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心理学教育论文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拓宽高校德育工作新途径

2015-07-04 09:03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要:高校在德育工作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本文阐述并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及成因,同时从多个角度提出了解决方案。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德育;新途径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
  
  德育,即思想政治教育与道德品质培养,它和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无论是正确的思想还是优良的品德,都需要健康的心理品质为基础。例如,有健康的性格,才可能形成优良的思想品德,人的性格特征和人的思想品德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不提高心理健康的水平,就谈不上形成优良的思想品德。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高校的德育工作至关重要,要提高德育工作质量,必须加强在大学生中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即热爱祖国、勤奋学习、关心集体、诚实谦虚、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等等,这些内容无一不和心理健康有关。因此,要把培养大学生共产主义思想品德与搞好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结合起来,在培养优良思想品德的同时,提高心理健康的水平。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独特的教育目的、内容和方式方法。它是积极地影响着学生有关健康的实践、态度和知识在其心理及行为方式方面的有意识活动的总和。它与德育有共性,都是有目的培养人的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的活动,并且包含在德育的内容之中。同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也有自己的特殊性,它主要是指以“健康”为目标,有目标地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由此可见,心理学健康教育开展得好坏直接影响德育的实施效果。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成因分析
  
  目前,大多数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他们有较高的智力水平,努力向上,积极进取,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适应能力。wwW.lw881.com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特别是大学生,近几年来已经成为心理疾患的高危人群。浙江工业大学法学院课题组曾对不同类型2961名大中学生进行调查,有36.84%的学生存在较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其中初中生占l6.46%,高中生占20.39%,大学生占35.32%;浙江省教育厅2007年组织人员对全省l2.6%万名大学生抽样调查表明:我省大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在24.53%。《中国青年报》1988年1月13日报道,天津市高校体育卫生验收资料统计,在全市5万名大学生中,16%以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主要有焦虑症、恐怖症、疑病症、强迫症、神经症、抑郁症和情感危机等6种,表现为怯懦、狭隘、自卑、抑郁、破坏、孤独、对立等不良心理。这些精神疾病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业,已成为各大专院校学生休学、退学的主要原因。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外部环境的影响应值得注重和重视。改革开放的深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带来了新的生活观念、价值观念,政治风云的变幻,各种思潮的涌入,中西文化的碰撞,思想理论界的反思乃至人们日常生活诸多变化,使得不少青少年无所适从;社会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带来的压力以及激烈的竞争所带来的升学和就业的压力,贫富差别的拉大等给人们带来的心理上的压力也逐渐加大,而青少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成熟与不成熟之间,尤其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父母的溺爱,社会化程度不完善,自主能力、应付挫折技能较差,一旦遇到困境,就会出现心理上的失调行为,出现心理障碍。另一方面,校园文化中的消极因素也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成长。课余生活的单调化,特别是双休日生活的乏味,娱乐场所、活动器具的缺乏,使有些学生觉得压抑、烦躁、兴趣减低、生活缺乏乐趣;人际关系的复杂化,也会严重的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此外,高校教育重智育,轻德育、体育和劳动,偏重于智力因素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等都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当然,学生个体的内部心理因素的影响也是一个方面,它包括心理素质脆弱、个性特征的影响,心理发展中的矛盾影响,人生观的不成熟、不稳定等等。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适应能力
  
  1、提高对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健康教育开展得如何,领导重视是关键。高校各级领导对此应有充分认识,因为学生心理健康是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才的条件,是完成学业、胜任今后工作的重要前提,只有领导重视,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加强投入,组织得以落实,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和高校“育人”的根本宗旨联系在一起,作为加强学生政治思想工作和培养合格人才的重大举措来抓。现在高校德育工作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没有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中,往往没有充分遵循和应用心理科学来对照、分析教育对象,没有依据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来设计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使得德育工作脱离大学生的实际,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只有充分认识并努力加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把它作为德育不可缺少的内容来抓,才会促进德育工作正常开展,取得应有的效果。
  
  2、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卫生健康的教育与宣传,普及心理卫生知识
  目前,许多高校学生的心理问题很多,但并没有引起学生自身的重视,主要原因是宣传不够。有的学生害怕去心理门诊,被别人议论为“精神病”、“脑子有问题”,影响自己的前途,致使本来应接受心理咨询的大量神经症、心身疾病却在卫生部门治疗,更多轻度心理障碍者讳疾忌医,致使病状越发严重。因此,要广泛宣传心理学是一门科学,多开设一些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讲座,举办心理卫生知识竞赛,利用黑板报、广播、有线电视、网站、报刊等宣传工具宣传和普及心理卫生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
  
  3、完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建立学生心理素质档案
  大学生健康的心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全形成的,建立大学生心理素质档案,科学规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评价体系尤为重要,在现行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中,基本上没有反映大学生心理素质情况。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颁布后,这一现象已引起不少高校的重视,有的院校已在着手修订和完善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权重与分值,将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作为综合素质测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方向应该是好的,但是,没有心理素质档案为前提,要对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做出准确的评价是勉为其难的。高校应尽快改变学生只有品德评语,学业成绩,家庭档案,身体素质档案,而无心理素质档案的局面,使大学生对自己的心理素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努力的方向,提高自我调节的能力。
  
  4、培养一支专兼职思想、心理咨询工作队伍
  育人先育己。心理卫生学认为,教育者的人格和心理健康状况,比起他的专业学科知识和教育方法更能影响一个人的健康成长。因此,要不断提高德育工作者的人格品质。应选思想政治素质好,作风正派,热爱自己的事业,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格素质的人员做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同时,在进行思想教育过程中,从事德育工作的同志应把批评、惩戒与心理咨询结合起来。当学生犯了错误,对其批评、惩处后,要注意用心理咨询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心态,防止出现抵触情绪而导致心理失衡。
  
  5、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是具有校园特色的人文氛围和生存环境,健康向上、情趣高雅、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吸引学生广泛参与,为他们提供共同的活动条件,创造人际交往的机会,并使他们得以充分发挥自己平时所不能发挥的能力与才干,增强自信心,消除孤独感。同时,校园文化活动能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压力之下得到轻松愉快的休息,也有助于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角色意识和生活、工作、学习的良好心态,有助于他们形成健康、积极、向上、开朗、活泼、热情且有正义感和同情心的良好个性与品格,从而推进心理素质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此外,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也有利于学生良好情绪和心境的形成。优化育人环境,关键在校风建设,要努力建立以育人为本的校风,教师爱岗敬业的教风,学生立志成才的学风。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还需努力创造条件,积极改善和绿化校园环境,干净的校园生活环境,理想的生活设施,齐全的教学设备,给大学生以心灵上的熏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一种显性和隐性的影响,有利于他们心态稳定、心情舒畅、身心健康。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