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高师学生未来从事教师职业必备的素质之一。传统知识型课程教学模式,过分强调内隐的、观念的学习思考活动,忽视了学生实践的、感性的参与操作活动,培养和形成师范生优秀心理素质的成效较低。尤其是主体参与式心理素质教育普遍缺乏系统的有一定理论指导的模式,这严重削弱了高师院校心理素质教育的实效主体参与式心理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为目标,让学生全方位积极参与到各种各样有一定主题的心理素质教育活动和其它各类实践活动中,在活动中锻炼、培养塑造学生的各种心理品质,形成自我心理教育能力和习惯。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此做一些探讨。
一、理论基础
主体参与式心理素质教育以哲学中关于活动的观点、心理学有关心理活动的理论、教育界倡导的主体教育和参与教育思想为理论根据,基于高师学生主体性水平的提高和发展而设计从哲学范畴看,活动就是个体自觉地与客体(活动对象)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人之所以为人的主要根据,就在于人自己的对象化•具体化活动。人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对客观世界发生作用,才能主动地认识和改造客观现实,并在这一过程中改造发展、完善人本身。马克思指出,活动是人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方式事实上,通过人的活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也得到了充分表现和发挥那些先天遗传素质、后天生长环境和教育等许多赋予个体的一切潜在发展条件,只有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才能形成为个体现实的力量,个体也才能得到发展从个体发展的各种可能变为现实这一意义上来说,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此外,马克思也认为,人的活动并不满足于对现存的外部世界给予的客观环境和历史条件进行简单的再复制,而总是千方百计地“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1](P97)。这也体现出鲜明的主体参与思想。
20世纪心理学有关活动的研究十分丰富。皮亚杰从发生认识论角度,揭示出儿童智慧起源于动作,儿童通过动作对客观环境的适应是儿童智力发展的真正原因。在内外环境的适应和不断平衡过程中,个体的认知结构得到建构和完善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运动过程[2](^_91)。活动是连接主客体的纽带他主张在教学中必须让儿童主动探索外界事物,自发的参与各种活动,通过活动及其协调,逐步形成发展和丰富自己的认知结构,获得知识,重新创造发明和理解事物在前苏联,许多心理学家视活动是人心理发展的基础。维果茨基认为:人的心理是在人的活动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人的各种高级心理机能都是这些活动与交往的形式不断内化的结果[2](P433)。鲁宾斯坦也持这类观点之后,列昂节夫的“活动与个性”理论明确指出,人的能力和个性是在活动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2](P503-504)。通过活动,人一方面改变了客观世界,达到了活动目的;另一方面为了适应活动需求,人又在不断改变和完善自身,从而形成相应的能力和个性加里培林的“智力活动按阶段形成”理论认为心理活动是外部物质运动向知觉、表象和概念方面转化的结果近十几年兴起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个体学习是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个体要主动地建构对外部信息的解释系统主体性是指人追求真善美,追求自由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它的特征突出地表现为主动选择性、独立自主性、自觉能动性和积极创造性等方面在个体主体性的形成和发展中,自由自觉的活动是决定性因素。人的主体性在活动中生成发展、完善,并不断地借助各种活动巩固、强化并在新的基础上重新确立简单地讲,主体性教育就是一种培育、促进和发展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的社会实践活动[3]它以人的主体性为根本价值取向,重视人的自我发展和完善的需求,主张用发展的眼光去衡量学生在教育教学中,它关注的重心是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教与学首先要确立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要建立在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同学生合作的基础上,真诚地把学生当主人,其最终目的是建构学生丰富和全面的主体性。
参与教育是一种旨在培养学生参与意识与能力的教育思想它主张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无论何种形式,何种目的的教学,只要教学存在,学生就参与在其中。杜威非常重视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参与式,并提出了“做中学”的教育方法布鲁纳的“发现法”认为,教学是让学生自己去认识、概括、亲自获取知识,从而达到发展他们的目的的过程。罗杰斯认为在教学中要使学生整个人(躯体情绪和心智)沉浸于学习之中。布鲁姆的“掌握学习”认为,要使人人都能学习,学生就必须人人参与教学。斯瓦布的“探究学习”认为,在儿童对客观事物进行探究的过程中,通过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其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才能获得发展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理论体系中,主体参与思想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4]他认为主体参与就是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引导他们投身教育实践,使其成为“社会进步的积极参与者。
上述理论和思想一脉贯通,共同为高师学生主体参与式心理素质教育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持和直接的指导思想。
二、基本理念
在主体参与式心理素质教育中,将始终一致地贯穿这样的教育基本理念:
师范生主体是心理素质教育的中心把师范生主体放到中心地位,是主体参与式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观念和显著特征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内化的过程,即学生必须把外在的心理教育内容和教育影响逐步内化为稳定的心理品质,并在日后的行为中表现出来这一过程的不可替代性,要求学生须积极主动参与完成另外,高师大学生自我意识日渐成熟,追求上逃自我设计的愿望强烈,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实现人生价值,主体性特征尤其明显,并逐渐成为大学生最主要的特征,这也要求心理素质教育必须以师范生为主体。
心理素质教育追求的最高目标是发展学生健全的人格也就是针对学生每个人独特的特点,充分认识自己,形成良好的个性特点没有个性的发展,心理素质教育就会失去价值。因此,主体参与式心理素质教育在重视心理素质各成分全面发展的同时,更重视针对每个个体的个性发展,这也是心理素质结构中各成分间的不同地位所决定的。
自由是心理素质教育追求的境界。学生的自主性活动是“自由的生命表现,,,他们在主动参与中获得了自由。在自由轻松活泼地氛围中,学生释放了各种心理压力,解除了对心灵的种种束缚,“面具”被搁置一边,按照自己的意愿、兴趣随意活动,毫无约束地表现自己由于任何自由都是相对的,同时也就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在集体性的心理教育活动中,学生分担着一定的角色和任务,在不同的角色体验中,他也就承担了相应的责任另外,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的教育活动并不是漫无目的,缺失主题,加之大学生自律性的提高,这种自由境界的出现和存在就更有可能,但它对学生和教师提出的要求则更高在教学互动中,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实施主体参与式心理素质教育的保证。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理解教学活动中双方地位、学识、年龄的不对等,要求教师必须在主观上视学生为与自己地位平等的一员,视他们为年轻的朋友,这样利于形成和谐的心育关系。在这种平等关系中,师生间的正向互动会増加许多。如果心育工作者不尊重学生,高高在上,一味说教,这种作法本身就使心理教育显得苍白无力。所以,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人际关系是把心理素质教育从“说教式”转向“参与式”的有力保证心理活动课程是主体参与式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织形式“活动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育过程”[6](P108)。大学生在活动中的亲身经历、体验、感悟等直接经验,会在活动中得到及时转化和统一,形成稳定的心理素质因为,“在活动中不仅始终表现出人对事物的关系,而且始终表现出人对其他人的关系”,“在活动中表现出人的个性,同时活动也在形成人的个性,,m(P187-189)。比如,通过学习方法的训练,形成独立思考能力、自学能力等;从情感活动入手,发展自觉能动性;从创造发明活动出发,发展积极创造性总之,内容丰富、形式各异的心理活动,能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感悟性的心理体验,给学生提供广泛的交往机会,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心理人生观、评判力及其良好稳定的心理行为习惯,有利于学生形成协作精神,获得主体人格品质因此,要改变心理素质教育中单一的语言说教和口头劝服方式,根据心理素质教育整体要求,设计目标明确的心理主题活动,在一个活动中着重发展培养某种心理品质。在积极的动机明确的目的支配下,在有计划地按一定方法组织的各类心理主题教育活动中,学生会变成主动参与者,在活动中完成心理教育内容的内化过程,积久成习,最终固化为某种稳定的内在的心理素养,表现出更好的心理行为能力。
持续发展是主体参与式心理素质教育的归宿心理素质教育必须重视学生当前潜力的开发,使学生眼下的发展成为其未来发展的基石,根本任务则是要立足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着眼于为每个师范大学生今后的发展和麵定坚实而稳固的心理基础。完成此任务,学生就必须形成自我心理教育能力[8]这种能力是师范生职业心理素质的重要成分,也是其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它的形成是主体参与式心理素质教育的必然结果。“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9](P477)。在心理素质教育中,师范生在教师引导下不仅只是造就良好心理素质,还要进入这样的境界:熟练掌握心理素质教育的方法,能够对自己•对将来的教育对象实施心育,处理不断出现的心理问题,保证学生和自己持续向前发展否则,离开师范院校之后,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停滞不前,最后干涸
三、实施策略
为了反映并支持主体参与式心理素质教育基本理念的实施,可以提出以下具体策略:面向所有学生,创设一个安全的表现环境和舞台。主体参与式心理素质教育,要求师生都积极主动地融入到有一定主题的教育活动中或者学科教学中,教师内在的亲和力和平易近人的人格形象,完全显露在学生面前这种和谐宽松的氛围,使学生表现和“做中体验”的机会増强,真正体现出对学生人格价值及其主体性的尊重。
强调不同意见的交融智慧的火花在思想碰撞中才会闪现,创新的灵感在观点交锋中能够迸发教师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看法,大家共同分享彼此的经验,从不同的视野和出发点来理解人和事。在相互包容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会建立起一种经验共享的伙伴关系。
让学生在活动中拥有可以独自支配的自由时间。在自由活动时间里,学生可以对己有经验进行不断整合,使自己获得最充分的发展在教师的精心策划下,学生会合理利用一切资源,围绕活动主题,自由创造发挥,思考并反馈评价,提炼总结出心理教育活动过程的精髓强调学生是成长的主人学生如果在心理素质的形成中拥有主人翁的感觉,他们就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由于传统教育过分强调教育的工具性价值,使得学生普遍感到受教育是一种压力。与国外学生相比,中国学生的抑制性情绪较多。因此,我们必须诚心诚意地信任和鼓励学生,培养学生参与生活的情趣,激发他们的动机,使学生充满生命活力。
把学生个体活动和小组活动、群体活动结合起来,鼓励学生多参加集体活动参与集体活动,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形式,是社会人实现自我发展的一种理想途径国外学者研究表明,学生作为主人参与小组活动甚至分组行为本身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影响,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起信心,形成与人相处的基本技能和重要的价值观。
设计心理活动课程,训练学生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获得心理学知识,而是形成学生良好的个性特征和行为方式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受学生参与活动具体内容和形式制约,变革目前心理素质教育的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从活动角度组织心理素质教育课程,通过形式多样的系列主题心理活动训练,实现外部心理素质教育要求向学生内在心理品行的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