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心理学教育论文

军校心理教育的战斗力属性及其实现

2016-05-11 11:5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现代信息战争中认知域成为战斗力争夺的关键点,心理空间成为战斗力交锋的三大空间之一,使得军人心理素质与心理机能上升为影响战斗力的重要因素。军校心理教育职能需拓展到战斗力层面,心理教育的模式需从单项教育训练走向融合军事教育训练模式,心理教育的思路需从知性化走向实战化。

 

  一、信息作战理论转型发展,战斗力影响因素变化

 

  恩格斯指出:技术每天都在无情地把一切东西、甚至是刚刚开始使用的东西当作无用的东西加以抛弃……从而赋予战斗以事先绝不能预见到的完全不同的性质和进程。”[1]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深刻改变着战斗力的影响因素。

 

  信息作战理论转型新发展。近20年来,美国运用高科技进行了几场局部战争,具有一定信息作战的实战经验,加之信息系统不断完善,目前美军对信息作战的认识有所改变,促使信息作战理论的转型发展。

 

  转型一,信息作战的目标由夺取信息优势转变为夺取决策优势。美军认为信息作战是指综合利用电子战、计算机网络战、心理战、军事欺骗和作战保密等核心能力,在特定支援和相关能力配合下,影响、破坏、扰乱和剥夺敌方人工和自动决策能力,同时保护已方的决策能力。这反映其信息作战的关注点正在由夺取信息优势转变为夺取决策优势,作战目标直指决策认知领域,作战方式是迫使对手无法正确做出决策而失去战斗力量。认知域成为信息交锋中的关键战场[2]

 

  转型二,电磁空间、网络空间和心理空间的作战融为一体,互相配合。注重电磁空间、网络空间和心理空间交锋的同步性,在网络空间破坏敌方指挥信息系统、在电磁空间破坏敌方传输信道、在心理空间破坏敌方决策思维,实现三维空间的一体化运行。每一个空间的作战,都会直接影响其他领域的作战,最终影响整场战争的胜败。在现代战争中心理空间作战地位明显提高。近些年来,美军将其心理战部队更名为军事信息支援部队,并着手修订心理战相关条令,合并心理战、信息战和公共事务三种职能,统一由一名信息官负责[3]

 

  军队战斗力的影响因素发生改变。在信息化条件下,作战空间从物理域、电磁域和网络域拓展到了认知域,作战目标从占领物理空间、瘫痪信息系统拓展到影响心理空间,作战方式从三维空间相对分离到三维空间紧密配合,形成作战一体化的形态。随之,军队战斗力影响因素也发生了根本改变,集中体现为人的技术和智力因素以及精神和心理因素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首先,战斗力的交锋场域有了新的拓展。在信息化条件下,认知域和心理域成为战斗力交锋的关键领域,军事对抗更多地是通过打击对方的心理而非躯体,使对方行为出现己方所期望的变化”[4]双方作战更加注重直接的认知域控制,即突出认知影响,运用现代传媒、心理技术直接作用于敌方领导层”[5],迫使敌方领导层无法正确决策从而减低其对战斗力的掌控。主要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一种方式是运用信息优势进行信息攻击,迫使对方降低决策效能,甚至无法决策;另一种方式是通过各种手段进行心理干扰,使其领导层难以下定正确决心,占据决策主导权。

 

  其次,战斗力的表现形态有了新的变化。在信息化条件下,作战的非接触特征日益明显,以控制、威胁、瓦解等心理手段为主的作战样式应运而生。控制的基本目的是控制对方意志,心理空间成为控制的重要空间[6]。可见,以军事传播和舆论宣传、心理控制和价值渗透、武力炫耀和意志瓦解、信息摧毁和信息压制等影响性手段进行的心理控制作战已成为新的作战形态。

 

  二、适应军事斗争准备需要,心理教育的职能需拓展

 

  在信息化战争中,要在认知域和心理域中争夺主动权,军人心理机能必须稳定有力,能抗住心理干扰和心理应激反应。从这一角度来看,军校心理教育需重视心理机能和心理能力的锻炼。

 

  目前军校心理教育并不适应信息化对心理机能和心理素质的要求。十多年来,军校心理教育实践也是围绕维护学员心理健康展开,以建立心理档案,开展心理知识的普及,进行心理行为训练和心理咨询,塑造心理品质等为主要的教育活动,但远远没有达到提高战斗力的要求,需要重新定位,拓展到战斗力层面。

 

  根据院校教育要向部队靠拢的要求,军校心理教育也应该紧紧围绕提高部队战斗力展开,结合信息化战争和执行重大任务对心理素质的特殊要求,心理教育职能向提高战斗力的目标拓展可以通过以下方面来实现。

 QQ截图20160511115414.jpg

  首先,心理教育目标指向作战。目前心理教育目标是维护学员心理健康和提高学员心理素质,大部分心理教育的活动以此目标展开,重点在于心理健康。这也符合心理教育的规律,心理健康是其他心理教育的基础和前提条件,经历了十几年的心理教育历程,军校在这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此基础上,我们必须贴近部队需要和军事斗争准备的需要,转变心理教育目标,将心理教育目标指向作战,围绕战斗力的提高开展心理教育。

 

  其次,心理教育的内容来自作战。信息化战争中,非接触对抗的强大心理压力需要官兵具有一定的心理适应能力、稳定能力和承受能力,能处变不惊;进行各种维度的复杂整合对抗时,需要敏锐的认知能力,能辨清信息的真伪;在心理空间的心理攻防中,需要有一定的心理机能和心理防御能力,以及坚韧的意志品质,减少战时心理损伤。因此,认知能力、心理适应力、心理稳定力、心理承受力、心理防御能力、心理调适能力和意志力的教育训练将成为心理教育的新内容。

 

  最后,心理教育的方式贴近作战。军事教育训练实战化,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一个重要观点。目前心理教育的方式,呈现出知性化的特点,以课堂教学、心理讲座、心理咨询和单独的心理行为训练为主要方式。与外军相比,心理教育没有融入到军事训练的全过程,实战化情景下的心理教育极为欠缺。而心理机能的提升,心理各种能力的锻炼是在军事实践活动中体验并提升的。因而,心理教育的方式需要从作战实际情景中去设计。

 

  三、围绕强军目标谋求发展,心理教育支撑战斗力

 

  党的十八大后,习主席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是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这一重要论述,指明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我军建设的正确方向,是新形势下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科学指导[7]

 

  首先,心理教育的重点从心理健康教育转变支撑战斗力的心理教育训练。在顶层设计上以军事斗争准备为逻辑起点,把心理教育的基点和出发点定在作战训练的保障、支撑、引领上,在心理教育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建设思路、发展原则和制度保障等各个层面和各个环节中充分体现战斗力形成的客观需求。跳出就心理健康谈心理教育的封闭思维方式,根据信息化战争对心理素质和心理机能的要求,来确定心理教育的内容,使心理教育成果直接服务和服从于促进战斗力生成模式的转变和战斗力的全面提升。

 

  其次,心理教育的模式由单项训练转向融合军事训练。当前世界主要国家都在进行着军事训练改革,改革迹象显示各种战斗力要素融合训练越来越紧密,相对独立的单项对抗训练已经不能适应装备发展和联合作战的需要了[8]。军校开展的心理教育和心理行为训练绝大部分都是单独进行的,并没有结合其他的教育训练活动。军校开展的心理教育和心理训练应贯穿于整个军事教育训练的各个环节实践的,在军事教育训练活动中进行心理体验,发现心理问题,锻炼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机能。

 

  最后,心理教育的方式从知性化走向实践化。为了提高战斗力,在训练方式上,实战化模拟训练越来越受重视。例如美军正在利用现场虚拟构造技术研发可用于真实飞机的模拟训练系统,该系统数据链与地面模拟器连接,虚拟仿真出敌方飞机情况,使飞行员在真实飞行过程之中,像在真实作战中一样机动,唯一不同的是使用模拟武器而不是真实武器[8]。对于心理教育而言,心理教育也应该起源于军事斗争实践、在军事斗争实践中发展、促进军事斗争准备实践。目前心理教育的方式需要大力改革,向实战化训练靠拢。实战化的训练,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实现,一种是真实的心理情境设计,根据战场环境和突发情况,设计心理教育情境,进行心理教育训练;另外一种是,计算机模拟心理场景,学员参与体验,或者引导学员进行战场心理情境冥想,在冥想中进行心理演习。

 

  作者:郑海生 陈慧林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