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多元文化的社会背景中,积极型心理教育历经碰撞与交融,得以脱颖而出,已经成为备受关注并且正在对当代心理教育教学的理论与实贱产生广泛影响的理论思潮,越来越引人注目。积极型心理教育是一种致力于培养人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促进心理积极和谐发展与心理潜能充分开发的心理教育。在全面探讨积极型心理教育的内涵之前,我们有必要对其理论来源与实贱探索的发展历程作一个概要的梳理和考察。
一、积极型心理教育的理论来源
积极型心理教育的重要理论来源之一是积极心理学的兴起。“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科学”,①其发起者是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赛里格曼(Selig积极心理学倡导人类要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作出新的解读,并以此来激发每个人所固有的某些实际的或潜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使得每个人都能够顺利地走向属于自己的幸福彼岸。积极心理学主张以人的积极力量、善端和美德为研究对象,强调心理学不仅要帮助处于某种逆境条件下的人们知道如何求得生存和发展,更要帮助那些处于正常境况下的人们学会怎样建立起高质量、有尊严的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显然,积极心理学浪潮的涌现,是对传统心理学的批判与修正。
过去,心理学家忙于治疗有疾患的心灵,而不是使健康的人更快乐、幸福。因而积极心理学的拥护者宣称:当代心理学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转折时期,心理学家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和新的使命,那就是如何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帮助人们走向幸福,使儿童健康成长,使家庭幸福美满,使员工心情舒畅,使公众称心如意。’[l](PPl0一l6积极心理学作为当代心理学的最新进展,作为心理学的一个概念、一种思想、一种理念、一种技术和一种行动,对世界心理学的发展路径以及心理教育范式的走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积极型心理教育的另一个重要源泉,是人本主义思潮以及它所激发的人类潜能运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马斯洛、罗杰斯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开始研究人性的积极面,对于现代心理学的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心理学界关于心理活动的积极方面的重视。人本主义的心理教育观,既反对精神分析的潜意识决定论,又拒绝行为主义的环境决定论。它认为,心理教育应当关注人的主观心理体验,帮助人实现其最大的潜能,充分达到自我实现。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行为主义心理学只研究行为注定会丧失人的人性,而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心理学观点只研究不正常的人,其材料多半来自他的临床案例,特别是他对精神病患者和心理变态者的研究。
积极型心理教育也是世界心理卫生运动发展和推动的结果。从世界心理卫生运动的发展史来看,人们对于心理健康的认识以及行动,主要经历了治疗一预防一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并逐渐向提高心理素质、促进个性发展的发展性模式转变。在20世纪,人们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对人类心理问题、心理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消极取向的心理教育成为主导模式,缺乏对人类积极品质的研究与探讨,也限制了心理教育的发展与应用。“医疗模式的心理健康服务,其功能往往只是将人的病医治好。不像发展与成长取向的心理辅导(教育)其功能是促进人整体上积极的改变与成长。”[3]这就使得心理卫生工作的中心由集中在个体心理不健康一面的消极态势向对个体心理健康一面关注的积极态势转变。心理教育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之下进行的,理所当然在理念上由消极的心理障碍与疾病的防治向积极的心理适应、心理潜能开发与心理发展方面演进。
积极型心理教育的诞生,也是当今人类心理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的推动。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研究发现:幸福、希望、信心、快乐、满意是人类成就的主要动机,人类的积极品质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要素,心理学需要研究人的光明面,需要研究人的优点与价值。正如赛里格曼所言:‘当一个国家或民族被饥饿和战争所困扰的时候,社会科学和心理学的任务主要是抵御和治疗创伤;但在没有社会混乱的和平时期,致力于使人们生活得更美好则成为他们的主要使命。”[41(P402一405>社会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当一个社会处于稳定和繁荣的时期,这个社会就会特别关注优良品格、幸福、创造性和高质量的生活等个人层面和集体层面的积极品质,而对积极品质的自觉关注又会进一步促进社会的稳定、繁荣与富强,两者相互促进,互为因果。在我们努力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加快实现现代化步伐的今天,积极型心理教育兴起的社会价值与意义就愈加凸现。
正是由于积极心理学思潮的凸现与引领,正是出于对传统消极心理教育的批判与反思,正是由于人本主义心理思潮的推动,正是因为世界心理卫生运动的发展与推动,也正是因为当今社会健康发展和提升现代生活质量对现代心理教育的需要与呼唤,它们共同拉开了心理教育从障碍性、治疗性研究向发展性、积极性研究转变的历史序幕,从而宣告了一种新的理念和范式——积极型心理教育的诞生。
二、积极型心理教育的思想基础
在国内,应该说积极型心理教育的思想源远流长、由来已久。我国古代心理教育就特别注重启发潜能、发展智能、鼓励立志、调控情感、锻炼意志与健全人格等。而积极型心理教育在当今时代的兴起则是基于对心理教育目标与功能的理性反思与重新认识。1987年南京师范大学班华教授提出
“心育概念,认为“心理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其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进而促进整体素质提高和个性发展的教育。”这是国内理论界从积极的视野与层面最早对心理教育作出的明确界定,突出强调心理教育的发展性功能和积极意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所说的心理教育,主要是指主动的、积极的、发展性的心理教育。这是与现代教育精神一致的心理教育,是以人的发展为本,旨在优化人的心理素质、提高人的心理机能,进而促进人的整体素质发展,形成健全人格的心理教育。
上海师范大学燕国材教授为〈辞海》(989年版。增补本撰写了“心理教育”条目。在《辞海》1999年新版本中,心理教育一词的解释是“以培养心理素质和解决心理问题为基本目标的教育。包括心理培养、心理训练、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有两种形式:一是积极的心理教育,指培养心理素质,促进身心健康。是占主要地位的形式。二是消极的心理教育,指解决心理问题,保持身心健康。是占辅助地位的形式。其主要任务是:解决心理失常、心理障碍等心理问题,防止心理变态、精神病等心理问题的产生。’[81(P4533>这一表述既给心理教育下了简明的定义,提出了心理教育的目的与任务,又指出了开展心理教育的两种形式,还透露出了心理教育发展基本走向的信息,也预示着心理教育范式的一场变革。
积极型心理教育主张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并以全新革命的理念,开放互动的姿态和科学的研究策略,诠释与实贱着心理教育范式,引领着当代心理教育的发展方向。现在,人们对心理教育目标和功能的认识定位正在悄然发生改变。“心理教育就是对学生进行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性格、气质、兴趣和能力的教育,培养他们具有适应环境、承受挫折、自我调控的心理素质。’一P50>我国香港青年学者岳晓东博士在谈及香港中小学心理辅导情况时说:‘当今的学生辅导重在学生的个人成长与全面发展。它力求以发展与积极的眼光来看待学生成长中出现的问题与偏差,并试图给学生提供一个温暖、充满关注的环境来促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进而建立积极的人生观与良好的自我形象。因此,它是以发展性、预防性为主的,而其视野也更加宽广”[51(P257)
从教育学的视野看,积极型心理教育属于张扬现代教育精神的心理教育范畴。所谓现代心理教育,主要是对人的心理关怀,关注人的心理发展,发挥人的心理潜能,体现人的心理价值。简要地说,现代心理教育的主要精神或主要特征是:主体一发展性。心理教育具有开发潜能、培养智慧、启迪心灵、陶冶人性、塑造人格的功能,通过心理教育促进人的心理社会化和人的心理发展、完善。从目前教育实贱探索和教育模式建构看,主体教育、快乐教育、愉快教育、幸福教育、希望教育、阳光教育、情境教育、尝试教育、挫折教育、创造教育、成功教育、和谐教育、生活教育、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等都闪烁着现代心理教育精神的光华,也是积极型心理教育理念在教育实贱中的生动体现。
三、积极型心理教育与消极型心理教育的比较
积极型心理教育与消极型心理教育有何不同?通过对积极型心理教育与消极型心理教育两种范式差异的比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积极型心理教育的特征、实质以及积极型心理教育对学校教育、学生成长与发展的意义。积极型心理教育的理论主张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如何看待心理教育的目标和人的心理发展;二是如何预防人的心理问题;三是如何看待和治疗心理问题。笔者认为,积极型心理教育不同于消极型心理教育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作目标不同。消极型心理教育侧重于心理障碍层面的矫正和治疗,以消除或缓解学生的心理障碍为主要目的。积极型心理教育则侧重于心理发展任务,强调促进人的心理发展和成长,排除正常发展过程中的障碍。
2.工作对象不同。消极型心理教育是着眼于少数严重心理问题的人,甚至是心理疾病患者,而积极型心理教育面向所有需要心理服务的正常人。
3.工作队伍不同。消极型心理教育的工作人员一般多为拥有变态心理学、精神病学和心理治疗技术等障碍性知识背景的专业人员,积极型心理教育的工作人员大多要掌握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和心理辅导技术队伍组成可以是专业人员和广大教师、家长。
4工作形式不同。消极型心理教育多采用个别方式,主要采用矫正、治疗性的方法,强调一对一解决工作对象的具体障碍问题,具有浓厚的医疗色彩,而积极型心理教育经常采用团体辅导方式,包括教学、讲座、心理剧和小组活动等,充满浓厚的教育色彩。
当然,上述区别只是相对的,积极型与消极型心理教育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即促进心理健康与发展是预防心理障碍的最好办法,如果心理发展课题解决不好,就容易引起心理障碍,而心理障碍问题的顺利解决也有助于促进心理发展课题的完成。比较而言,积极型心理教育是基础性工作,消极型心理教育是补救性工作,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需要说明的是,强调积极型心理教育为主,并没有忽视或否认消极型心理教育存在的必要和合理性。但积极型心理教育是现代心理教育的特色和生命力之所在,学校教育始终应该以积极型心理教育为重点和主导,因为它更能够反映心理教育的本质,更符合学生成长的需要,也更符合学校教育的根本宗旨和培养目标。
四、积极型心理教育的时代意义
积极型心理教育是对传统心理教育的一种修正和反动。这种转变不是程序性的技术改变,而是方向性的彻底变革。“这不只是一次改进,而是在整个方向上的真正改变;就好像我们一直是朝北走的,但现在转而向南走了。”[21(P124)积极型心理教育对于实现心理教育价值回归提供了新的学术视野,代表着一种新的研究方向。积极型心理教育强调人性的积极面,可以使心理教育研究的各个方面都更加注重于培养和调动人性中固有的力量,从而使得治疗、咨询、培训、教育更为有效和顺畅。
积极型心理教育的积极意义,不在于其提出的任何特定的假设和规则,而在于它为心理教育乃至整个社会,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和认识视野,为我们打开了心理教育为人类命运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大门。积极型心理教育愿意担待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使得绝大多数人都能过一种相对满意幸福的、有尊严、有意义、高质量的心理生活。积极型心理教育就是要让健康者更健康,让幸福者更幸福,让快乐者更快乐,让乐观者更乐观,让自信者更自信,让智慧者更智慧,让满意者更满意,让成功者更成功。正由于它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能够很好地诠释和解决当前的许多社会心理危机、矛盾、冲突和困惑,就更需要我们在理论上深入探讨,在实贱中身体力行。
积极型心理教育的出现虽然时间不长,但发展势头迅猛,成为当今心理教育发展不可阻挡的潮流。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国外积极型心理教育从弱到强、从研究到实贱全面开展起来,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他们通过理论研讨、印发专刊、出版专著、成立学术组织、设立专门研究基金等来加以引导,引起了全社会对积极型心理教育的广泛重视和关注。正如任何新兴事物在其产生初期存在着不完善乃至错误一样,积极型心理教育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和需要澄清的问题。积极型心理教育的一些主张还是理念性的,带有理想化的“乌托邦”色彩,显得有些散乱、不够系统,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缺乏可操作性,等等。正因为如此,目前国外积极型心理教育还没有真正成为占主流、主导的研究力量。
积极型心理教育在与消极型心理教育的对抗与较量中彼消此长,不断壮大,逐渐成长,目前要对它作出全面公允的评价还为时过早。但可以肯定地说,积极型心理教育是当今世界心理教育范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同样是我国心理教育范式建构的现实而正确的选择。当今心理教育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型期,即从消极型心理教育向积极型心理教育转换。可以预见,在并不久远的将来,积极型心理教育必定会从“边缘”走向“中心”,成为21世纪心理教育的主导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