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心理学教育论文

论高校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

2016-03-22 09:56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现代社会是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因而迫切需要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而良好的心理素质则是未来人才的素质中一项重要的内容。高等院校作为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健康心理教育就成为应有之义,高校教师就是这一教育过程的主导。自上个世纪80年代起,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就开始了心理教育的探索工作。尤其是在高校,随着人们对大学生心理素质问题的不断了解和重视,大学心理教育己成为所有大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尽管一些大学成立了心理教育机构,建立了心理咨询室,但因为缺少专业教师,咨询工作难以有效地开展。而己开展这方面工作的学校也往往由于懂知识、有技术的心理辅导老师数量有限,因而难以解决众多学生曰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心理问题。实际上,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专职心理学家、心理学教师、心理咨询与辅导者的义务,同时也应当是每一位任课教师的责任。促进大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必须依托每一位一线的教育工作者。然而,许多大学教师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仅仅注重自身教书这一角色的要求,只满足于完成单纯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而忽略了在教学教育过程中对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显而易见,培养高校教师的心理教育意识,增强他们的心理教育能力己势在必行。

 

  高校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内容

 

  ()较高的心理素质,这是心理教育能力的最基本要素

 

  高校教师的心理素质是指教师对职业的认同感和自觉实践中形成的心理品质。教师自身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至关重要,它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心理素质。优良的心理素质包括:角色适应力它要求教师能适应千变万化的社会和学校环境,适应教育思想观念、工作方式、人际关系、生活环境等多重角色的转换。心灵感悟力心理素质良好的教师不仅能读懂自己的心声和体验,而且能很好地破译学生的心理感受。情绪控制力控制力可以使人情绪稳定,目标坚定,行动果敢而富有效益。教师的情绪控制力可使教师以积极的情绪状态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心理承受力教师应有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也应有正确的应付挫折,迅速摆脱挫折对心理的消极影响方法。教育表现力教育表现力既凝聚着个体对教育教学技能的掌握,表现为良好的教师机智;同时也凝聚着个体自我意识的成熟,它是教师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集中体现。

 

  二)心理教育工作的意识,是心理教育能力得以发挥的前提

 

  在教育过程中,对大学生身上出现的问题,许多教师往往习惯于从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角度去寻求一种合适的教育方法和途径,但往往效果不佳。宄其原因,是教师常常把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问题上升到思想品德的高度来对待,而没有看到这些道德问题的背后往往是深层次的心理素质问题。由于定位不准,方法不当,病头医脚,疗效当然不好。所以,对大学生进行教育,首先要求大学教师在对待大学生的行为问题,必须有心理教育的意识和心理教育的视角。凯兴斯泰纳指出:如果没有这样一种心灵的窥视,教育行为就极易变成一种强制性行为的过程。这种心灵的窥视,就是强调了教师的心理教育的意识。它要求大学教师独具慧眼,将学生的单个具体行为放在他的行为全貌和影响行为形成的内外部因素中去做整体分析,而不可一律用社会道德标准来作评判。只有从心理教育的视角,把握生理、心理、社会各种因素的整体性影响,从大学生各个行为的连续性关系去客观、正确地分析学生的行为,才能为教育学生提供客观的依据,才能使教育更具针对性,使大学生能主动地接受教师的建议和指导。总之,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应形成从心理学角度去看待人的意识和习惯。

 

  三)心理教育知识,是心理教育能力得以发挥的基础

 

  具有丰富的心理教育知识,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基础,也为做好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作为大学教师应了解心理学基本概况、心理现象和规律;了解大学生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了解教育对象——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了解掌握大学生心理特征的方式与途径,如观察、调查、活动产品分析、心理测量等,把握他们的认知、情感、需要、动机的独特特点;了解大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表现在哪些方面,大学生最迫切解决的是什么,进行心理教育工作应包括哪些内容;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与心理教育工作,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了解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方法和途经……,这些心理学知识是大学教师做好教育工作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也是教师职业专业化的重要方面。

 

  四)心理教育的工作策略,是心理教育能力得以发挥的必要条件

 

  有学者在对学校教师进行访谈的基础上,得出了教师处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所采取的91条策略,从中总结出教师使用的六种策略类型为:言语疏导型、责任转移型、惩罚约束型、行为疏导型、拒绝忽视型、情感关爱型等,这些策略都是教师在工作过程中经常采用的,具有生活化、具体化、常规化等特点,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时,大学教师应该针对各类学生要解决的心理问题灵活地采用各种策略,并注意各种策略效果的取长补短,以期获得最佳的心理教育效果。但从总体情况看,由于一些教师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心理教育工作的理论知识,因而在使用各种策略时不能自觉地从心理教育的角度去考虑,而往往自发地从一般的教育经验出发提出工作策略,现有的心理教育工作策略受科学的心理教育理论的指导不足。

 

论高校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


  培养大学教师的心理教育能力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既涉及高校教师上岗前的职前培训,也涉及职后的培养和训练。具体地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注重自我心理修养所谓自我心理修养,是指个体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为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维护心理健康,提高心理机能,发挥心理潜能,而自觉地进行心理把握和行为控制的活动。人是自己心理发展的主体,外部因素只是辅助力量。人的素质的形成过程是外部影响因素经由主体不断内化为自己内在东西的过程,内化的过程也是主体自主构建的过程。因此,必须调动教师的心理修养的自主性和自觉陕西安康共有技校5所,几十年来曾为各行各业培养造就了大批技术人才,为安康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技工学校步入低谷,招生和培训人数逐年下降。由于经济体制改变,就业方式变化,设备陈旧落后,师资缺乏,无法设置适应市场的新专业等等原因,技工学校的生存面临严峻的挑战。

 

  安康市目前每年新增就业人员4万人,其中初中毕业生参加职业培训的有1.2万人,高中毕业生进入职教课堂的有3500人。从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来分析,技术人才是紧缺的,尤其是高级技能型人才更是奇缺。从市场经济发展前景来分析,更需大批的有一技之长的蓝领阶层。安康的职业教育除了几所省、部属技校外,其他学校都是原来的普通中学直接改换了牌子,基本是普教的模式,无法培训出合格的技术工人,而农村、城镇大批的新增劳动力既不能上大学、中专,又无其他的求学之路,因无一技之长,只能去外地充当黑领,从事挖煤、开矿等原始作业,给安康经济的长线发展埋下了隐患。放眼全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很不平衡,经济发达省份技工院校发展迅速、招生火爆。

 

  经过深入调查和细致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安康市内的几家技校办学模式陈旧、布局分散、培训档次低,计划经济的办学模式无法适应市场的需要,毕业生在人才市场上没有出路。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2001年初关于加快技工学校改革工作的通知》中强调:要调整布局、提高层次、突出特色、服务就业,经过认真调研和精心设计,安康市将5所技校和培训中心的资源进行了重组,实行松散式整合,提出了创建安康技术学院的思路,其办院宗旨是:整合资源,联合办学,提高整体素质。在安康市委、人大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经过精心筹划,于200110月顺利地通过了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专家评审团的审定,综合得分达到95分,20028月,陕西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成立安康技术学院,并于20037月正式挂牌,对外招生。根据设置标准,最终确定安康技术学院设置长训专业2)个,短训专业11个。从建院开始,学院就注意加强招生网络建设,同基层劳动保障所鈷)结合,建立了招生工作站,巩固基层阵地,积极探索与县区)的联合办学,首先在紫阳、汉阴、石泉、白河进行了试点。

 

  安康技术学院被确定为正县级事业单位,设有铁路运输分院、工程技术分院、工商服务分院、公路交通分院、文理分院、职业技能培训部、供销商贸教学点、京康建筑分院等下属机构。在管理上,实行统一招生、统一教学管理、统一技能鉴定、统一发证、统一推荐就业。学院的办学定位于培养具有专门技术的高素质复合型的劳动者,办学的宗旨是提高劳动者的就业创业能力、岗位工作能力和职业转换能力,加大技术技能型、知识技能型和复合技能型的培养力度。为实现这个目标,学院着力从以下几个性,使他们自己努力学习和掌握心理学知识,积极参加各类有益于心理健康的实践活动,加强自我心理调节,努力养成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学会调适和解决自己遇到的心理问题,提高自我评价、自我调控的能力,同时为日后的心理教育工作积累必要的经验。

 

  二)注重职前心理学知识的学习和心理教育能力的训练

 

  高校教师在进入高校任职前,首先应该接受心理学知识的学习。俄国心理学家乌申斯基说:心、理学就其对教育学的应用和对教育学者的必要性来说,当然站在一切科学的首位。因此,心理学的学习从理论上讲应在提高高校教师的心理素质、培养心理教育能力方面发挥积极而独特的作用。然而,目前高校教师的现状却不尽如人意。有些教师是来自非师范类学校,他们缺少系统的心理学知识的熏陶;有些教师虽然从师范类学院毕业,但高师公共心理课的教学也存在着课时少、内容老等许多问题,导致部分教师存在心理学知识的不全面。因此在高校教师上岗之前,对他们进行普通心理学、大学生心理

 

  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卫生学等课程的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其次,应注重高校教师职前的心理教育能力的训练,促进心理学知识向实际应用的转化。在心理类课程的学习和培训中,应遵循实效性原则,在方法上注重真实的教育情景的模拟、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和实践锻炼等形式,调动他们自己的心理体验,加深他们对所学心理学知识的现实性、实用性、可操作性的理解,一方面切实发挥心理学类课程对这些未来的大学教师自身的教育与辅导功能,另一方面他们通过心理学类课程的学习活动,掌握了心理教育的有效方法与技术,对他们今后的教育实践能够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

 

  三)注重高校教师心理教育能力的培训工作

 

  大部分高校教师具有广博的专业知识,而对心理教育方面的理论却往往一知半解,为了提高全体教师心理教育工作的效果,在教师的继续教育中必须以多种方式给予专门的培训。在培训中,一方面介绍心理教育的理论知识,学习实用的操作技能,同时引导教师理解教学活动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学会凭借自己的语言、行为和情绪,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使学生在教师的感召下,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体验到愉悦、满足的情感,并流露出对教师的尊敬和爱戴。在双方的协同努力下,努力去创造出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情境和课堂氛围。也可通过定期的举办讲座,让高校教师了解心理卫生、心理教育的新动态,这样不仅可以起到教师的心理保健作用,也能有效地增强教师的心理教育意识。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