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屹立于华北平原东部、黄河之畔,雄伟壮丽、历史悠久,集自然、人文景观于一身,以“五岳独尊”盛誉古今的泰山,方圆426公里,数百处自然、人文景观,以雄、奇、险、秀、幽、奥、旷美的形象著称于世,令中外游人企盼、游览,令中外游人惊叹不已、留连忘返。数百处自然、人文景观令人叹为观止,每一处景观都有一个、几个典故传说故事,寄托着几千年中华民族的愿望和追求。现在就让我们以阅读泰山典故传奇故事的方式,撩开泰山神秘面纱的一角,了解泰山,亲近泰山,感悟泰山。
东岳为首
天下名山无数,历代帝王和芸芸众生何以独尊东岳泰山呢?这还要从开天辟地的盘古说起。
传说,在很早很早以前,世界初成,天地刚分,有一个叫盘古的人生长在天地之间,天空每日升高一丈,大地每日加厚一丈,盘古也每日长高一丈。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就这样顶天立地生活着。经过了漫长的一万八千年,天极高,地极厚,盘古也长得极高,他呼吸的气化作了风,他呼吸的声音化作了雷鸣,他的眼睛一眨一眨的,闪出道道蓝光,这就是闪电,他高兴时天空就变得艳阳晴和,他生气时天空就变得阴雨连绵。后来盘古慢慢地衰老了,最后终于溘然长逝。刹那间巨人倒地,他的头变成了东岳,腹变成了中岳,左臂变成了南岳,右臂变成了北岳,两脚变成了西岳,眼睛变成了日月,毛发变成了草木,脂膏变成了江河。
因为盘古开天辟地,造就了世界,后人尊其为人类的祖先,而他的头部变成了泰山,所以,泰山就被称为至高无上的“天下第一山”,成了五岳之首。
泰山老父
西汉初年,有位隐居泰山的白发老人,人们不知他年有几何,姓什名谁,但见他满面红光,神采奕奕,时常往来于山林之间,行走如飞。
当时,成仙道术流行,传说有仙人授不死之药。汉武帝当了皇帝以后,也想长生不老,于是便学着黄帝且战且学仙的办法,一边治国平天下,一边东巡封禅泰山,寻求长生之药。
武帝来到泰山脚下,见一位白发长者迎面而来,只见他头上笼罩着一团闪闪烁烁的白光,精神矍铄,气度不凡,武帝不禁奇怪地问他:“先生是何方人士?享年多少?有什么长生之道?”老父回道:“臣85岁的时候,形如朽木,衰老多病,眼看就要死了,一个偶然的机会,遇到了一位道人,让我禁食五谷杂粮,只饮井水和仙丹,枕一种神奇的枕头。这种神奇的枕头的枕心是用32种东西组成的,以24种当二十四气,以8种当八风。我按他的办法做了以后,时间不长便百病皆除,身轻如燕,每天能行走三百里,健步如飞。你看我今年已经180岁了,仍能翻山越岭,如履平地。”
武帝早就想升仙长生,听老父如此说,便以为遇到了仙人,心中十分高兴,他接受了老父给的秘方,并赐给老父玉帛一批。
老父辞谢了汉武帝,对所赐之物分毫不取,转身翩然而去。
探海石
探海石,又叫拱北石,是泰山著名的标志景观之一。它像一只报晓的雄鸡,气宇轩昂地伫立在泰山之巅,翘首以待,为世人迎来辉煌的黎明。关于探海石的来历,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呢!
原来,中天门有座二虎庙,二虎庙供奉着黑虎神。虎为百兽之王,它奉碧霞元君之命整天在山上山下巡视,哪里有猛兽作浪,妖孽兴风,它就到哪里去惩治,保卫着泰山的安宁。
有一年春天,春暖花开,游人如织,东海龙宫有个守门的海妖见自家门前冷冷清清,门可落雀,而泰山顶上却热闹非凡,便生了嫉妒之心,偷偷地到泰山顶上施放妖气。刹那间,山顶上如诗如画的云海,缭绕而至的仙雾,即刻变得乌烟瘴气,山上顿时大乱。海妖见后,却在一旁幸灾乐祸地放声大笑。
黑虎神正在山下巡视,见乌云笼罩着山顶,便知定有妖孽作怪,便提上元君赐给它的镇山之宝擎天神棍直奔山顶,它见那妖孽还在山顶作法,便气不打一处来,狠狠地一棍打去。那海妖只听身后一阵冷风袭来,知道大事不好,急忙化作一缕青烟夺路而逃,山顶复又出现一派仙山琼阁的美景。但是,黑虎神由于用力过猛,那擎天神棍打在石上,一片火光散后,神棍断为两截,那断掉的一截顿时化作一块巨石,直指东海,怒目而视。
从此,那东海妖孽远远看见擎天神棍立在山顶,便再也不敢到泰山作孽了。
游山乐
上泰山自红门便开始爬坡登级,群山耸立,盘路险峻,危蹬之险,使人没有喘息之暇。爬上中天门,盘路陡然下返,这里青山四围,下临绝涧,翠柏流黛,百鸟齐鸣,清泉流于石上,人行柏洞之中,曲径通幽,如入画屏,正是“翠林转入平如砥,一曲鸣禽韵更幽”。人行此处,爽心悦目,精神焕发,故名“快活三里”。这里既有自然胜景,也有众多文字古迹,不过最吸引游人的还是“乐”字,人们每到这里,总要横瞧竖看,欣赏一番。
此字是李和谦所书。李和谦,泰安山口人,当年在泰城一家酒店当伙计。李师傅腿脚勤快,待客和蔼,一天到晚都是笑脸相迎,乐呵呵的,客人们都喜欢和他攀谈逗笑,他也善于和他们戏闹打趣,深得酒客的喜爱,所以店里的生意做得颇为兴隆,李师傅也就深得店主的器重。
李师傅虽然整天和酒客们打趣戏闹,围着店堂跑,可他是个有心计的人,尽管出身贫寒,平常和店主在一块,还学了不少字,斗大的字,也能识得几布袋。每当他和酒客们攀谈,就用手中的抹布在桌上画来画去,这样日久天长,还真练就了一手好笔力。
有一天,店里没事,他便邀了几个伙计到山上游玩,等到爬到中天门,早已汗流满面、气喘吁吁了。一踏上快活三里,四周绿树成荫,清幽静谧,冷风徐徐,爽快无比,真是走着快活,看着也快活,几个人说说笑笑,乐乐呵呵,指指点点,一路向前走去。
忽然,李师傅好像想起了什么,只见他收住脚步,从衣袋中掏出笔墨,在路旁的一块大石上挥笔书写起来。只见所书之字,笔力遒劲,锋芒毕露,状如松鼠跳跃石上,似与游人相嬉,实在妙不可言。
几个伙伴不识字,都过来问李师傅,李师傅笑着说:“我们乐呵呵地走了一路,难道还不知写的是什么?”众人顿悟,原来是个“乐”字,于是都拍手叫绝,称赞不已。李师傅为了不让别人误解,便又在字的左边写了“游山乐”三字,以示后人。
重于泰山轻于鸿毛
西汉著名的历史学家、思想家和文学家司马迁,虽没有到过泰山的确切记载,但他对泰山的钦敬之情是众所周知的。西汉元封元年,汉武帝第一次封禅泰山,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作为史官,本应来泰山参加封禅,但是他却因故留在洛阳。司马谈对参加封禅视为他政治生命中的一件大事,不能东行参加封禅大典,令他异常遗憾和失望,终于忧愤成疾,卧床不起。这时,恰好司马迁外游归来与父亲相见,于是司马谈握着司马迁的手流着泪说:“我们的祖先是周朝的官吏,远祖还有大功于夏,是百官之长,后世逐渐衰弱,难道天将灭绝于我吗?你如果能继任太史官职,那就能继承祖业了。现在汉朝的天子继承了数千年来封禅泰山的大统,封禅于泰山,而我却不能随行,这是命中注定的呀!我死之后,你一定会继任太史官职的,做了太史不要忘了我所渴望的著书立说的意愿。”司马迁从父亲的言谈话语之中看出封禅泰山的大典对光宗耀祖是何等重要。
司马迁没有辜负父亲的愿望,即使在受了宫刑之后,仍矢志不移,决心忍辱完成父亲未竟之业。他在给好友任安的《报任安书》中,表达了他受刑之后的痛苦心情,并提到写作《史记》的意图和完成的决心。就在这篇著名的书信之中,司马迁把泰山融入千古名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可见,在司马迁的心目中,泰山是一个庄重、威严、雄伟、可亲的象征。
后来,人们使用“泰山”、“鸿毛”这两种轻重反差极大的物体来比喻轻重悬殊的两种事情。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中引用了司马迁的这句名言。
丈人峰
玉皇顶西北不远,有巨石陡立,如刀削斧劈,状似老叟,这便是泰山丈人峰。那么,为何将此石尊为丈人呢?
据说,唐明皇来到泰山封禅,派张说为封禅使,前来做些准备工作,以迎圣上驾到。泰山封禅,是在山顶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山下辟场以祀地,报地之绩。张说奉旨前往,而他自己却另有打算,认为封禅动用黄金万两,无据无数,吃喝玩乐,大有油水可捞,再说事后还可以因功受赏,便乘机把女婿郑镒也拉上一齐赴岱。
唐明皇到泰山封禅,千军万马,车如流水马如龙,举行了轰轰烈烈的封禅仪式。事后,按惯例,除太尉、司徒、司空三公以外,凡随行官员都晋升一级,并大赦天下,以示皇恩。郑镒本是九品小吏,由于他老丈人的作用,连升四级,骤迁五品,赐给大红官服,趾高气扬,威威武武,好不显赫。其他人早就看在眼里,气在心上,宫廷上下议论纷纷。这事传到唐明皇的耳朵里,皇帝马上召张说进殿,问他是怎么回事,张说默不作语。这时,有个叫黄幡卓的人在旁边一语双关地为他开脱说:“此乃泰山之力也。”
此事在宫廷内外传为笑话。以后,人们便把祭坛旁边的那个高耸入云的石峰取名叫“丈人峰”,遂把丈人称作“泰山”,因为泰山又称“东岳”,所以,又把丈人叫作“岳父”,沿袭至今。
泰山镇妖石
泰山不仅风景十分秀美,而且药材资源也非常丰富,什么茯苓、人参、灵芝草,黄精、紫草、何首乌等等,多达几百种,众多的名贵药材,吸引了东汉时的名医华佗。
有一年,华佗带着他的徒弟来泰山采药,并为泰山周围的百姓诊病治病,深得百姓的爱戴。有一天,他的徒弟上山采药时,带回一块颇为奇怪的石头,上有“泰山压顶,百鬼宁息”字样,华佗看后十分喜爱,便收至卧室珍藏。
华佗在泰山给百姓治病,却得罪了当地的巫师。华佗未来的时候,人们有个大病小灾,无不投到巫师门下,被骗去银子不少。华佗一到,由于他医道精湛,又体谅百姓的饥苦,诊治病人从不收费,所以百姓们再也不去找巫师了。如此一来,断了巫师的财路,巫师对华佗简直恨之入骨,他们挖空心思要把华佗赶出泰山。
一天夜里,一个巫师装成一个青面獠牙的恶鬼,从窗子跳进华佗住的地方,要加害华佗。华佗见有鬼来害他,情急之下,伸手抓起那块奇石向“恶鬼”砸去。那鬼被石头击中,狼狈地逃走了。
这件事传出去以后,人们认为那石头神奇无比,魔法无边,于是,泰山的石头驱鬼镇妖便出了名。
望人松
五大夫松以上的山坡上,有一棵袅(niǎo)袅婷婷的松树,一枝长长的树干斜向下伸展着,好像殷殷热情的泰山在企盼着海内外宾朋的到来,许多年轻的情侣,更是将她作为忠贞不渝的爱情象征,在树下留影,因为她身上凝聚着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在朝阳洞附近住着一对年轻的夫妻,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相亲相爱,乐善好施。一天,一位外地的花匠到泰山采集花草,不慎失足掉下山崖,被丈夫救回家中,二人悉心照料,花匠很快恢复了健康。花匠为了感谢他们的救命之恩,拿出许多奇花异草的种子相赠,说是撒在山间,来年泰山将会漫山花香,分外妖娆。夫妻二人照做了,第二年泰山果然花繁草茂,十分美丽。又一次,一位石匠来到他们家避雨,他们倾其所有,热情款待,石匠为了感谢他们的盛情,一夜之间凿通了上山下山的所有盘道,引来了大批的游人,使他们夫妻大开眼界。后来,丈夫为了把泰山打扮得更加美丽,决心出山到外面学习技艺。然而,丈夫走了一年、两年、三年,却迟迟不闻归期,从春到夏,从秋到冬,年轻妻子站在山坡上焦急地望着,执著地期待着,漫天的大雪掩没了她的身体。来年春天,冰雪消融了,年轻的妻子却不见了,在她站过的地方长出了一棵亭亭玉立的松树,像那少妇翘首望着远方,企盼着丈夫的归来。
有一天,她的丈夫终于回来了,见妻子变成了一棵松树,悲痛异常,于是在树下筑了一间石屋,日夜守护着他的妻子,把对妻子满腔的爱,都献给了泰山,为妆扮泰山,建设泰山,为来泰山游玩的客人,做了许多的好事。
一品大夫
普照寺位于泰山南麓,相传为六朝建,是山前最早的佛教寺院。它背依泰山,前临小溪,清幽静谧,鸟声不绝。院内银杏双挺,油松对生,两丛梅花,翠竹亭亭。整个寺院荫蔽在青松翠竹之中,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冷暖宜人,确是一处胜地。人们大都慕名而来,瞻六朝古松,望老树筛月,别具情趣。不过,西院的一品大夫,说来也令人增加兴致。
一品大夫松,原名“师弟松”,是清代寺僧理修入寺时与师父共植。当时,寺院清静,游人稀少,理修天天以松树为伴,在树下习文读经,天长日久,便对松树产生了依恋之情。
一天,他坐在树下吟道:“僧栽松,松荫僧,你我相度如同生。松也僧,僧也松,依佛门,论弟兄。”吟成,理修马上把此诗告知师父,师父听后,不禁拍手叫绝,遂把松树取名为“师弟松”。
光绪二十二年二月,楚仕何焕章游至普照寺,为寺里的景色所折服,赞叹不已。当时,寺里的住持和尚庆山师父陪他到西院,听到赞誉,自然欣喜无限,便邀何焕章题字,何焕章站在师弟松下,见此松袅袅婷婷,位于西院中央,树冠如棚,状如华盖,因为只有皇帝才能乘华盖之舆,便提笔疾书“一品大夫”四字,刻于石上,此名沿用至今。
五大夫松
五大夫松斜依拦住山,背靠五松亭,在这里可遥望十八盘、南天门,只见两山对峙,万仞中鸟道百折,云蒸霞蔚,迷离耳目衣袂之间;松涛阵阵,传千谷万壑不绝。在这里还可以下望云步桥,只见水流潺潺,陡然入涧,瀑水悬流,溅花泻珠,风响水鸣,万籁俱寂,风景之秀丽、之清幽无言以表。
据说,秦始皇做皇帝时发现东南有天子气,惟恐别人夺了他的皇帝宝座,就带了大队人马,从京都咸阳出发,浩浩荡荡来到泰山封禅,一是想借此报天地之功,更重要的是向天下人炫耀一下他的威风,以便慑服天下。
登山的这一天,正值艳阳高照,晴空万里,始皇爬到半山腰,虽骑马乘轿,却也早已累得汗流满面。忽然,天气骤变,乌云从山头滚下,顿时天昏地暗,风雨雷电一起袭来。
始皇措手不及,见前面有一棵松树,高达数丈,枝叶繁茂,树冠如棚,风雨不透,便急忙躲到树下避雨。随行人员早乱了套,钻洞的钻洞,爬崖的爬崖,乱成一窝蜂。
不一会,风飘云散,雨过天晴,始皇因在树下,未遭风雨侵袭,为赏松树遮雨之功,始皇当即封它为“五大夫”。
圣旨刚下,就听树上有人言曰:“天下统一,你不以社稷为重,大兴土木,修阿房宫,筑骊山墓,大增赋税,乱派徭役,无德无仁无礼,妄受帝命,凭什么乱封左右?”
始皇闻听此言,又想起刚才忽遇大雨,感到实在晦气,很不高兴,封禅弄了个不了了之。
始皇圣旨已下,把大树封为“五大夫”,以后人们便将树称之为“五大夫松”,再后来错传成了五棵松树。据说,在万历三十年,由于泰山蛟龙腾起,山洪暴发,秦松被水冲走。我们今天看到的不是秦松,而是清代康熙时补栽的。
泰山可依
唐朝天宝年间,唐玄宗沉迷酒色,宠幸杨贵妃,从而使后宫出现了“六宫粉黛无颜色”、“三千宠爱在一身”的局面。玄宗皇帝不爱江山爱美人,不听大臣的忠言劝告,日夜沉迷在温柔之乡,朝夕与贵妃相伴,不理朝政,上演了一出爱情悲剧。
有道是一荣俱荣,杨贵妃受到玄宗的宠爱,她的家人自然也就随之飞黄腾达。她的哥哥、奸诈无能的杨国忠做了朝廷重臣,当上了相国。杨国忠身为国舅,依仗贵妃娘娘,从此权倾朝野,威风显赫起来。
就在杨国忠春风得意之时,有位为人忠厚正直的进士叫张彖,曾经与杨国忠有识。有人劝他:“你以前与杨相国相厚,现在他做了相国,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你何不去拜见他,那样荣华富贵马上就可降临到你身上啦。”
张彖听后,很不以为然地说:“做人不可没有骨气和人格。别人认为杨国忠现在权倾一切,显赫一时,像泰山一样高大稳重,可以作为靠山。但是,我看他和冰山差不多,如果有朝一日太阳出来,艳阳普照天下,那时冰雪消融,还依靠什么呢?”这里张彖用了“泰山可依”这一比喻来说明可作为生活和事业的靠山的人,这句成语便从此沿用了下来。
泰山不让土壤
秦始皇嬴政掌握政权以后,采取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政策,国家逐渐强大起来。为了统一天下,防止异国的渗透和颠覆,秦王颁布了驱逐异国侨民的逐客令。
丞相李斯得知以后,为了国家的稳定和强大,冒着被砍头的危险,犯颜直谏,上书秦王:“泰山对一粒一块的土壤也毫不谦让,都收为己有,所以才能成如此顶天立地之大;江海对涓涓细流也不放任自流,均吸纳归己,所以才能成为无底之深。作为一国之君,不能拒绝众多百姓黎民的追随,才能昭示他的贤明大德。所以国家的疆土不论东西南北,人民也不分此国彼国,只要归顺于我,都该使他们安居乐业,这样四时风调雨顺,年年都有充足的收成,天下太平,神灵亦降福人世,这才是以前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之所在呀!希望秦王收回驱逐侨民的成命,以安天下。”
丞相李斯入情入理的话打动了秦王,使秦王取消了逐客令。从此,广纳天下英杰贤士,终于统一了六国,成就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
后来,西汉文学家韩婴又根据李斯的高论引发出“泰山不让砾石,江海不辞小流,可以成其大。”今天我们看来,“泰山不让砾石”,比“泰山不让土壤”似乎更符合实际。现在人们往往用“泰山不让土壤”或是“泰山不让砾石”来告诫世人要礼贤下士,虚怀若谷,做像泰山一样的谦谦君子。
孤忠柏
岱庙天贶殿前的露台下,甬道正中有一棵不算高大的柏树,其向南的一侧有一疤痕,据说,围着前面的扶桑石正转三圈,反转三圈,然后再往北去摸此柏树的疤缝,如果能摸准,则是吉祥之兆,向泰山神求子则得子,祈福则得福,想发财的则可发大财。但是游人多不能摸准。
此柏虽然其貌不扬,看上去也不算古老,但它有一个十分感人的故事。
传说,自从武则天被高宗皇帝李治召进宫,逐渐得宠,不久便废掉了王皇后,由武则天取而代之。李治仁厚无能,上朝不能决大事,需由宰相提出建议,然后由他恩准。武则天虽为女流之辈,却精通文史,御人有术,她当了皇后以后,逐渐代替皇帝批示奏折,临朝参政。
太子显逐渐长大以后,对母亲干预朝政甚为不满,屡有不同政见,由此触怒了武则天而召至杀身之祸。追随太子显的大臣石忠,也早已对武后参政十分反感,见太子被害,为了表示对太子的忠心,他拔剑剖腹而自杀,以示对武皇后的不满。
石忠死后,其魂魄来到东岳泰山,面见泰山神,状告武则天任用酷吏,滥杀无辜,连自己亲生儿子也不放过,要求山神惩治其罪。泰山神感其忠心,令其化作一棵柏树,侍立殿前,日夜守护着山神,赐名“孤忠柏”。
如今,游人所见树南面的疤痕,即是当年石忠剖腹的剑痕。
飞来石
在御帐崖之上,五大夫松之下,有一巨石陡立,危如累卵,摇摇欲倾,上刻“飞来石”三字,格外引人注目。
相传,宋真宗带领千人万马来到泰山封禅,行至云步桥上,只见重山叠翠,白云压首,秦松亭亭,溪水悠悠,瀑布飞泻,犹如银河倒悬,山青水碧,好似新雨初霁之清秀。置身涧底,捕捉玉珠琼花,令人忘情;飞身崖上,静观高山流水之清韵,使人心醉。宋真宗看到有这样一个绝胜佳处,便下令停轿,在悬崖上石坪凿石立柱,设帐铺床,在此休息。真宗坐在床上,上有松涛阵阵,下有流水潺潺,前有歌舞美女,后依万古青山,好不逍遥自在。文武大臣们跑这跑那忙得不亦乐乎。
正巧,这时泰山神黄飞虎巡游从此经过,看到真宗如此享乐,不禁大怒:“这个无能的昏君,名为到泰山封禅,实则是游山玩水,心不真,意不诚,赶快轰他下山。”于是山神作法,将身边一块巨石朝真宗滚来。
真宗这时正赏乐观景,忽听有声如雷贯耳,回头一看,见一块大石压顶而来,吓得三魂六魄都升了天,忙喊:“哎哟!我的妈,赶快救驾!”此刻哪里还有人应声,文武百官早就逃命去了,只有封禅使王钦若吓得浑身打颤,钻到床下。王钦若在床下,看到巨石突然停在树下不动了,顿时来了劲,忙喊:“万岁不要怕,石叟是元君派来接驾的。”真宗闻言,果见大石耸立,像在对自己施礼,遂又回到床上,招呼文武百官,一本正经地说:“奴才,一块碎石就把你们吓成这个样子?我乃真龙天子,是元君派来接迎的,我怎能会横遭此祸?”话虽这样说,此时真宗仍心跳不止,便赶忙起驾上山了。
王钦若为了讨好真宗,便将此石取名为“接驾石”(俗称飞来石),把真宗憩过的石坪取名为“御帐坪”。
同学们,阅读了泰山的典故传说故事,你们感到满足吗?过瘾吗?但这只是众多泰山典故传说故事中的很少很少一部分,泰山的诸多典故传说,泰山胜景,伟大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需要我们身体力行,去参观、去浏览、去学习、去感悟。不放过任何机会学习祖国文化,了解祖国灿烂的历史,你一定会为是一位炎黄子孙而自豪的!本文来自《东岳论丛》杂志