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造园,立意为先,意境为其特色。假借园中有形的屋木山水,引发游者的物外之情、景外之意,从而达到客观物象与主观心灵的共鸣。这便是古往今来中国造园者所追求的意境。
关键词:中国园林;意境
作者:季熊
中图分类号:TU98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6)05-0025-01
意境是超越具体、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实体的园林可谓是意境生成的物质基础,包括建筑布局、叠山、理水、花木配置等。中国园林擅长于运用人工的手法表现写意性的自然景观,能够将人工与自然环境巧妙地结合起来,并将文人的兴趣爱好融入其中。从而营造出园林的意境。
一、园林意境之美
中国园林被称为“凝固的诗”、“立体的画”,“诗情画意”是在园林实景中体现诗与画的境界,即园林意境。各类文学艺术,凡有意境便自成高格,中国园林正因如此,才显得超凡脱俗。其中的意指意象,属主观范畴,境指景物,属客观范畴,情由景生,境由心造,情境交融而产生意境。意境就是人在审美活动中由主观的情与客观的景相统一所产生的一种情调或境界。这种情调或境界是人见诸外物、有感于心时所生发的。恰似游园惊梦中的“相看好处无一言”。由此可知,园林的奥妙,不是妙在具体的现象上,而是妙在具体现象中所含藏的无尽本体上。
二、园林意境的历史渊源
中国的园林艺术深受哲学、文学、绘画等影响。园林意境这一概念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先秦,从老庄的自然哲学到晋唐的山水诗,再由五代宋元的山水画到明清的山水园林。自然山水主题贯穿着中国文化艺术的各个层面。
园林意境初创期的魏晋崇尚自然,出现了大量的山水诗和山水游记。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理想田园生活,深远影响着中国甚至整个东亚的造园活动,留园、艺圃及日本美秀美术馆等园林选址或布局,都借用了桃花源模式。苏州拙政园东部的归园田居、扬州的寄啸山庄也都是取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而孔稚圭“门庭之内,草莱不剪”却又是在园林之内,再现自然。由此可以看出魏晋时期园林意境的倪端。
园林意境形成期的唐宋,山水诗画蔚然成风。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维,著有《山水论》、《山水决》,其所营造的辋川别业,充满了诗情画意。白居易在《草堂记》中说:“辄覆篑土为台,聚拳石为山,环斗水为池”,提供了文人园林意象山水的范式,《池上篇》则归纳了园居生活趣味。在晋唐山水诗的影响下,宋代山水画达到了鼎盛,郭熙之子郭思整理其山水画论而成《林泉高致》,对造园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之后还有元代黄公望的《写山水决》、以及倪瓒设计的苏州狮子林。
园林意境鼎盛期的明清,营造了大量至今仍然鲜活的园林,皇家园林有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等;私家园林有拙政园,网师园、留园等。又形成了众多造园理论著作,如明末计成的《园冶》、文震亨的《长物志》,都成为中国造园理论的经典。清代有戈裕良营造的环秀山庄湖石假山、张南垣营造的耦园黄石假山,以及李渔设计的芥子园。他们都是集诗画造园于一身。因而才能营造出园林意境,并树立中国园林艺术的典范。
三、园林意境特征
对于中国园林意境的特征,陈从周先生《说园》中精辟论述曰:“造园如缀文,千变万化,不究全文气势立意,而仅务辞汇叠砌者,能有佳构乎?”其中所说的气势立意即意境。在某种意义上,园林艺术之间是以互养的方式促进发展,可谓是“合则共荣,分则俱损”。任何细节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万化冥合,如张宣题倪瓒《溪亭山色图》云:“江山无限景,都聚一亭中”,颐和园的“山色湖光共一楼”,拙政园的“听雨轩”、“荷风四面亭”,网师园的“月到风来亭”等,都表明园林建筑的价值并不局限于个体,而是在于把自然界的无尽风月都纳入园林中。又如昆明大观楼长联,上联写景,下联抒情,将人从有限的景观带入无限的时空,从而引发一种具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进而使游者体味到意境之美。
中国园林尤重写意,造景讲求“化实为虚、化静为动”,是一种用抽象手法来表现的艺术形式,“一拳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游园本身靠的就是迁想妙得。站在游赏者的角度来说,意境可能会“意因人异,境随时迁”。因园林是一个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人化自然境域,必然会受到大自然的更替而发生变化。具体可归纳为时序的季相、朝暮的时相、风雨晦暝的气相、植物的龄相等变化。然而正是因为这些变化,才丰富了园林不同的意境。如“春山澹冶如笑,夏山苍翠如滴,秋山明净如妆,冬山惨淡如睡”,四季皆有所赏,情景交融,心随境转,扬州个园四季假山即表现了此种意境。园林景观变化无常、须臾不停。正因为良辰美景的易逝,才使人领悟到意境之美不离当下一念。即《园冶》中所谓“一鉴能为,千秋不朽”,禅宗所言的“一朝风月,万古长空”、于“刹那中既见永恒”。突破时间的有限进入无限。
四、结语
中国园林既非单独的人工造物,亦非孤立的自然景观,而是突破时空的有限进入无限,在游者心目中生成意境。故意境是中国古往今来造园家所追求的境界,也是中国园林长盛不衰且具有世界影响的魅力所在。本文来自《中国园林》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