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郝丽琴 郝凤琴 狄柯坪
【关键词】 特殊群体; 心理健康
教育和引导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飞速前进,中国教育体制发展中的不健全因素逐渐显现。高校毕业生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网络时代国内外种种新思潮在高校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高校中逐渐形成了一个被称为“特殊群体”的大学生人群。
1 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内涵
群体是指在共同目标和行为规范下协同活动的、具有某种共同社会心理特征的人的集合体。大学生特殊群体是在经济状况、权益维护与实现、教育资源占有、教育机会享受、就业机会选择和身心健康、竞争能力与自身素质等一方面或多方面处于相对不利境况,在教育资源分配和社会竞争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一类大学生。每一类大学生特殊群体都有他们各自的特性,他们在高校中人数日渐增多,对高校的安全稳定工作构成越来越大的压力。
2 特殊群体大学生的类型
2.1 经济困难型 主要指在校期间由于家庭经济贫困而难以交付学杂费及购置必要的学习用品,日常生活缺乏经济保障的大学生群体,如贫困生、特困生。WWW.133229.Com
2.2 网络迷恋型 长时间沉溺于网络游戏、网上聊天、网上交友、网恋、浏览色情信息等网络行为,致使学业荒废、身心健康严重受损甚至出现人际关系障碍的大学生群体。
2.3 学业困难型 由于基础差、学习能力低、适应能力不强、学习方法不当而导致学习成绩相对较差的大学生群体。
2.4 就业迷惑型 有着强烈的就业愿望,但由于来自家庭的限制,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而无能为力的大学生群体。
2.5 心理障碍型 是指心理脆弱、心理承受能力低、耐挫折能力差以及因恋爱受挫而心理不健康的大学生群体[1]。
3 对特殊群体大学生的教育与引导
3.1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促进自信意识的确立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教育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帮助大学生特殊群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防止和减少认识偏差,从而能正确地认识人类社会的各种现象,正确处理人与社会的各种矛盾和关系,确立正确的人生信仰,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要结合大学生特殊群体的思想实际,努力拓展新时期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主动建立和占领网络教育新阵地,积极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实际工作中,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既要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更要回答他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3.2 着力培养自立精神 实际工作中,在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学校要积极承担自身的责任,切实解决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问题,使其顺利完成学业。高校要建立、健全并充分运用“奖、助、勤、贷、补”等措施,资助解决贫困生的实际困难,减轻他们的生活压力。同时要把“扶贫”与“扶志”结合起来,教育和引导贫困生要正视困难,培养自强自立的精神,树立乐观向上和回报社会的思想。高校要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的机会,使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取物质上的收益。这样既减轻了生活负担,又锻炼了能力,更能培养他们自强自立的意识。
3.3 大力塑造自强意识 首先,要深入分析学业困难型群体学习成绩低、学习效果差的原因,采取有力措施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其次,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更新观念、拓宽渠道、改进方式,积极探索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就业指导模式[2]。再次,要加强就业指导和咨询服务,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和就业信息服务系统,尽最大可能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创业服务。
3.4 积极进行心理健康指导 加强心理健康指导,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通过制定心理健康教育计划,确定科学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专门机构,配备足够数量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师,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3.5 加强婚恋观及性道德观教育 高校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的恋爱观及性道德观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和性道德自律意识。要引导他们正确处理、调节和控制自己的生理欲望和情感冲动,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上,增强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教育内容上,应包括恋爱的动机和目的,对爱情的责任,恋爱的语言和行为的表达方式,爱情与其他关系的正确处理,对待爱情挫折的方法及对性的正确理解。在教育方式上应灵活多样,可以聘请医学专家作关于人的生理、性功能、性健康方面的专题讲座。也可以组织学生对一些敏感问题展开广泛讨论,深入剖析轻率对待恋爱问题和性行为的危害。总之,在教育中应把握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施以人文关怀,把关心、尊重、激励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培养大学生健康的恋爱心理和性心理素质。
总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整合起来,这不仅有利于大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而且有利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更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我们一方面要通过科学的方式培养和教育这些特殊群体大学生,确保其心理健康;另一方面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如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等方式使他们的心理品质尽可能达到社会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曹辉.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浅谈.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7,(s1):56.
2 黄东阳.对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考.高教探索,2007,(5):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