取向,新闻的内容、发表的观点覆盖面更广。这些业余的媒体人相对体现出更强烈的无功利性,有些判断往往更客观、公正,但也体现出更多的预设立场和偏见。自媒体授话语权给草根阶层,其普泛化的特点使自我声音的表达愈来愈成为一种趋势。

 

  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1.积极心理学概述。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20世纪末首先在美国兴起的一场心理学运动,发起者是美国心理学家赛里格曼。它倡导人类要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作出新的解读,它关注人的心理机能,重视人潜能的发挥,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建立起高质量的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

 

  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流派,积极心理学主要是对最理想的人类机能进行科学的研究,关注于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人格特性和积极社会环境三个方面的研究,实现心理学的价值平衡,强调个人的积极力量。从一定意义上说,积极心理学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提倡积极人性论,消解传统心理学过于偏重问题的片面性,真正恢复了心理学本来应有的功能和使命。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探析

2.积极心理学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第一,积极心理学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新的价值取向,兼顾问题的消解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积极心理学整合了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这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目标。深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改变了以往只注重消极的心理疾病的预防矫正的做法,把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集中在促进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注重培养人的积极心理品质。

 

第二,积极心理学改善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客体关系,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心理健康是建立信任的关系从而消除心理问题,而积极心理学把教师和学生都作为成长中的、发展中的个体,要把学生看做是充满潜力的个体,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帮助学生实现个人价值和享受幸福人生,从而营造积极的学校环境。

 

第三,积极心理学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应该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双方的自我体验。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是教育者,也是自我心理的调适者,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和成长的空间,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消解问题的同时,让参与者体会到积极的自我体验,获得个人幸福感和并使积极人格品质潜质得以发掘,进而形成积极的组织和群体,在自我、个体和群体三个层面上获得心理发展。

 

第四,积极心理学拓展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应该善于整合学校环境下的教育资源。在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中,很多人致力于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区分开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心理咨询、开讲座等,积极心理学则强调学校的一切资源都可以利用,鼓励教师发展和利用自己的积极心理,在课堂上影响和和帮助学生学习和开发积极心理,营造积极的、宽松愉快的、时刻能体会到幸福感的学习和生活氛围,注重积极的心理体验,形成一种互动多维的交叉网络,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各学科教学、各项学校活动等因素融合在一起。3.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健康建教育是以积极和发展为取向,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个体身心全面发展的心理教育活动,认为消除或摆脱各种心理问题的人并不一定意味着心理健康,心理健康还包括正向能量和积极品质的产生和增加,促进持续发展的人格特征和社会环境的良好互动状态。积极心理健康包括积极的自我状态,全面成长、发展和自我实现;情感控制和情绪调节;良好的社会和社交应对技能;获得个人幸福感,积极人格品质潜质得以发掘,进而形成积极的组织和群体。

 

  三、时代呼唤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20157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56,我国网民规模达6.6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8.8%,手机网民规模达5.94亿。大学生是接触和使用自媒体最早、最直接的群体,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通过网络、微信、QQ、微博、播客等形式多样的自媒体获取各种资源和信息,并进行互动交流,自媒体正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自媒体使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同时,受其自身社会经验和判断力的影响,也更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因此,在自媒体时代,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四、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探析

 

  1.确立积极目标。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以其积极区别于以往心理健康教育的消极,是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和补充。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除了心理问题的消解,重点要放在培养大学生内在积极心理品质和心理潜能的开发,增进主观幸福感,提高生活满意度,开发心理潜能,强化多元智能,培养创新能力,树立自尊自信,完善积极人格。

 

  2.树立整体意识。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不仅有全体大学生,还包括教师和家长,强调主观体验,倡导全方位、全过程、全渗透和全参与,形成以专业教师为核心,教师、学生和家长为主体,以正向校园文化、互动网络媒体、积极社会环境为氛围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立体网络。更加开放自由的利用好自媒体,以自媒体为纽带,形成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家长、教师与家长等多维度的互助模式,获取更多的爱与支持,加深相互的理解和交流,在互助感悟中获得自我成长。

 

  3.建立共享体验式平台。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更多地从各种媒体来学习知识、获取信息和经验。这就要求在新时代的大学教学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中,要增强传统的课堂传输和讲授的体验性,还要把教育延伸到课堂外,要让大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有效地获取需要的文化知识、社会体验和生存技能,提高个人感悟,建立自强不息、天人合一的生态可持续的学习和教育平台。

 

  4.增强媒体素养,引导积极的习惯。自媒体的发展要求教育工作者提高运用媒体的能力,让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世界优秀的科技成果、积极的人生理念等渗透到教学的内与外,可以以教师、优秀学生为中心,建立网络社交群体,形成积极的网络学习环境和舆论环境,提高媒体素养,自觉传播积极的、富含正能量的信息和知识,自觉抵制不良内容、低俗文化和负面舆论的扩散,形成积极的、正向的校园社会生态氛围,获得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人格特性和积极的社会环境,使心理健康教育可持续发展。

 

  作者:孙世佳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619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