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代大学生在学习、人际、恋爱、就业等压力面前选择自杀的案例屡见不鲜,本文从心理学角度,由浅入深地分层剖析了当代大学生自杀的原因,为大学生自杀的预防对策提供了新思路。
【关键词】大学生 自杀 因素 心理
近年,大学生自杀犹如恶性传染病般广泛流行,每年自杀的大学生案例令人触目惊心,有人在网上用一幅对联这样描写:“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生生不息;教学楼,宿舍楼,实验楼,楼楼可跳;横批:空前绝后。”逐年上升的大学生自杀率让我们必须站在不同的视角,重新审视和深掘大学生的自杀原因,下面笔者试着从外显和因素两个层面,对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做一个剖析。
1 外显因素
1.1 人际关系障碍
1.1.1 家庭成员关系紧张
家庭是每个人的第一课堂,是大学生社会化的第一重要场所,而父母是每个人的第一教师。人们的态度、行为、习惯、性格都与家庭环境息息相关。家庭成员关系在每个人的身心成长过程中有着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家庭成员彼此造就了彼此的习惯和性格。家庭成员关系紧张是大学生自杀的一大重要动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子女成为家庭的中心,父母对子女往往寄以厚望,而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容易产生父母过度溺爱或过度干涉的教养方式。首先,过高的期望使大学生逐渐变得条件价值化,他们潜移默化地将父母对他们期待当做自己的期待,并坚定地将其作为“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做了什么是荣耀的、成功的,做了什么是可耻的、失败的”的标准模式。wWW.lw881.com一旦不能达到父母的期望,就认为会遭父母的责备,或者觉得对不起父母,认为自己是无用的。在痛苦之中,最终选择自杀来解脱。其次,过度的溺爱, 造就了孩子的自私和无能。家长一味迁就,百依百顺,毫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长此以往,孩子的自理能力无法得到成长。再次,大学生的成长主要还是体验式成长,过度的干涉事事包办,使子女缺乏锻炼,变得脆弱敏感,面对困难或挫折时容易产生胆怯、自卑、焦虑、恐惧等心理,缺乏独立解决问题和承受挫折的能力,常常以“自我否定”的态度来解释挫败,甚至选择诸极端行为来逃避责任。
第二,家庭结构残缺不全。这里的残缺不仅指家庭成员的缺失,还包括家庭成员之间感情的缺失。在离异、父母早亡等家庭成员不健全的家庭中,子女缺乏来自父母的关爱,生活中面临的具体问题也得不到来自父母的指导,没有家庭这一社会支持力量,子女极易产生自卑、自闭等多种心理问题。研究发现,单亲家庭和他人照顾家庭大学生比双亲家庭更担心犯错误,即使小的失误也会使其认为未能达到规定的标准,从而让其对失败的恐惧压倒了对成功的追求,这在自杀意念的形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家庭成员之间关系淡漠、家庭暴力或虐待等都容易对孩子造成或深或浅的心灵创伤,形成不健康或畸形的心态。
第三,家庭成员有自杀史,指家庭成员中有人自杀死亡或自杀未遂。自杀有很强的传染性,或者说有很强的心理暗示作用,家庭成员有自杀经历,其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即便是家长有潜在的自杀倾向,如家长悲观厌世,在生活中多次流露出自杀的念头,都会严重影响子女的态度和情感。当他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很可能因这种消极态度的影响而将家庭内部潜在的自杀意念表现出来。
1.1.2 同学关系紧张
从中学到大学,学习方式、管理方式有很大不同,来自不同的家庭环境、不同区域的学生,他们的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都不一样,面临全新的人际关系问题。由于同学之间各方面的差异性,在平时的人际交往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磨擦或冲突。本来他们远离家乡和父母就有一种失落感、孤独感,一旦出现人际关系不和谐或发生一些冲突,这种孤独感、失落感就会进一步加剧,从而产生压抑和焦虑,甚至出现自杀意念。同学之间关系紧张是大学生产生烦恼而导致自杀的另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其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宿舍人际关系不融洽。宿舍人际关系是指宿舍成员在共同学习生活中结成的以精神关系为主要内容,以言语、思想、知识、情感为媒介的交往中相互结成的关系。对当代大学生而言,宿舍是生活和学习的必要场所,它不仅是休息、住宿的地方,也是一个小家庭、小社会,宿舍成员相互之间遵循“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需求法则,寻求安全感和归属感。舍友间的心理交往状态往往决定着一个大学生对大学生活是否感到满意。家庭环境、生活习惯、性格秉性等个体差异性是影响宿舍关系的重要因素。那些处在未形成友好、合作、融洽的心理氛围的宿舍生活的大学生,常常显示出压抑、敏感、自我防卫及难于合作的特点,而在同伴关系融洽的宿舍生活的大学生,心态则以欢乐、注重学习和成就、乐于与人交往和帮助为主流。
第二,缺少知心朋友。有的大学生由于缺乏交往技巧或交往心理障碍等原因,致使其与他人相处的质量不高,缺乏影响力,没有能互吐衷肠、肝胆相照、配合默契、同甘共苦的知心朋友,多属点头之交,没有人值得他牵挂,也没有人会想念他,难免感到空虚、迷茫、失落。
1.1.3 恋爱挫折
恋爱是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如今,大学校园里谈恋爱是非常普遍的事情,如何对待自己的爱情,处理好恋爱中的男女关系,也使大学生感到困惑。从生理角度讲,大学生进人青年期,性生理基本成熟,性意识增强。他们渴望与异性交朋友,渴望得到异性的爱。由于一些学生对爱情的真谛缺乏认识和真正的了解,当理想的爱情与现实的问题发生矛盾和冲突时,他们便陷入感情的漩涡,倍受失恋的困扰,随之而产生苦闷、惆怅、悔恨、愤怒等情绪,给身心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大多数失恋的同学都能正确对待和处理失恋所带来的挫折与烦恼,慢慢地从感情的低谷中走出来,开始新的生活。但是也有一小部分同学失去恋人后极易产生自卑的心理,觉得自己无能,没人爱,活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意义,从而走上绝路。据南京危机干预中心调查显示,恋爱问题占大学生自杀原因的44.2%。
1.2 学习压力过大
学习压力过大是我国大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之一。有关研究显示,学习压力占大学生自杀原因的29.8%,导致学习压力过大的主要原因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习习惯尚未扭转。大学学习环境、学习方法和竞争对手的改变,课程学习对个体的记忆、分析和逻辑推断能力均有较高的要求。一些学校过分强调学习成绩,而忽视学习方法的培养和学习能力、综合素质的提高,很多中学时期的学习佼佼者由于自学方法欠缺,自学能力较差,对各门功课的应对掌握力不从心,很容易引发学习困难,加重学习压力,诱发消极情绪,甚至变成差等生,这对很多学生形成了心理打击,一些学生很难适应这种反差的变化。2002年某高校一名男生因当年5门功课不及格,学习压力大,坠楼自杀。
第二,超负荷学习应考。为了适应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增强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大学生必须拓宽自己的知识面,甚至不惜花钱大量辅修有实用价值的热门课程。他们既不敢放松专业课,又要辅修和考证,只能废寝忘食,超负荷运转,长期处于紧张的状态,这样有可能会导致强迫症、焦虑,甚至精神分裂。
第三,学非所爱。所学专业发展前景如何,就业形势如何,是大学生不得不经常考虑的问题。一些学生由于专业选择不当或招生单位在招生时(尤其是调配时) 未充分考虑学生实际情况等原因,不适应所学专业。尽管对多数大学生而言,他们非常希望在学业上获得成功,但这种愿望因学习不适应而背道而驰,这给他们造成较大的压力,使他们经常感到紧张、焦虑、身心疲惫。
1.3 就业竞争剧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