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心理学教育论文

团体咨询在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

2015-07-04 09:08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如何上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课,探索适合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教学方式,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高职教育特点和教学改革的实际情况,提出把团体心理辅导应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设想。从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对象、课程特点以及缓解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压力方面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并总结了自身实践应用中的有益经验。
  关键词:团体咨询;高职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问题的提出
  
  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有效方式之一。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问题,国内已进行过不少探索。但从总的情形看,对课程设置、内容体系探讨较多,而对课程教学具体实施的研究较少;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中理论知识的讲授较多,而心理素质训练的比重较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笼统论述较多,而真正体现高职教育规律的研究较少。如何上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课,探索适合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教学方式,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校从2001年开始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定为全校大学生必修课。为了提高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笔者结合高职教育特点和教学改革的实际情况,总结以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经验,提出把团体心理辅导应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设想,根据高职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对学校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做出新的尝试。
  
  可行性分析
  
  国内心理学家对团体心理咨询的理解存在细微差异。笔者认同著名心理学家车文博先生的观点“团体咨询或称集体咨询,是心理咨询的一种重要形式,即咨询工作者帮助一类人(两人以上至几十人)解决其存在的共同心理问题的形式,如做报告、讲座、参观、看录像、开展团体交流、讨论等”。WwW.133229.CoM本文中的“团体心理咨询”特指此意。
  (一)团体咨询的前提是求询者的问题具有相似性
  团体咨询的特点之一是求询者问题的相似性。咨询员根据求询者问题的相似性,以一种支持性的团体氛围来推动咨询进程,整个团体就是一个助人集合。通过共同探讨、训练、引导,解决成员共同的发展或共同的心理障碍。通过若干次的团体聚会、活动,成员相互交往,共同探讨大家关心的问题,彼此启发,相互反应、支持、鼓励,以便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社会适应性,促进人格成长。
  从2001级开始,我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列为全校新生必修课。大学新生处于由中学向大学转变的关键期,很容易出现心理适应不良等发展性问题。对于高职新生而言,他们知识面较广,但缺乏深入钻研的精神,所掌握知识的深度不够;思维比较活跃,但往往不求甚解;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实践能力较差,依赖心理较强;人际交往能力较差,自我意识强烈。他们普遍存在心理适应不良的问题。普高生基本上是传统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下成长起来的,重知识的学习而轻能力的锻炼;思想模式化,创新意识淡薄;依赖性强,独立实践的能力较差。一些普高生往往沉浸在高考失利的阴影中不能自拔。而职高生能力较强,独立意识较强,但学习基础较差,尤其在英语和数学学习上存在困难,对于学校的严格管理往往不能适应。
  高职新生共同面临的发展性问题,如不适应学习和人际交往等,构成团体心理咨询亟待解决的问题。学生班集体(一般30-40人)是天然的咨询团体,每一个学生都是团体成员。心理教育课的任课教师就是自然的团体指导者。在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中运用团体心理咨询,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经验分享”,团体成员在讨论中可以获得正确认知,有助于缓解学生的不良情绪。学生可以通过相互沟通,无形中获得心理上的支持,有利于疏解学生对环境的陌生感,增进相互了解,共同发展。它特别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有助于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到大学学习方式的转变。在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过程中,把班级作为一个团队来建设,教师注重师生关系与同学关系及学生的参与。学生既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又是课程的建设者,他们有权力和义务来促进教学的开展。鼓励学生的参与和贡献,采取民主和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动机和共同目的,把学生的意见和贡献运用在教学中,强化他们的主动性和实践性,使他们更加投入地、积极地、自觉地学习。此外,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学会相互尊重,相互了解,锻炼他们人际交往的能力。
  (二)团体咨询是动态的人际交往过程,以成员为主角,感染力强,影响广泛
  团体咨询强调整个团体的动力性质,团体内的人际互动是核心,团体成员间积极互动的人际关系正是每个成员发生改变的基础,而每个成员的改变也正是整个团体动力性的体现。团体咨询是以学生为主角,模仿日常生活,精心设计情境,创造机会和条件,使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遵循平等民主、真诚友善、共同发展、自主自愿和信任保密等原则,共同参与,相互信任、相互了解。
  众所周知,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定位在技术应用型人才,所以高职教育与现行的普通专科和本科教育有着明显的不同。高职教育具有很强的职业定向性,比较明显地体现在直接为产品生产和社会服务的职能上。高职教学必须突出与之相适应的自身特点,主要体现在知识理论上以够用为度,职业技能上以适用为本。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作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内容应该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自我意识、人格培养、情绪调控、人际关系协调、学习方法指导、恋爱心理调适、心理危机干预等。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是生活经验型的课程。这就决定了在教学方法上必须突破原有的教学模式,采取以体验性为主的模式。尽可能为学生创造体验、分享、共同成长的机会,引导学生增强体察自身心理状态的敏感性,积累对人生和世界的感悟。除了必要的理论讲授外,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注重角色扮演、参与讨论、行为训练等活动教学,以经验、感受为载体,探索更具实效性的教学方式。

  团体心理咨询在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具有很多优势。首先,团体咨询活动是动态的人际交往过程,给团体成员提供了相互学习的机会;其次,团体心理咨询符合高职新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他们既渴望了解自己,又渴望与同龄人交流,但又很羞怯,同时也有独立性发展所带来的“怀疑权威”。在团体中,随着人际关系的发展,会逐步建立起一种开放的、包容的、支持性的团体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成员们可以更轻松自然地自我表露。
  (三)团体咨询的高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师资不足的问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更多优质的师资,但目前能够胜任这项工作的教师远远不够。团体咨询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师资不足的问题。团体咨询丰富多彩的形式,如做报告、讲座、参观、看录像、开展团体交流、讨论等,相对个体心理咨询的主要优势在于,为学生提供了与其他成员一起尝试与体验新行为的环境,有助于成员的人际学习与自我探索,并且时间上更经济。它可以在同一时间内提供多重帮助,不仅仅是咨询员对参与者的帮助,也是参与成员的互助。在一种帮助集合中,推动咨询进程,达到咨询效果。
  实践应用
  (一)加强授课行政班的团队建设
  团体咨询中一切活动都是在团体情境下展开的,把授课行政班作为团队来建设,是本课的特色之一。团体咨询是多向人际沟通的过程,沟通的效果直接决定了团队的氛围。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能够主动回答问题、参与游戏的学生,在平时成绩中给予加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很多学生从不敢说话到积极参与,就是对心理素质的很好锻炼。他们从中会受益良多。采取民主和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集体荣誉感。在课堂教学中,多采用分组教学和课堂辩论,强化学生的主动性和实践性。
  (二)以学生需要为出发点,确定每期授课主题
  “学生希望在课堂上获得什么信息;学生提出的要求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得到满足;教师是否真正关心学生的看法和意见”,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动力。在第一节课上可以开放式地讨论以上问题,在讨论中师生共同决定并改进课程的结构和内容。教师对学生当时提出的意见给予肯定和采纳,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他们在班级中的作用,激发出他们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在新生入学所做的upi(大学生人格问卷)测试中,笔者授课的学院有39.74%的新生缺乏自信心。这与他们的自我意识出现偏差有很大关系。首先,他们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笔者在授课内容中添加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的内容。例如,“认识自我的20问法”、“给自我画像”、“画树测验”、“自我影响轮”等。其次,他们缺乏自信,缺乏成功感。笔者在授课内容中添加了引导学生体验成功、分享成功的内容。例如,“了解自己的进步和发展”、“找回自我的良好感觉”等。
  (三)利用团体咨询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乐
  正如前文指出,广义的团体咨询丰富多彩。如做报告、讲座、参观、看录像、开展团体交流、讨论等。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中应用团体咨询方式,要求教师备课的主要精力放在对有关活动的精心组织上。在讲授过程中,笔者一直都很强调师生互动和学生参与。在课堂上提出的讨论题,例如“人最需要的是什么?”、“人一天做几次梦?每次梦做多长时间?”等都成为学生在课堂上热烈讨论的话题。保证每次课都给学生安排科学的心理测试量表,每次课都讲述几个寓意深刻的寓言故事,安排具有教育意义的动漫,寓教于乐。一些如“人名复印机”、“测测你们的记忆力”、“你们之间有默契吗?”等心理游戏都受到学生的欢迎。在《自我意识》一讲中,要求学生自愿上台与他人分享“找回自我的良好感觉”。“互戴高帽子”活动让学生更好地从他人那里获得支持和鼓励,从他人的眼中看到自己的优缺点,更好地完善自我。这些心理游戏很多都是团体辅导中常用的。利用校园网视频点播的免费资源,要求学生以班为单位观看。涉及爱情心理、自杀干预、抑郁、自卑、情绪调控、强迫症和游戏成瘾等记录片,也都受到广大新生的热烈欢迎。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团体咨询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2]陈秋燕.团体心理咨询理论在心理素质训练课程中的应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12).
  [3]谭和平,徐浙宁.培养学生学习适应性的团体心理咨询方法[j].中国临床康复,2004,(12).
  [4]韩辉.推进高职课程改革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互动教学实验报告[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
  [5]梁世杰.够用为度 适用为本——浅谈高职课程改革[j].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9).
  [6]郭喜青.论心理教育课团体咨询教学方式的优势[j].山东教育科研,2000,7(8).
  [7]李献中,李宏志.团体心理咨询对大学生自卑心理影响的实验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4).
  [8]周详.在教学情境中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方法[j].江西教育科研,2000,(2)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