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心理学教育论文

大学生班级心理氛围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2015-07-04 09:05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本研究主要采用心理健康量表和大学生班级心理氛围调查问卷对370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表明:班级协作氛围与心理健康各维度均不存在显著相关;班主任氛围、班干部氛围和心理健康各维度均存在显著相关;班级心理氛围其他因素也与心理健康各维度分别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设班级心理氛围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 班级 心理 氛围
  
  1 问题提出
  心理氛围也叫心理气氛,是指集体中占优势的一般态度和感受,这种态度和感受支配着全体成员的情绪。当某种心理气氛形成之后,它对一些新进入群体的成员有巨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班级作为大学教育的一个基本的单位,是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成长的基石。其心理氛围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班级中每个人的生活和成长。班级心理氛围作为班级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对班级中个体的发展和心理健康水平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2 研究方法
  2.1被试
  采用随机分层抽样方法,从长春市东北师范大学按照年级、专业、民族、生源地随机选取370名学生作为被试。样本基本情况详见表1。
  
  2.2工具
  班级心理氛围具有导向作用、聚合作用和约束作用。它对于班级个体心理健康的养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Www.133229.Com其内在结构因素由协作氛围、班主任氛围、凝聚力氛围、文化与发展氛围、学习氛围、班干部氛围6个因素构成,本研究中我们运用李向东编制的班级心理氛围问卷进行测量,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用scl-90进行测试。
  2.3方法
  主试是经过培训的专职教师,由主试在被抽取学生团体测试。所有的被测试者全部是匿名的,要求按统一指导语独自完成。测量数据采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处理。进行相关分析、差异显著性分析等。
  3 研究结果
  3.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般描述
  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不容乐观,与scl-90全国常模比较差异非常显著,各项得分显著高于国内常模,特别是精神病性、强迫、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等症状突出。见表2
 
  * p<0.05;** p<0.01;*** p<0.001;下同
  大学生心理健康在性别、年级、专业、生源地和民族方面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3.2大学生班级心理氛围的一般描述
  在量表中,完全不符合计作1分,不太符合计作2分,一般计作3分,比较符合计作4分,完全符合计作5分。所以从表3中可以看出,各维度的平均分都在一般以上,介于一般和比较符合之间。

  分别对不同性别、专业、年级、民族、生源地学生的班级心理氛围进行差异比较。结果发现在性别和生源地上,班级心理氛围各维度不存在显著差异;专业方面,在班主任氛围(t=2.24,p<0.05)、凝聚力氛围(t=3.82,p<0.01)、文化与发展氛围(t=2.22,p<0.05)上理科专业的学生显著高于文科专业;大学生在年级和民族方面,班级心理氛围各项得分详见表4。

  表4中的数据表明,从年级上看,协作氛围方面,大一年级最高,大四年级最低;除协作氛围外,大三年级的其他各维度水平都是最高的,班主任氛围、凝聚力氛围、班干部氛围在大二年级达到了最低水平,文化发展氛围的最低点出现在大一,学习氛围的最低点出现在大四。从民族上看,协作氛围方面,其他选项最低;除协作氛围外,蒙古族在各方面的水平最低,回族在各个维度的水平都是最高的。
  3.3 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班级心理氛围的相关分析
  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班级心理氛围各维度相关分析,结果见表5。

  表5中的数据表明:班级协作氛围与心理健康各维度均不存在显著相关;班主任氛围、班干部氛围和心理健康各维度均存在显著相关;除躯体化、强迫症状和恐怖外,凝聚力氛围、学习氛围与心理健康的其他维度均存在显著差异;除强迫症状和恐怖外,文化与发展氛围与心理健康其他维度均存在显著相关。
  4 分析与讨论
  4.1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大学的学习和生活以及未来发展。从本研究的结果中可以看出,被调查群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全国标准,这就是说这些学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较差,有些甚至存在心理问题的隐患,比如精神病性和强迫症状。这是由两方面原因构成的:第一,当今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大学作为学生今后走向工作岗位的准备阶段,势必要为未来的出路和发展做好打算。现在社会充斥着失业、次贷危机等这种足以颠覆社会稳定的不安因素,在校大学生由于文化水平较高,能够很好的认识到这一点,相应的生存压力也就越加明显,所以在心理健康的各个维度上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第二,由于本研究所用的常模标准指定的时间较早,相信经过了多年的发展,这个常模的标准程度已经随着人们工作、生活等方面竞争的不断加剧出现下降的可能,所以在最近的一些应用该常模作标准的研究中,很多研究者都得出了被调查群体德心理健康水平远远低于常模的结论。相信这也是本研究出现大学生心理健康看有这一结论的主要原因。
  4.2大学生班级心理氛围状况
  班级心理氛围是最近几年才被研究者所重视的一个领域。以往的研究中大都是指针对班级中的学习氛围、凝聚力氛围等因素进行探讨,很少有研究从班级心理氛围这个整体来进行研究。
  在专业方面,理科学生要比文科学生体会到了更多的班主任、班级凝聚力以及文化发展的作用。据了解,大部分的理工科专业都会组成学习小组,而文科类专业则没有这样的习惯。可以看出,这样的学习小组对于班级凝聚力的形成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同时,由于小组内探讨问题的深入,这会逐渐使得小组内成员对于小组的文化氛围进行肯定和认同,也就提高了他们对于小组内文化和发展的认识。正是由于文化和凝聚力建设出现了效果,小组成员对于难于把握和掌控的事情,会在第一时间想到班主任或者是辅导员老师,这也就加强了小组成员对于班主任重要性的认识,所以就导致了文理科在这些方面差异的显现。
  由于大学中少数民族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我们在测量时将它作为一个重点来分析。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在少数民族中,回族的协作氛围最强,他们能够更好的感受到班级成员之间的相互协作,这是因为回族作为被调查者中人数第三的群体,没有人数第二的蒙古族的那种过分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也没有汉族这种大群体的与我无关的意识,走在两个极端之间,所以对于班级心理氛围的理解更加实际。所以回族在班级心理氛围的各个维度均表现出了较高的水平。由于蒙古族存在过分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这使得他们脱离了以汉族为主体的班级,所以他们所感受到的班级心理氛围也是最低的。
  由于刚刚步入大学生活,一个个饥渴稚嫩的脑袋刚刚脱离了父母的怀抱,这时是最需要同伴间的相互帮助来扶持的,所以在这个时候,班级的协作氛围达到了顶峰。而这个时候的班级文化氛围,由于学生并没有真正接触到大学生活和专业知识,他们的文化底蕴还仅仅停留在高中阶段,所以这个阶段的文化和发展氛围是最低的。大二阶段是一个自由发展的实践,这个时候学生开始逐渐看清自己的方向,制定目标,所以很多时候班主任和班干部在这一阶段能做的工作相对较少,班级凝聚力也由于学生并没有意识到其重要性,并且逐渐掌握了大学模式而不入了低谷。到了大三阶段,学生的班级意识已经成熟,并且能够很好的将班级意识和自我意识相互区别,在很多事情上懂得从班级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比如班级凝聚力、班主任、班干部等方面。同时又能够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将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文化底蕴进行提升,这也侧面的提高了班级的学习氛围和文化发展氛围,所以在大三年级显示出了班级心理氛围发展的高峰。随着年级的增长,大四阶段面临着就业、考研的压力,这时学生更需要的是独立去完成目标和作决定,所以协作氛围和学习氛围也就相对较低。

  4.3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班级心理氛围
  毫无疑问,群体心理状态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个体的心理状态。一个拥有优秀班主任和班干部的班级,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无疑将是较好的。这一点被本研究所证实。随着班级中班主任和班干部氛围的增强,班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同时在心理健康的其他方面,也都不同程度的显示出与班级心理氛围的其他个维度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勒温的“场理论”认为,人只不过是在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的一个存在。人在与环境的交互过程中会对环境形成一定的知觉意识。这种环境主要是与其切身体验的社会关系、组织团体以及自然情景。这种“知觉意识”支配个体的行为作用于这种环境,所以置身于大学校园中的学生,在班级这样一个大学教育的基本载体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必然和班级心理氛围繁盛交互的影响。班级心理气氛作为大学生生活的最直接的环境,对其身心健康发展和个性形成起着重要影响作用。无疑,生活在不同班级心理气氛中的学生,其心理健康水平必然存在差异。
  5 对策与建议
  教师在教学和管理中要给学生带来愉快的体验,让他们在和谐友好的班级环境中感受自我、提升自我。下面结合本研究得出的相关结果,就如何提高大学生班级心理氛围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出以下建议。
  5.1建立良好的管理体系
  班主任作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领路人和班集体的领导者,在班级心理氛围的创建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班主任对学生在工作和学习上的教育和管理,在生活和思想上的帮助和引导,都会给学生提供在班级中生活的勇气和精神力量,同时这种作用也对班级中的个体起到了心理上的约束作用。
  班干部是班级学生中的精英群体,在班级建设中具有管理、教育、以身示范等多重角色。加强班干部队伍建设,首先要通过科学的培养选拔机制,将品德优良、有恒心、有责任心、有热情的学生选拔到班干部队伍中。同时还要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上严格要求他们。培养一支过硬的班干部队伍,可以使他们在班级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5.2强化班级意识建设
  人是社会性动物,必须也只有在群体中才能体现出自身的价值。班级心理氛围是一种特殊的班级环境和心理资源,班级意识不仅是良好班级心理氛围形成的标志,同时,更是大学生自我教育、健康成长的基本保证和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班级心理氛围的提高要从大学生处理人际关系、开展和参与集体活动、互助学习与合作研究入手,培养他们的协作精神入手。使学生认识到班级意识的重要性,体会到班级给个体带来的欢愉、价值与成就,这不仅对于形成良好的班级心理氛围至关重要,而且对于他们走向社会、成就事业具有特殊的意义。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只有时刻保持学习的主动性,才能保证在社会竞争中不被淘汰。终身学习和创造性学习是提高大学生走向社会后真正具有社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方式。教育者一方面要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意识和学习理念,另一方面也要引导学生将学习兴趣与压力转化为学习的自觉行动,注重学生创造性和协作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性学习的能力,为大学生提供核营造主动学习、终身学习和创造学习的班级心理氛围。
  5.3开展特色活动和阶段教育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于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与心理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班级心理氛围的创建,一方面要优化班级客观环境,比如丰富班级的生态内涵和文化内涵,另一方面也要内化校园文化精神,提升班级文化层次,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开展班级特色活动,创建良好的成长与发展的班级心理氛围。
  不同年级由于工作和目标不同,有必要开展针对不同年级的阶段教育。采取不同策略、有重点地加强班级心理氛围的建设。大一年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适应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在这个转折点上,不同的学生体现出了不同的适应能力。这是班主任的工作就变得尤为重要,选好首任班干部,指导和帮助他们开展工作。同时认真关注大一学生的各种需要,发挥大一阶段学生的主动性和热情,有侧重的培养集体观念,帮助处理好宿舍成员之间的关系。同时要引导学生将精力和热情放到学习上,提高班级的学习氛围。大二和大三阶段是大学生活全面开展和深化的关键期,会出现不同层次和等级的分化,这个阶段要发挥大一时班主任氛围和凝聚力氛围上的优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向上奋斗目标和未来发展方向,使班级心理氛围保持在一个较好的水平。大四阶段是班级心理氛围水平最低的阶段,一方面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加强学习,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对学生的生涯规划、择业等问题的教育,使大四学生在顺利完成学业的基础上,真正体会到大学生活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韩进之.教育心理学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李向东.大学生班级心理氛围的评价与优化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6.
  [3]唐京,应小萍等.组织气氛研究若干理论和测量问题述评.社会心理研究,1996,2.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