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心理学教育论文

就业压力下高职贫困生心理障碍的形成及矫正研

2015-07-04 09:10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做好高职贫困生心理障碍的疏导与矫正工作,是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应尽的义务与责任。本文分析了就业压力对高职贫困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心理辅导方法。
  关键词:高职;贫困生;就业;心理障碍;疏导
  
  研究高职贫困生就业压力疏导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我国高校在校生与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长(2006年,高校在校生达2300多万,毕业生413万),然而,毕业生的平均就业率却始终只维持在70%左右,特别是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仍是毕业生就业问题中的的难点和重点。①这一现状,会给本已对就业问题顾虑重重的高职学生、特别是贫困生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本课题组对湖南部分高职院校360名在校贫困生所作的调查显示,认为自己将来就业压力巨大的学生竟达336人,占被调查人数的93.33%。这些学生还处于青年阶段,正是认知、情感、意志、个性以及自我意识与世界观形成发展时期,这种心理负荷如果长期得不到有效的疏导与矫正,容易引发各种心理障碍,甚至造成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因此,研究高职贫困生就业压力的疏导,不仅可以树立正气和典型,也是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要工作。
  
  高职贫困生就业压力下的心理障碍消除实践
  
  为研究高职贫困生就业压力下的心理障碍形成原因及解决对策,2006年底,本课题组将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60名在校贫困生组成了一个特殊的社团——“三自”协会,由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室的教师担任指导老师,积极开展心理调查与团体、个体心理辅导。wWw.133229.COM
  (一)高职贫困生容易滋生的几种心理障碍
  通过心理健康调查与分析,我们发现,部分贫困生存在以下几种心理障碍:
  1.焦虑。主要表现在对就业问题十分敏感、紧张,对自己的未来极为忧心,担心“毕业即失业”。
  2.自卑。主要表现在学历上的自卑、对未来工作信心的不足,羡慕本科生,惧怕与本科生同台竞争。
  3.抑郁。主要表现在愧疚(觉得辜负亲人的期望),学习动力不足,心境低落,认为自己“百无一用”。
  3.自我封闭。主要表现在不愿或害怕与人交流、沟通,不合群。
  4.轻度精神分裂。主要表现在耽于幻想、特别是就业幻想;对现实不满、偏激,喜欢怨天尤人。
  (二)就业压力与高职贫困生心理障碍的形成
  大多数高职贫困生都渴望毕业后有一份好的工作、缓解家庭的经济困难、回报父母,同时也让自己生活安定、实现人生价值。然而,就业困难会使他们感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距,甚至产生心理障碍。正如有学者所论:“在大众化时代,个体对高等教育需求容易异化为对精英符号的追求,即对学历、文凭本身的追求,这些都是精英时代打下的烙印。在经济不发达时代,成为精英是克服物质条件限制的一揽子式的解决方案,这时,精英符号具有无穷的魅力,因为精英就意味着优越的社会地位,意味着告别贫穷的烦扰;当社会经济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有可能使高等教育变成一种普通化的权利时,高等教育与精英符号直接联结才开始松动,因此,此时进入高等教育不再是成为精英的唯一条件……这是一个痛苦的精神嬗变的过程”②。
  高职贫困生正经历这样一个痛苦的嬗变过程:他们期望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却不得不面对“读大学并不等于成为精英”的现状;同时,由于对就业的一知半解、就业信息的捕风捉影而引起的“茫然”的就业恐慌,更让其对前途十分忧虑。这种忧虑与人生的憧憬相交集,使他们心理压力陡增。他们只看到许多用人单位标出的“全日制本科”的用人基线,却看不到众多高职毕业生以自己的知识与素质正谱写着灿烂人生;他们只看到从事一些技术含量要求不高的低端岗位的下岗失业人员、中学(中专、中职)毕业生、农民工的薪酬几乎与大学生持平,却看不到自己受过专业教育的可持续竞争力;他们只看到个别毕业生因为找不到满意的工作继续待业,却不明白先就业、再择业的道理。这些偏激的视角,让他们看不清未来,茫然地产生就业恐慌,怀疑自身的价值,甚至埋怨社会,从而产生自卑心理、焦虑心理、抑郁心理、自我封闭心理和偏激心理。


  (三)就业压力下形成的心理障碍消除实践
  自2006年12月始,本课题组紧密围绕“源头”(即就业)问题,针对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三自协会”的60名高职贫困生进行了团体心理辅导。
  1.辅导目标:正视贫困,正视自我;健全人格,促进发展。即通过心理辅导,使学生个人的心理特点与同龄人相符,情绪乐观、稳定,人际关系协调,正确评价和接纳自己,人格完整和谐,能面对和接受现实,有积极向上、现实的人生目标。
  2.辅导实践:坚持采取行为治疗与认知治疗相结合的模式。(详如下图)
  
  第一步:打破心灵壁垒,锻炼心理素质。针对高职贫困生的主要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自卑、自我封闭等),我们辅导的首要目标是帮助他们打破心灵壁垒、树立自信心和塑造完全人格。我们采取“寓教于乐”的方式,以开展游戏、心理教师全程实施引导、点评的形式辅导、锻炼他们。通过组织学生签订“契约”,让学生们“放心”他人;通过“人凳”、“我是小猫”等游戏,让他们放松情绪,融入群体;通过组织学生“自剖”、“互剖”,让他们正视贫困,积极、正确地看待自己。这一环节持续开展了6次,每次3个小时。经过这一阶段的磨合与消融,接受团体心理辅导的贫困生开始敞开心灵,积极在活动中锻炼自己的心理素质,致力培养完全人格(有责任感,可被信赖,做事有原则,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有团队意识和独当一面的意识,尊重他人,有不断学习和社会适应能力),各种不良心理得到有效调节。这一环节的活动即将完结时,一些从不敢当众说话的学生,也勇于主动当众发言,表示贫困曾是压在他们心上的石头,但现在他们明白物质的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意志和精神的贫困;只要好好学习,合理规划人生,“每天进步一点点”,一定会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才。
  第二步,了解就业知识,消除就业疑惑。我们密切结合就业问题,针对高职贫困生开展认知治疗,以讲座、交流等形式开展就业综合辅导。例如开展“大学给予了我们什么”、“就业真的那么难吗?”、“面对就业,我们准备好了吗?”等讨论;刊出“就业信息”墙报;邀请负责学生就业的教师到现场“答疑”;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职业设计等,让学生了解就业政策、全面认识当前就业现状,消除自身就业疑惑,减轻“茫然”的就业压力。
  第三步,开展“模拟就业”,提升就业竞争力。包括在学校设置一些“勤工俭学岗位”让贫困生应聘,以岗位“工资”代替贫困资助,让学生树立“正视贫困”和“以自己的汗水换来报酬光荣”的意识;鼓励他们参与周末兼职,让学生知道“要有收获必须付出”;由课题组划拨经费、依托社团,让他们“在校创业”,从而“零距离”接触体验“工作”的喜怒哀乐、锻炼自己的综合素质等。通过一系列的实践,学生懂得了能力与知识是就业的最强基石,只要自己能力强、素质过硬,就能在社会上立足并取得成绩,树立了信心,学习兴趣较以前也更为浓厚。据最近一次心理调查,最初测试时存在一定心理障碍的学生,其心理素质普遍得到提升。
  我们的工作还在进一步摸索中,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方法还有待进一步总结与改进。在此,热忱欢迎同行们与我们进行交流、探讨。
  注释:
  ①荆德刚.2006沉重的就业话题[j].西北职教,2006,(3).
  ②王洪才,韩文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文化向度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参考文献:
  [1]魏和平,罗娟.就业压力引起心理恐慌“80后”出路在哪儿[ol].搜狐教育频道,2005-08-09.
  [2]周济.批评是我们的工作动力[ol].新华网,2007-03-09.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