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心理学教育论文

浅析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问题及策略

2015-07-04 09:09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在知识经济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学业的艰辛和快节奏的生活给渴望获得知识和能力的年轻大学生们提出了很高的心理要求,也给他们带来了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困扰和压力,心理健康问题也日渐突出。本文主要从学校、社会、家庭等因素来“透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以期找到解决问题的良方,促进大学生健康地成长。
   [关键词]心理健康 社会环境 家庭环境 心理素质教育
  
   知识经济社会是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学业的艰辛和快节奏生活对每一个人,尤其对渴望获得知识和能力以获得未来发展先机的年轻大学生们提出了很高的心理要求,与此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困扰和压力,心理健康问题也日渐突出。本文主要从与大学生联系最密切的几个外在环境因素来分析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以期找到解决问题的良方,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一)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家庭教育缺乏连续性。子女考上大学以后,相当部分家长将精力转移到经济支持上,忽视了子女的心理成长。家庭教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大学阶段的教育既是以往各阶段教育的延续,同时又具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为家长配合学校和社会对大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能力培养。这就要求家长也要不断学习,更新教育观念,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做好其心理调节和保健工作。
   2.缺乏恰当的教育方法和教养方式。为了升学,学校和家长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往往只重视对学生进行智力教育而忽视了情感教育,忽视了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WWW.133229.COm一部分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家长采用简单粗暴的传统家长制手段。这种消极的教养方式容易使子女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抑郁焦虑、偏执敌对等不健康心理。可见,学校和父母的教育观念、家庭教养方式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家庭关系不稳定。由于市场经济的强烈冲击,家庭不和或者父母离异的比例逐年增加。这些家庭矛盾会影响大学生的心理情绪,甚至会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方向。
  
   (二)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社会环境呈现多元化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微观层面呈现日趋多元化的趋势。但是,大学生正处在中西文化交汇、多种价值观冲突的年代。面对不同文化背景和多种价值取向的选择,他们时常感到茫然和困惑。再者,社会环境的多元化淡化了他们的集体主义思想、爱国主义热情,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利益为半径的生活规划。对于物质利益的过度追求、对精神层面的淡漠、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已经使部分大学生变得狭隘而自私。
   2.社会环境的竞争性。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进一步深化,在自谋职业和多种渠道就业的新形势下,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部分学生感到难以适应。学校的就业对策和措施不到位,再加上社会和就业市场本来就存在的各种不正之风,引发出许多与就业相关的心理和社会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着高校的教学秩序以及大学生的正常学习。
   3.现代科技的发展影响和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娱乐和交往方式。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对求知欲极强、辨别力弱、缺乏辩证思维能力的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并在一定的程度上妨碍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聊天、打牌、户外运动等活动已经不多见,许多学生迷恋于网络游戏,玩罢游戏就睡觉,同学之间也很少沟通和交流。有的学生还因此荒废了学业,成为“迷途的羔羊”。
  
   (三)学校的教育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高校扩招所带来的负面问题。最近几年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最快的几年。大学生的人数由十几年前的每年几十万人增长到现在的四百多万。但是,扩招也给教育和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作为硬件资源,如教学大楼、实验设备、学生公寓等,只要有资金,一两年就可以建好。但软件资源,如优秀教师、教育工作者,则需要长时间的培养和积淀。在教师数量和质量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教育教学及其管理如何能到位?当学生的身心健康出现问题时,怎么能得到及时解决呢?
   2.校园里的贫困问题和贫富差距问题。贫困和贫富差距问题已经是校园里不可回避的问题。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现象:同在一个班,有人用钱大手大脚,追求“卓越时尚”的现代贵族生活,而另一些同学却交不上学费,生活拮据,常常省吃俭用,还要四处勤工俭学。虽然相对贫困比绝对贫困更容易忍耐,但更容易让人产生复杂的心理压力。金钱问题成为贫困大学生生活的主要矛盾之一,毕业之后的贫困在一段时间内依然存在,而生活中的光明是否会降临?何时才会来?正是这些消极悲观的心态,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

   3.学习、生活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从中学进入大学校园,学习和生活环境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陌生的面孔、轻松的课程、自由的氛围都使大学生在生活、思维及行为方式上要做出调整和改变。但是,部分学生由于自身与环境变化的脱节,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矛盾和冲突,出现了 “大一现象”:①理想与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②缺乏自我再认识的能力。③失去再次提升的动力。之所以出现这些情况,主要原因在于学习动机和学习态度的不明确,缺乏自主学习的方法和策略,疲于应付考试,难以主动适应新环境。
   此外,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学习氛围、课程设置、教师素质等都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4.心理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大学校园是大学生进行思想、知识、价值观交流的重要场所。然而,学生与学生之间缺少真诚的心理沟通,学生与老师之间也缺少心灵沟通。这样的心理环境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极为不利的。当学生发生心理障碍时,不得不把矛盾、困惑、愤怒等情绪压抑在心里,一旦爆发,就会使一个人的行为失去理智,甚至做出不可思议的事情。
  
   (四)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基本对策
  
   1.积极塑造健康向上的心理环境。大一新生入学后,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形成健康向上的心态,为整个大学阶段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针对个体差异,在对群体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基础上定期举办针对性较强的专题讲座,充分利用校刊、墙报、广播等传播手段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保健意识。同时,还要通过讲座、讨论等方式,提高教师、辅导员等相关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为学生成长营造一个文明和谐的心理环境。
   2.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服务机构。心理咨询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改善学生适应能力,促进人格健康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卓有成效。但心理咨询工作往往有些滞后,学生出现了心理冲突和心理障碍之后才来着手解决处理。鉴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特点及规律,高校心理咨询应把工作重心往前移,以预防为主,同时注重对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研究,解决学生在各个成长阶段所产生的冲突,促使其心理矛盾得到妥善解决,内在潜能获得有效发挥,个性品质实现和谐发展。随着高校的心理健康工作的迅速发展,心理咨询、网络咨询、心理讲座、职业生涯辅导等形式的心理素质教育网络覆盖了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共同推进着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的发展。
   3.心理素质教育对象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以发展为目标的心理素质教育立足于大学生的健全发展,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所有大学生的认知、个性的发展。随着大学的心理素质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推进,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必将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心理辅导和帮助,实现整体心理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仅靠学校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学校、社会和家庭一起共同努力,有计划地、有针对性地改善大学生的生存环境,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出切实可行的教育和预防措施,帮助学生提高自身心理健康素质,增强其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才能使他们顺利地完成学业,成长为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艾君.大学健康教育应包括心理健康教育[n].新京报,2004-9-23(10).
   [2]腰秀平,张大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问题及走向[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5(5):9-11.
   [3]喻劲猛.“自我”意识成心理健康障碍[n].中国青年报,2004-9-28(8).
   [4]黄爱明.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外在因素浅析[j].重庆社会工作学院学报,2005.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