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论文>心理学教育论文

影响高职学生英语听力的心理因素及对策

2015-09-18 12:54 来源:学术参考网 作者:未知

摘 要:良好的心理状态是语言学习的有力保证。高职学生存在自卑、焦虑等各种心理障碍,直接影响英语听力理解,导致他们对听力的学习渐失信心与兴趣,教师课堂教学也倍感吃力。教师应关注学生心理,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有针对性的策略以消除学生心理障碍、培养他们对英语听力学习的信心与兴趣,以最终改善英语听力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关键词:高职学生;英语听力;心理因素;兴趣

  听力教学是外语教学中一个不易突破的工作,尽管一些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作了不少研究与改进,但学生的听力水平仍提高不大,教师就倍感吃力。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从学习者角度来看,影响英语听力理解的因素也是各种各样,如心理因素、语言知识因素和文化背景因素等。健康的心理是有效学习的前提和保障,对于教师而言,找出影响学生听力理解的心理因素是至关重要的,只有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才能找到相应对策,让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得以顺利进行。
  一、影响听力理解的心理因素
  听力理解是一个积极主动却又复杂的过程,也是一个有声无形的过程。学生的耳朵是在大脑的指挥下有选择地接收语言信息,同时又要将这些无形信息转化为有形信息。如果在这过程中心理受到干扰,就会直接影响大脑的正常指挥,造成不全面或错误的理解,甚至导致学生恐惧听力课,对听力失去兴趣和自信。以下是影响听力理解的几种心理因素。
  (一)自卑感
  调查发现,不少高职学生比较自卑,一方面是因高考失利或成绩差未能考上本科,而进入高职院校。这种自卑感主要表现在他们低估了自己的智力或能力。当自我估计偏低,畏缩不前,就会错过成功在望的目标,造成更多挫折。另一方面,中学阶段的外语教学重读写轻听说,学生的听说基础普遍较薄弱。因此,在进行这种需主动接收信息的听力训练开始前,他们就认为自己很可能听不懂,无形中给信息输入设置了障碍;或在听力过程中,对自己理解的信息感到怀疑,不敢确定所理解的内容。长期下去,自卑的心理障碍不断加重而令其失去自信。
  (二)焦虑感
  焦虑是由当前活动或对未来活动的预想而引起的不安、忧虑、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状态。学生在听力课上产生焦虑感原因很多,如听力材料生词多语句长、录音语速快、听后需回答问题、教师过于严肃等,这些因素都会使学生处于一种紧张焦虑的状态,他们或思维迟钝,或抑制听力,以至听错、听不懂,甚至不听。焦虑还会引起脑神经紊乱,破坏记忆功能,这也是一些学生听后难以记住信息的原因之一。而听不懂或听懂却记不住又会导致他们更加焦急或压抑,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三)被动感
  在入校初期,学生对听力课是颇感兴趣的,也想学好这一门课。但随着课堂上输入的信息量增大,难度提高,加上课后缺少练习,或受听力考试成绩的影响,他们原有的激情和兴趣会慢慢消失,有些学生跟不上脚步,听力成绩总提不上去,学习被动感就越来越强烈地表现出来,比如为了应付老师的检查而完成任务,为了通过课程取得学分而去上课,也即是学习动机发生了变化。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导致行为朝向一定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心理状态。一旦没有学习动机,或动机发生变化,学习就没了原有的意义,也就形成了制约学生不断进步的一大障碍。
  (四)其它心理因素
  自尊心、个人性格等也是影响听力学习的因素。学习过程中屡屡遇挫,如教师指出错误、考试低分、英语四六级未通过等,自尊心受到伤害,导致不愿参加更多的学习活动;学生性格内向、沉默寡言使教学难以展开,课堂气氛枯燥,导致其他同学也情绪低落,直接影响信息的接收。
  二、听力教学对策
  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帮助听力理解的有力保证。如果学生怀有轻松愉快的心情,那么他们能更积极主动地听取信息,准确度也会大大提高。针对以上问题,教师可采取以下策略消除学生心理障碍,改善教学效果。
  (一)消除心理障碍,重拾信心
  针对自卑感与焦虑感,教师一方面可对听力材料进行取舍,选择适合学生自身水平的课内外材料,在难度上尽量由浅入深,逐层递进,不管主题是什么,其语言要尽可能真实自然;另一方面可对教材题型作修改,如果材料难度较大,题型可改为难度偏低的词汇填充题或判断题等,如果材料难度中等偏低,则可改为问答题,尽量给学生带来希望,让他们在体验成功的过程中重拾信心。
  材料篇幅较长或涉及不同文化背景,教学过程中就有必要向学生讲解生词、作背景介绍,帮助他们理解内容。提问也要难度适中,除提问个人,可组织小组讨论,小组选派代表回答问题,以减轻个别学生的焦虑感。当然,也要告诫学生,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学习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焦虑感是正常的,适度的焦虑给人带来动力,并促进学习,但过度的焦虑会影响或阻碍学习。因此,如果心理存在轻微的焦虑感,可不必担心,一般可通过自我心理调节使之变成积极因素。
  (二)教学多样化,保持兴趣
  兴趣是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和从事活动的心理因素,稳定持久的兴趣给人的学习和工作提供了强大动力。不少高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经历过“感兴趣—失去兴趣—厌烦”的过程。因此,保持学生学习兴趣就成为一项重要工作。
  1.听说结合
  听力课上如果一味地输入信息,学生肯定会感觉疲倦且兴趣渐失。采用听说结合的教学模式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听说结合来自人类对语言的自然学习过程,语言的习得是在听说紧密结合的过程中进行的。这种教学模式非常适用于语言技能课。比如在进行听力练习前,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或安排学生就材料的主题展开讨论,促使他们集中精神,进行主动思考,帮助预测信息。又如在完成练习后,让学生就材料的相关话题进行小组讨论,或模仿材料进行对话,尽量创造机会给学生用英语表达自己,巩固之前所输入的知识。
  课堂的教学方式有所改变,教学内容得到丰富与延伸,会激发学习欲望和积极性,使学生表现出愿学乐学和勤学,学习的被动感就得到消除,而对听力课的兴趣才得以保持,甚至增强。
  2.视觉辅助
  课堂上学生主要是通过听觉获取信息,如果两节课90分钟的时间里,只采用单一的听觉输入信息,学生容易感觉乏味,信息接收受阻,且储存时间不长。借助视觉辅助工具,如多媒体来展示相关背景 信息或图片、播放视频等,学生可更易理解与接收信息。而且鲜艳的图片、生动的画面和直观的信息能吸引注意力,刺激大脑,帮助加深理解和长时记忆。多媒体技术支持下的视听教学,融汇了新颖性、趣味性和知识性。它可增加信息量,最大程度地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创设仿真情景,调动积极性;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视觉教学确实是一种有效教学,但如果过度依赖多媒体,就会忽略教学的实质,因此应坚持以听为主,以视辅助的手段进行教学。
  (三)情感交流,关注个体
  俗话说: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时,总会用各种态度去对待它,使自身体验到愉悦、满意、厌恶等,这就是人的情感。情感是一种高级复杂的心理现象。它在人际之间具有传递信息和沟通思想的功能,这些功能可通过人的言行表情来实现。比如对学生微笑表示对他们完成的任务感到满意;点头表示对学习成果的认同或能力的肯定等。课内外教师主动和学生进行交流,理解他们的心理,以积极的情感去感染他们,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关心与激励。对于个别自尊心受损的学生,要表现尊重与信任,帮助他们在心理上形成一种安全感及认同感。对于内向的学生,他们内心或许存在不少问题,但总会有出色的一面,在与之交流的过程中应扬其之长,避其之短。或许教师的接近会另其更感紧张,此时可通过第三方间接地关注和带动他们,例如安排性格外向善于沟通的同学去接触他们,安排共同参加各种课内外活动,并对大家的参与及成果给予肯定和表扬,使内向同学体会到他人的关心,也体验到集体活动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
  教学过程不仅是师生信息相互传递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学生在被关心被认同的过程中,会慢慢融入集体,阻碍课堂组织的因素会逐渐淡去,课堂气氛容易调动,教学就能顺利地进行。
  结语
  学生的心理状况不容忽视,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与技能,也应关注学生心理问题,采用有针对性的方法,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有效教学,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活动中获取知识,掌握技能。
参考文献:
[1] 古海,蔡楷有.心理学基础知识及其应用[M].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
[2] 李伯黍,燕国材.教育心理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周艳.大学英语听力教学的心理语言模式[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9).
[4] 鲁子问,康淑敏.英语教学方法与策略[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相关文章
学术参考网 · 手机版
https://m.lw881.com/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